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团动态
婺剧进校园 梅花朵朵开
来源: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15-10-20 00:00:00 浏览量:
我市举行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

婺剧进校园 梅花朵朵开

  2010年,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现场会暨金华市第一届中小学婺剧会演在东阳举办,婺娃娃们精彩的表演,让婺剧界、教育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婺剧进校园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此后,婺剧进校园在省内婺剧流行地区迅速铺开,爱婺剧、学婺剧、唱婺剧、演婺剧在各县(市、区)学校蔚然成风,小小梅花全面开花。

  5年后的10月18日,中国婺剧院迎来了演员最多、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场婺剧专场演出,由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省婺剧促进会主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婺剧促进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在这里上演。

  传统婺剧片段、新编婺剧舞蹈、现代婺剧小戏……小演员们用他们颇具神韵的一招一式进行了演绎,引来掌声一片,展现了“婺剧进校园”近年来结下的丰硕成果。

  省政协原主席、省戏剧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国富给予了高度评价:“节目很丰富,演出也很精彩,非常值得肯定”。他认为,婺剧进校园,为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全国创造了很好的典范。

  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婺剧在新时代下复兴的希望。“有20多个县(市、区)的同学们在认真地演出,而且很快乐,很愉悦,很享受,这说明他们沉浸其中,使戏曲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鲍学军说,戏剧中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值得弘扬。婺剧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

  小小梅花 唱出自己的精气神

  此次汇报演出,共有金华、衢州、丽水等地22所学校500多名师生的热情参与。除了传统戏以外,今年的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都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编的。

  浦江浦阳第二小学的《中华好孝道》,用浦江乱弹的形式唱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形式很新颖,小演员们的装扮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艳丽的汉服一下子把人拉到了古代,就连头发都是依据那个年代的特征来打造的。“你看,整个表演中,孩子们特别有精神。”指导老师方雪红说,其实学校现成的节目已很成熟,在各种比赛中也拿过大奖,如此费心思地重排新节目,一是想把浦江本土的非遗项目乱弹结合进去;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改编过完全适合小孩的节目。

  每一次的婺剧进校园汇报演出,都可以看到惊喜的变化,在婺剧进校园的深度上,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挖掘。作为最早将婺剧带入校园的市东市街小学,它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学校300多个学生,每个都参与其中。”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说,现在学校课间操就是婺剧操,学生们每天跟着婺剧音乐手眼声法步,享受着婺剧的熏陶,有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则可以到婺剧社团里接受培训。就这样以点带面,该小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婺娃娃;也因婺剧特色,5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了其他学校竞相取经的对象。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只有一个专职的音乐老师,不仅要承担日常的音乐教育,还要营造学校的婺剧氛围。“只要有空基本都在做这件事了。”贾秀军感叹,学校师资紧张,场地基本没有,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老师们一直在坚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唱婺剧带给孩子切切实实的变化。“参与过婺剧表演的孩子个个眼睛亮、身板好,很能吃苦,这对他们全面发展是特别好的。”

  接下来,学校要将婺剧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把普及的面推得更广。今年,学校出了一本《婺剧小故事》,把婺剧片段编排成了适合小孩子吟唱的唱段,还配了30个婺剧小韵文。现在该书已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教材。“编一套适合孩子们表演的婺剧教材很有必要,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婺剧教育。”

  婺剧家庭中绽放出小小梅花

  舞台上,他是那个蹭蹭蹭跳起来直接劈叉在地,一连来3个“踩僵尸”,武功了得,吸引全场目光的婺剧少年。

  舞台下,他是父母膝下的宝贝儿子,不愿有一点磕了碰了,更舍不得让他吃苦,差点与婺剧失之交臂。

  今年11岁的李重均学婺剧的过程颇为曲折。

  其实,与其他小演员相比,李重均学婺剧有着先天的优势,爸爸李海增是建德婺剧团的演员,妈妈胡女士也是一名唱花旦的演员。让人想不到的是,过去的10年他与婺剧基本绝缘。这背后是妈妈胡女士的良苦用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一件很苦的事。”夫妻俩十几岁就出来演戏了,尽管内心非常热爱戏曲,可常年各地奔波让他们无暇顾及家庭生活,觉得有愧于孩子,更不想孩子也走这条艰难的路。

  从小,李重均就知道父母是婺剧演员,却从没看到过他们的演出。“很怕挑起他的兴趣,刻意避开了,就连平时的练功都有意躲到楼上去练。”胡女士千防万防,还是没能抵得过儿子那对婺剧与生俱来的热情。

  去年,第三届中小学婺剧会演,永康市高镇小学排演了婺剧片段《盘肠战》,需要一个有点武术功底的小演员来演罗通,在全校范围内挑来挑去都没有合适的。正在大家都发愁的时候,有老师想到了李重均。“这不就是现成的苗子嘛,这孩子跳高、跳远都是全校第一,弹跳性不错,爸爸妈妈都是婺剧演员,直接在家教就行了。”知道自己的体育特长还有新的用武之地,李重均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身手。实在拒绝不了老师们三番五次地邀请,也不想扫儿子的兴,胡女士勉强答应了。“离比赛也就半个月的时间,要演好一个能武能唱的角色难度很大,吃点苦是肯定的,如果儿子演不好,也好趁机断了他学戏的念头。”没想到,就这样演演,李重均拿了全市的一等奖。

  这下子,胡女士不得不正视眼前的现实。“儿子天生嗓子亮,有灵气,模仿能力、接受能力都强,是练婺剧的好苗子。”而她最为担心的事也发生了,儿子接触婺剧后一发不可收拾。金华艺校的老师看到李重均的表演后,更是觉得这孩子不可多得,想要让他去艺校接受专业的教育。就这样,这个家庭有了一次最为激烈的讨论。做父母的不想儿子吃太多苦,儿子则深深体会到婺剧带给他的乐趣,不想轻易放弃。“我一定要学,就是喜欢婺剧。”在与父母的争论中,这个简单的少年说不出很多大道理,只能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心声。对他而言喜欢是最重要的,喜欢了就要去坚持。实在拗不过儿子,最后胡女士两夫妻还是点头同意了。“父母都是疼子女的,他开心就好了,也不想让他有什么遗憾。”

  来到金华艺校后的李重均如鱼得水,在别人眼中,每天要花上一上午来练功实在是有些烦闷,在他这里,却变成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我就喜欢动,练功对我来说小意思,想到自己能演英雄就特自豪。”以前读书,都要催着做作业,现在儿子学戏一点儿都不马虎,唱、念、坐、打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攻。儿子如此上进,胡女士最后转为全力支持。这次李重均演的还是《盘肠战》的罗通,一招一式比起去年成熟了很多,颇有专业演员的风范,博得了满堂彩。对李重均而言,观众们的掌声让他兴奋,守在一旁的父母则更让他满足。“妈妈是后勤队员,爸爸是指导老师,一直陪着我,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想以后会更好的。”




(《金华日报》2015年10月20日文化版,作者 邵佩玲)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