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展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华市博物馆 >> 展览 >> 常设展览
八婺古韵——历史学视野中的金华大地
来源: 金华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6-11-16 10:29:27 浏览量:

金华,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简称金,古称婺州,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的美誉,人杰地灵,风华璀璨,史籍厚重,源远流长。通衢天下的地理位置,不仅为富饶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先机,更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道教先师黄大仙于三十六洞天得道,“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诗文灼烁,婺学大师吕祖谦集浙东学派大成,帝王之师宋濂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戏曲名家李渔著存绝唱,画坛开派巨匠黄宾虹系“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现代诗人艾青唤醒爱国丹心……可谓人文兴盛,名流涌现。

该展览为金华的通史陈列,分“万年上山”“於越姑蔑”“婺州初兴”“千古风流”“八婺兴盛”“百年沧桑”六个单元,按时间轴为序讲述了金华从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开始,自史前、先秦、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金华历史。

1、万年上山——史前时期的金华

金华是长江下游史前文明的源头之一,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上山文化。“万年上山”既是八婺古韵展厅的开端。据考古学家推测上山文化居民可能是最早从穴居山地到河谷平原定居的人群之一,展览复原了上山先民在河谷台地建造房屋的场景,在体现上山人已告别穴居生活,懂得选址需便于取水又能避开洪水的同时,对上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客观的表现。展出的上山文化时期打制石器代表了一种比磨制石器更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采集、渔猎和种植水稻应该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因此金华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和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由此拉开了序幕。

上山文化不仅是金华走向文明的开端,也拉开了浙江新石器文化的帷幕。上山文化后,浙江发展出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考古材料看,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都在这片土地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们与上山文化一同构筑起金华延绵不绝的史前文明。

2、於越姑蔑——先秦时期的金华

先秦时期生活在金衢盆地的居民属於越人,是广布东南沿海的百越部族中最古老和最发达的一支。印纹陶、青铜工具和土墩墓是古越人突出的物质文化特征。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许多与中原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凿齿和断发纹身都是古越人共同的文化特征。於越人不仅建立了国家,而且在春秋晚期一度拥有霸主的地位。

3、婺州初兴——秦汉六朝时期的金华

越灭吴败于楚,楚又败于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金华市境为中心设乌伤县,属会稽郡。这是金华最早的行政建制。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西部立长山县,辖今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和兰溪市全境。东汉末设西部都尉治所于此,地位超越乌伤,成为金华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26),以长山县为中心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县(今金华城区)。南朝时改名金华郡。

4、千古风流——隋唐宋元时期的金华

南朝更名金华郡后,金华经历多次郡州变革,在唐武德四年(621)确立州的建制,定名“婺州”。唐末五代,在吴越国王钱镠辖下,社会经济有新发展,婺州在子城之外兴建罗城,取代了子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宋室南渡定都临安,金华因地近京畿而达官显贵聚集,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宋重地。元设浙东道宣慰司,辖今浙江大部。

5、八婺兴盛——明清时期的金华

元末明初,朱元璋率部从皖入浙,攻占婺州,改名为宁越府,誉之为“浙江之心”。朱元璋招募了包括宋濂、王袆在内的大批本文人志士,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明成化七年(1471),地宁越府改金华府,携领八县,“八婺”成为金华的代名词。抗倭是明代政治的重要内容,义乌兵成为戚继光军的主要力量,南征北战,留下不朽功绩。明末清初,婺州朱大典、张国维以身殉国抗清守婺。正因为婺州人不屈的抗争精神,清政府加强了婺州的驻军数量以保证政局稳定。清末,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以金华为浙江的起义指挥中心,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侍王府,为金华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6、百年沧桑——近代金华

19世纪末,中国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下风雨飘摇。在深重的内忧外患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开始思考救国良策。八婺大地上同样经历着风起云涌的变革。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