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华,活跃着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为金华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级的声誉,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东阳木雕、永康五金等。为什么这样一片土地出现了如此独特的经济现象,寻溯根源这与金华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主张“经世致用”的婺学息息相关。我们以此入手,解释金华地区工商文化传统的形成。
金衢盆地边缘红壤广布,其“酸、瘦、粘”的特性,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明中后期,人口开垦土地、扩种经济作物以及内部迁移,依然不能满解决人地关系紧张的区域性问题。
前言
在传统农业社会,耕地是食物之源。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一年的口粮。然而,土地的布施并非一视同仁。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会遇到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金华地区,有一些红壤广布的区域,这些土地不太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紧张的人地关系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这并没有把人们引向命中注定的贫困。红土地上的人们直面现实,将传统的生存智慧融入事功哲学的现实行动中,在不懈的探索与奋斗中崛起,使这片红土地绽放炫丽的工商之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的百工之乡和小商品之都。
一、广布的红土
金华,盆地和山地丘陵相间,红壤、黄壤等酸性土壤占例较大。其中红壤面积39.93万公顷,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约1/3,永康、东阳、义乌等地尤为突出,占一半左右。红壤“酸、瘦、粘”,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人与地
唐宋以来,金华人口增长趋势明显,明清时期更加迅速。为满足越来越多人口的需要,人们拓垦低处的河谷平原和高处的丘陵山地,同时引种其他经济作物。然而,受到土壤性质的制约,食物的供给依然是这一地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明中后期,开垦土地、扩种经济作物以及人口向外迁徙,依然不能解决人地关系紧张的区域性问题。人们受婺学影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除了耕读求仕外,以传统技艺为基础,闯出一条靠“做手艺”和“做生意”谋生的道路。他们在赢得生存的同时,开创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工商文化。
尾声:低丘红壤改造
随着人口进一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随着农业科技与土壤改良技术的提高,金华市政府把突破用地瓶颈的希望寄托在低丘红壤的改造利用上。从1991年至2004年在13年间,金华市已将17.44万亩低丘红壤开发为农业用地。目前市境内尚有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红壤82.2万亩,其中适宜开发耕地的有15.29万亩。据预测,近期可用于开发农业用地有7.42万亩,能新增耕地4.8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