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团动态
非遗保护 重在参与
来源: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15-06-23 00:00:00 浏览量: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非遗保护 重在参与

□记者 方扬眉/文 时宽兵/摄

  连日来,为了纪念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省第10个非遗节,我市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就,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此次“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有媒体称,保护“非遗”的意义,在“节日”之外。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弘扬,不仅是因为历史与传统,而是在于新时代也有积极的实用价值。让民众参与进来,交流互动,必将提高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编者按

  [浙师大]

  传统婺剧表演 外国人也喜欢

  6月12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飘扬着悠扬的婺剧声,传统的乐曲搭配着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笑脸,相得益彰。

  浙江好腔调“开讲了”大学生专场活动在这里举行。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主办,这也是今年我市“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开始前,就有不少学生早早地在音乐厅内等候开场。演出中,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些留学生,同样为这场传统演出喝彩。

  浙江婺剧团的表演者们选调《僧尼会》《削发》《水斗》《断桥》等婺剧名段参加现场展演,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霞云等婺剧知名演员都上台表演,让大学生们一睹正宗的婺剧风采。活动还邀请了省级婺剧传承人徐勤纳、吴光煜等与大学生现场互动、交流指导。现场掌声、叫好声不断,气氛热烈。

  “这是我第一次看婺剧,以后还想看。”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许子坚说。他是喀麦隆人,有着黝黑的皮肤,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许子坚”是他的中文名。他已经在中国待了5年,马上就要硕士毕业了,准备继续读博士。“我特别喜欢看他们翻跟斗,太厉害了!”许子坚还上台秀了一把自己的好嗓子,模仿着婺剧演员们的唱腔、嘴型,颇有几分样子。“有机会我也想学一学婺剧,上台表演。”

  许子坚还在观看演出期间,拍了30多张照片,发给在喀麦隆的女朋友看。“她也觉得很有意思,让我多拍几张。”

  “台词我虽然听不太懂,大概剧情我看懂了,很好看。”英国人Adam Robey是浙师大商务汉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他自己取了个中文名“方彧”。一听说有婺剧表演,还能上台互动,他就马上报名参加了。“我以前也看过一些中国戏剧,很有特色。我很喜欢婺剧,情节很吸引人。”

  “我平时很少接触戏剧,今天听了几场戏,觉得很有意思。”大一学生小姜兴奋地向同学展示刚拍的剧照,她要把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为艺术家们点赞。

  整个活动中还有高品质的学术讲座,动静结合的戏曲赏析,戏剧名家的零距离互动,让传统戏剧文化进入大学生的现代视野。

  活动邀请了著名戏剧理论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傅谨讲解戏剧知识,呼吁保护传统戏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看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护传统戏剧应从每一个人做起。传统戏剧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中国传统孝、善、慈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忠孝节义、家国情怀。“走进剧院,走近传统戏剧,那就是向保护传统戏剧迈进了一步。”

  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于6月12日启动后,将一直持续到11月,其间还将举办浙江好腔调之“开学了”中小学专场、“开锣了”濒危剧种传统剧目专场、“开演了”青年演员专场、“开场了”戏剧名家票友专场4场活动。这一系列专场活动的开展,将会扎实地推进浙江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保护,进一步全面地展示浙江传统戏剧艺术保护成果,推进传统戏剧走进当代生活、全民共享传统戏剧文化。

  [市非遗中心]

  让市民“看个过瘾”

  6月14日下午,市非遗中心举办了“婺风遗韵 中国梦非遗情———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系列展示”遗产日专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精选了一些非遗精品项目,让市民“看个过瘾”。金华山歌、磐安寿龟端茶、东阳蚌舞、永康布龙等10多个项目在舞台上精彩亮相,引得现场阵阵掌声;木版年画、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金东面塑、兰溪糖画等7个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市民一边看一边参与,颇为尽兴。


(《金华日报》6月21日文化版)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