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屏岩景区
来源: 金华市少儿图书馆
发布日期: 2012-07-11 00:00:00
浏览量:
  三都——屏岩风景名胜区位于东阳市区东南部,距市区9公里,地跨吴宁、横店两镇低山丘陵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境内罗屏山、屏岩山系大盘山脉之余脉,最高峰海拔521.4米。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林为主,有少量竹林,林中散生有枫香、香樟等阔叶树;山麓、沟渠旁多为李、桃等果树。野生动物有松鼠、野兔、黄鼠狼、野猪及山雀等鸟类。风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
风景区内峰峦列屏,峭壁险崖,苍松掩映,植被繁茂;奇岩、怪石、异洞、飞瀑、流泉遍布,自然风光优美。区内寺观庙字历史悠久,典故传说众多,人文景观丰富,自唐代以来游人不绝。全风景区计有景点景观98处,由三都胜境、屏岩洞府景区和兰亭、灌顶寺景点(片)组成,年游客量10万余人次。
       景区原名“龙潭坑”,始于唐咸通八年(80)。其时乡民为求五谷丰登、四季平安,集资立神农塑像,四方乡民纷纷慕名前来。相传古时大旱,神龙怜悯百姓困苦,未经玉帝允许私自降雨人间,被玉帝察知后镇压于此间,故“龙潭坑”得名。至今那斩龙台、龙床、龙潭尚存。壮观的龙王庙高耸于景区入口,历经千年。“青云洞”、“白云洞”相传为《白蛇传》中的青蛇、白蛇修炼之地,山下许氏的乡民为许仙的后嗣,“龙潭坑”因其众多美丽的传说而名闻遐迩,千余年长盛不衰,游人如潮,县志皆有记载。
        三都胜境蕴山川之奇秀,聚日月之精华,巍崖屏峙,怪石峰峙,花红树绿,竹苞松茂,飞瀑散珠,曲径通幽。“青、白”两洞云遮雾罩,天梯、斜栏时隐时现,立南天门远眺东阳江,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真可谓山不高而仙踪可觅,水不深而龙迹可寻。遍布景区的大小寺庙,飞阁流丹,气势不凡,雕梁画栋,古朴优美。寺庙内佛相百态,栩栩如生。晨钟暮鼓,此起彼伏,烛光熊熊,香烟袅袅。更有天门、腾龙阁、升天亭,高踞奇峰危石间,如琼楼仙阁,令游客如临仙境。境中有人工湖,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颗仙境中的明珠。景区入口处的“洞堂坞”安葬着南宋名相乔行简和抗金名将贾廷佐,更是人们访古探幽、缅怀先贤和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屏岩洞府 因屏岩山峰岩峙立如屏又兼有宏大岩洞而得名。区内山势逶迤,奇峰、怪石、幽洞散布,林木葱郁,峰峦列屏叠翠,荆水流春;洞府琼楼嵯峨,蹬道入云,洞府胜景誉满四方。主要景点有龙圆洞、洞府琼楼、千佛塔、斤丝涧、戏台岩、巨龟岩微隐洞、神话长廊、听雨轩等。
        听雨轩(又称包公殿),宋仁宗嘉拓元年屏岩山乡民为纪念包公而建,殿内有包公及四护卫塑像,前有钟鼓楼。听雨轩就在此基础上重建。
洞府牌坊,在听雨轩北约200米的屏岩山脚,为一高6米四柱三门楼式白石坊,中门上方石匾“屏岩洞府”四个大字为严济慈的手迹。
       洞府琼楼,系清道光元年始建的“宫观寺”旧址,是山顶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物,历史悠久。楼分五间,砖木结构。殿阁嵯峨,飞檐翘角,耸立山巅,蔚为壮观。斤丝涧为一条约一米宽的山体峭壁岩缝型沟壑,深不可测,从山顶一直沿伸到山脚,有数百米长。传说有人用一斤蚕丝系重物垂下不能到底,故名。涧两壁岩突交错,若有石块投入,即会传来美妙之音,经久不绝。堪称一大奇观。
        在斤丝涧边山上有千佛塔,塔高28.88米,为六面七层石塔,塔角挂风铃42枚,风吹铃声四溢,内置佛像和罗汉塑像千尊,登塔可眺四野景色,夜可观横店万家灯火。塔右侧约700米的洞形穹穴内设有木雕历代皇帝像50尊。
         灌顶寺,位于屏岩山西南坡沟间盆地上,五代晋开运年间建寺,迄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境内山水环绕,环境清幽。主要景观有三圣宝殿,为三进三开间,内有大势至、阿弥陀佛、观世音三圣佛,雕梁画栋,装饰考究。大悲阁,佛像端庄,庭院幽雅,建筑美观。还有定香阁,尼姑庵等。寺外有古银杏,树高约30米,浓荫华盖。放生池塘,水面有数亩,波平如镜,与周围的田园山色融为一体,富有自然情趣。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