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库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华市博物馆 >> 教育 >> 文化知识库
金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金华酒酿造技艺
来源: 金华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5-01-26 14:22:57 浏览量:

 

金华酒是中国传统名酒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技艺,清纯甘醇的色味,养生益体的功效,在我国众多黄酒系列中别具一格,一度成为名扬大江南北,广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酿。

金华地区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周时代,近年来在金华各地相继发掘出土不少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酒器,即是一个证明。春秋战国之际,金华地区出现的以糯米白蓼曲酿造的“白醪酒”,不仅改进了此前早期黄酒的曲糵酿造技术,而且首创了泼清、沉滤等工艺,提高了酒汁,延长了贮存期。唐宋以来,金华酒逐渐以出众的品质名闻各地,开始跻身全国名酒行列。南宋学者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谈到各地名酒时,就有婺州地区(即今金华市)酿造的“错认水”和“瀔溪春”;著名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也有“独醒坐看儿孙醉,虚负东阳担酒来”之类的诗句,所说的东阳酒即金华酒。特别是当时出现的以白曲为主,兼用红酒酿造的寿生酒,同时具有白曲酒的清香和红曲酒的色味而为人们所喜爱。元时,官府将金华酒曲方和酿造方定为“标准法”,从而全面确立起金华酒在黄酒系列中的重要地位,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到明清时期,金华酒更是风靡全国,成为江浙一带黄酒的代表,被人们称为“浙酒”。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晋字金华酒,围棋左传文”之说,金华酒成为字、酒、棋、文四绝之一。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提到金华酒和浙酒的就有数十处之多。明人冯时化《酒史》说:“金华酒,浙江金华府造,京师嘉尚”;王世贞《弇州四部稿》说:“金华酒,色如金,味甘而行纯,食之令人懑懑。即佳者十杯后,舌底津流旖旎不可耐。”张雨有诗云:“恰有金华一樽酒,且置茅家双玉瓶。”柳贯诗云:“溪酿独称双酝美,津船才许一帆通。”钱惟善诗云:“故人远送东阳酒,野客新开北海樽。不用寻梅溪上路,春风吹与满乾坤。”这些诗句从多侧面反映出金华酒的独特风韵。清人袁枚《随园食单》进一步将金华酒与绍兴酒进行比较,认为“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亦以陈者为佳,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诚如著名作家曹聚仁在《鉴湖、绍兴老酒》一文中所指出的:“在酒的历史上说,金华府属的义乌、兰溪,好酒的成名,还早过了绍兴。”1915年,取自金华曹恒聚酒坊的样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1963年,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金华酒被评为优质酒;1988年,在北京首届仪器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

金华酒之所以一度风靡各地,是因为其独特的酿造技艺。其中主要表现为:第一,独特的造曲方法。传统的金华酒主要以白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其原料除一般白曲所用的麦粉外,又加入蓼草汁,以促发酵,增辛辣。由此酿造的酒,按乾隆《浙江通志》所说,“其味辛而不厉,美而不甜,色复金黄,莹彻天香,风味奇绝”;乾隆《东阳县志》也说:“水白、米白、曲白,谓之三白,此为上品,不与姑苏相袭也。”第二,优化的用曲方法。金华酒在用白蓼曲的同时,又兼用红曲(米酒),由此酿造的寿生酒,既醇厚爽适,具有麦曲酒的香;又澄红鲜亮,具有红曲酒的色。业内和史学界专家认为,沿袭至今的寿生酒用曲法,是我国古法白曲酿造向红曲酿酒过渡型工艺的遗存,也是古代红、白曲联合使用的一种优选技术的传承。第三,严格的时间安排。金华酒的酿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造曲,端午前后始造,至伏天方成。二是前期酿制,冬至后开始,月余方成。三是后发酵,前期酿制后,灌坛储藏,一年左右完成。第四,复杂的酿造工序。金华酒从采蓼草造曲到后发酵,其中分为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根据气候和酿造情况,随时进行适当调整。第五,汁浓味纯,营养丰富。金华酒除了选用精白糯米作为基本原料外,其白曲也采用多种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谈到金华酒时说,“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又说,“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李太白诗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饮、入药俱良。”

金华酒酿造技艺是我国古代早期米酒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和完整遗存形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流传至今的金华酒酿造技艺,是古法白曲酿酒技艺的“活化石”。金华酒酿造技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我国黄酒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文化价值,更是其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金华酒的酿造技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酒文化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内陆盆地丘陵地区传统生活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