金华市文物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

来源: 金华市文广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11-03-30 00:00   浏览量: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2010年,金华市文物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突出重点,把握热点、难点,开拓创新,在中德合作项目、市博物馆建设和万佛塔出土文物返乡展、历史建筑认养保护、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破解七家厅历史遗留问题等五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名城文物事业的新发展,名城文物效应凸显。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文物局(市名城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唯一的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一、2010年工作总结
  (一)编制完成名城文物“十二五”规划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编制完成《金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博物馆事业)保护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组织专家论证会,在《金华晚报》广泛征求意见,纳入《金华市国民经济和十二五规划》。
  组织著名专家修编《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通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省级部门联审会议,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中德合作名城保护项目列全国之先
  金华项目得到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充分肯定,是唯一实现立项、土地、规划、环评、资金“五落实”的项目。
  争取国开行11.8亿元,其中2.1亿用于古子城保护整治项目。资金第一期款项2000万已到位。
  (三)认养历史建筑工作扎实推进
  全面启动二期迁建工程。二期9幢,落地面积4466平方米,已全部开工建设。
  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对金华认养历史建筑做法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省长吕祖善专程考察了历史建筑,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成效,十分赞赏。
  积极介入永康解放街、西街保护更新敏感问题的剖解。按住建部领导两次批示和省住建厅文件精神,努力促进历史建筑群的保护。
  (四)市(县、区)各博物馆建设加快
  市博物馆二次装修和展陈一期工程,施工面积6000平方米,涉及南入口、主题墙、东西展厅等12项主要内容,严格控制投资,已全部完成。
  组织编制博物馆环境景观设计,完成环境整治施工招标。
  涉及14个展厅6000平方米的《金华赋——金华市博物馆通史展》文本及设计已完成,通过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审定。
  各县(市)博物馆建设进程加快。如兰溪市博物馆新馆土建已完成。武义县博物馆新馆选址报告已通过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现报送当地人大审议。
  (五)3·18首个历史文化名城日活动特色鲜明
  3·18金华市首个历史文化名城日系列活动,通过金华市博物馆开馆仪式、邵飘萍故居捐赠仪式、公布金华市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等活动内容,使名城文物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市本级字画、瓷器、玉器等方面专家举行古玩收藏免费咨询活动。各县(市、区)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遗产日活动。
  与政协文史委联合编辑、出版《金华精华》,全面、概括反映金华特色。加强对婺州窑研究,与市人大侨工委联合编辑《婺州窑图录集》,充分展示婺州古瓷风采。
  (六)万佛塔出土文物返乡展轰动金华
  市博物馆开馆期间,举办了“十大镇馆之宝”、“神韵婺州窑”两大展览。张文彬、罗哲文等文物专家与600名观众一起投票评选出金华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最终名单。共接待观众4万人次。
  成功举办“金色的回归——万佛塔出土文物返乡展”。展览轰动整个金华。政府公务人员、企业工人、农民、商人热议,1957年决定和参加发掘的老市长和工程师非常激动,最高短短10天时间,观众达4万多人次。观众留言近千条,其中有“秩序很好,服务到位,堪称世博,金华OK”。
  改进、改善八咏楼展陈,改变原来破旧不堪、落后的状况,展陈面积扩大原来1倍。
  各县(市)博物馆陈列布展推陈出新。浦江博物馆举办了第六届中国书画节。东阳博物馆引进“草原古韵——文物精品展”、“东阳市首届民间收藏精品展”等临时展览。永康市博物馆举办“张咸镇国画作品展”、“珍稀动物展”等展览。义乌市博物馆举办《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科普展》等展览。
  (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继续推进
  完成野外调查任务148个,完成率为100%。全市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7542处,其中复查2358处,新发现10499处,简单登记5589处。年初,九县(市、区)文物普查通过了省级验收,新发现文物数量列全省前茅。名城日活动前夕,举行全市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活动。一批有较高价值的遗存列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面部署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全市普查电子数据审核,按时报送省普查办。已着手编制普查报告、名录、电子地图,制作普查档案。义乌文物部门已经形成普查报告、名录、电子地图初稿。
  (八)文物保护单位总量显著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全省第一。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联动,全市共有八咏楼、台湾义勇队等22处文保单位列入浙江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市区共有601别墅、永康考寓等13处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申报名录。
  全市新增市(县)级文保单位128处,夯实了文物大市基础。其中金华市本级公布33处市级文保单位,东阳市9处,义乌市公布25处,永康市公布27处,浦江县公布24处,磐安县公布10处。
  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名村申报成绩喜人,婺城区寺平村、金东区山头下村被住房与城乡建设房、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为全省第一。
  (九)加强文物行执执法监察
  拖延十二年之久的省级文保单位七家厅住户搬迁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市委书记徐止平以及副市长林一心、朱福林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组织文博单位消防安全检查。通过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知识,健全消防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火灾发生。
