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院团动态 |
多道文化大餐让市民体验“非遗”魅力
本报讯(记者胡哲南)昨天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为展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非遗知识的了解,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我市文化、文物等部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非遗活动,庆祝“文化遗产日”,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市民品尝“文化大餐”
6月12日下午,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浙江好腔调“开讲了”大学生(留学生)专场活动在浙师大音乐厅举办。
当天,不少大学生津津有味品尝了三道文化大餐:第一道是传统戏剧讲座,南京大学教授傅谨主讲传统戏剧相关知识;第二道是婺剧折子戏展演,选调《僧尼会》《削发》《水斗》《断桥》等婺剧名段;最后一道是名家点评,省级婺剧传承人徐勤纳、吴光裕等与大学生现场互动、交流指导。活动有高品质的学术讲座,动静结合的戏曲赏析,戏剧名家的零距离互动,让传统戏剧文化进入了大学生的现代视野。
6月12日,“记住乡愁———2015年金华市专题剪纸大展赛”颁奖典礼及“走进永康”金华市剪纸现场展演活动在永康市体育馆举行。我市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及各县(市、区),且各具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浦江戏曲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永康剪纸、兰溪剪纸、义乌剪纸、婺城剪纸”等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让我市文物精彩地“活”起来
昨天,由市文物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金华市博物馆接收藏品捐赠仪式暨“古藏今鉴,慧眼识真”金华市博物馆义务鉴宝活动在市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在活动现场,浙江省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贺善达和浙江省博物馆文博研究员、书画部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赵幼强现场为市民鉴宝。
继5月18日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我市24位民间藏家为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92件珍贵文物后,我市著名画家陈松平先生的后人共向市博物馆捐赠了书画作品52幅,国画手稿34幅。昨天,何少峰、陈新华、詹东明、徐仁义等一批民间藏家也向市博物馆捐赠包括瓷器、玉器、剪纸屏风等120余件珍贵藏品。
自今年4月份市博物馆发出文物展品“征集令”以来,截至目前,该馆共接收近300件珍贵文物。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有文物捐赠意向的市民可拨打博物馆捐赠热线82323505、82323506。
浙师大退休教师办个人博物馆
6月12日,浙师大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的陶瓷艺术馆在浙师大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开馆。
五代时期的秘色釉瓷盘、北宋月白釉莲瓣大碗、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五彩坛……展品包含各个时期主要窑口,能够比较完整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陶瓷艺术馆的规模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博物馆,这里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生动故事。”李舒弟表示,希望通过陶瓷艺术馆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今天,市非遗中心在市非遗馆(府城隍庙内)举办“婺风遗韵·中国梦非遗情———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系列展示展演”遗产日专场活动。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精选了金华山歌、磐安寿龟端茶、东阳蚌舞、永康布龙等10余个项目参加舞台展演,木版年画、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金东面塑、兰溪糖画等7个项目,不少市民参加了现场体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