  加强对义乌市佛堂镇蜀墅塘古水利工程保护的引导。通过现场勘查,以专报形式将保护现状、建议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供领导决策。
  加强对水门城墙巡查,坚持保护原则。对法隆寺经幢附近住户违章安装钢板的行为进行查处。组织金华商业学校大门改造工程建设中古墓抢救性清理。做好金东区文物监察大队移交出土文物监督工作。加强对三万平方米以上工程建设巡查。对接收的邵飘萍故居进行环境整治,加强博物馆安全管理。
  各县(市、区)文物执法机构按要求开展执法巡查,消除安全隐患,受理群众举报,查处违法行为。如东阳市文物执法中队配合当地公安派出所侦破盗窃古建筑木雕构件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追回赃物。磐安县文物执法大队实行安全联合检查制度,每季联合检查不少于1次。
  (十)抓实文物保护单位修缮
  太平天国侍王府西院二进西厢房维修工程已全面竣工。滕氏宗祠保护工程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准。全面推进七家厅剩余工程维修工作。
  各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稳步推进。武义修复柳城镇乌漱村乌氏宗祠等1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永康市完成古山镇胡库村“绍裔祠堂”、大屋村“花街大夫第”等文保单位维修。金东区对曹宅镇金仁塘古戏台、源东乡花厅等文保单位给予维修补助。浦江县完成“御史第”第一期抢救性维修工程。东阳市组织画溪敦睦堂、黄田畈怡爱堂等维修工程。兰溪市完成长乐村两幢民居、芝堰村两幢民居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义乌市完成了萃和堂、协和堂等文物单位维修。磐安县完成榉溪孔氏家庙维修工程。
  (十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婺城区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被省考古所认定为9000年前人类居住遗址。浦江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整理上山遗址出土文物资料。东阳市文物部门组织国际专家对恐龙化石发现现场进行调查,新发现恐龙脚印化石。永康文物管理部门对湖西遗址组织试掘,发现大量陶器、石器、动物遗存、稻谷植物遗存,推断为距今8000年左右存有跨湖桥文化遗存。武义县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大田乡大公山遗址进行勘探,该遗址被确定为与满清上山遗址属同一文化层。
  (十二)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主持下,公布了局办公室主任、文物处副处长、文物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市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古子城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等一批干部。经市委专题会议审定,市博物馆编制从25名增加至30名,通过公开招考吸收了2名专业人员,引进文博正高专家1人,并增加了市博物馆展陈经费的投入。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金华市名城文物保护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是历年积累的认识差距、保护难题、协调机制、人才建设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在动员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名城和文物认识上仍存在不少差距。“一镇五村”保护利用,与国家级要求尚有差距。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形势严峻。
  二是酒坊巷街区整治改造、市博物馆全面开放工作有待加快进度。
  三是已经破解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但难题仍然大量存在。部分县(市、区)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突出。
  四是文物系统内部部分人员面对文物大发展有些束手无策,缺乏创意和激情,业务水平不高,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五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起步迟、基础差,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文物单位展陈和利用水平低,“四有”工作处全省落后地位。
  七是市本级与各县(市、区)工作联系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抓好2011年工作至关重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和激活名城核心区为突破口,以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认真执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实现《金华市“十二五”名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全面实施中德合作·金华古子城保护整治项目。
  (二)将《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省政府审议通过后,将作为金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加以实施,以规范建设和保护行为。
  (三)全力推进历史建筑认养保护,完成认养历史建筑迁建二期工程。引导、扶持民办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规划东市街东侧一公顷土地用于历史建筑认养保护,启动第三期认养迁建工程。
  (四)完成市博物馆《金华赋—金华市博物馆通史展》基本陈列,完成博物馆周边环境整治施工,实现市博物馆全面开放。加大各文保单位利用力度。加强各文保单位利用力度。加强对各县(市)博物馆建设进行指导。
  (五)积极促进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新增一批国保、省保单位。抓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后阶段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建立全市普查数据及检索系统,编辑、出版普查成果。
  (六)推进滕氏宗祠、七家厅、严氏宗祠等文保单位抢救性修缮。实施滕氏宗祠抢救性保护工程,完成七家厅工程扫尾工作,启动严氏宗祠维修工程。继续推动太平天国侍王府整体维修工程,启动壁画、彩画抢救性保护工程。对各县(市、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进行监管。
  (七)进一步加强文物行政执法,严格巡查,规范建档,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建立网络电子监管平台。
  (八)认真组织2011年“3·18”名城日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博物馆日活动,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名城文物保护局面。
  (九)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