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群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华市博物馆 >> 概览 >> 博物馆群
磐安茶文化博物馆
来源: 金华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6-11-27 10:05:28 浏览量:


磐安茶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配备服务设施,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底试开馆运行。

博物馆由展厅,办公楼和茶亭三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200平米,总建筑面积有1200多平方米,其中展厅占650多平方米,办公室占450多平方米,茶亭占100多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万。

其中,展厅里又分有三个单元:茶之境,茶之史和茶之事,里面陈列了磐安茶文化的不同侧面,也体现了磐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有效地弘扬了磐安独特的茶文化。

茶博物馆离不开茶,茶是最重要的元素,从展厅往里走便是序厅,里面摆满了玻璃瓶罐,里面盛满了各类茶叶,都是磐安当地盛产的各类品茶叶,一瓶瓶炒制好的茶叶,记录的是磐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序厅背景墙也很有特色,它结合了实木原生态的质朴感,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勾勒出三片抽象的茶叶叶片,因为中国茶文化揉合了道家,儒家,佛家诸派思想,采用这三片茶叶叶片寓意了“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茶之境:磐安良好生态环境孕育高品质茶叶

序厅,就是馆区第一个单元茶之境,主要介绍了磐安地理生态及茶生长环境。

磐安地处于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等山脉,同时也是钱塘江,灵江,瓯江,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磐安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常年气温在20到30度之间,雨量充沛,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全县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磐安悠久的茶文化,也孕育了磐安高品质茶叶,全县茶园总面积有87000多亩,产量27000多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曾获“中国生态龙井之乡”等称号。

屋内墙景壁画是一幅生机黯然的磐安茶园,取景于尚湖镇上袁村附近。微微向上凸起的,当地人称之为馒头山。中间悠长的小道尽头有一座茶亭,是供人休息喝茶的地方。

茶的生长环境,茶树的类型,茶树的结构,展区里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磐安茶叶生长土壤环境主要为红色与黄色土壤,这两种土壤土层深厚,酸粘性强,最适宜茶树的生,展区的土层造景墙上土壤就是这两种颜色。

茶树分为灌木型,乔木型和半乔木型三种。乔木型和半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半乔木型茶树的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乔木型茶树的树高达15-30米,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之久。这两种茶树大多在云南地区。磐安的茶以灌木型为主,这种茶树没有明显的主干区分,植株矮小,分枝稠密。为了采收方便和多采茶叶,往往采用了修剪的方法,抑制其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所以树高一般为0.8-1.2米,树龄在50-60年。

在展区的一角,有一棵仿真茶树,包围着它的磐安特有的七种茶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云峰茶,是磐安的名茶,它具有“三绿一香”的特点,含有一股兰花的清香。截至现在已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30余项,成为浙江名茶的一支新秀被载入《浙江名茶》、《浙江茶经》等茶叶著作。

它在炒制技术上吸取了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等名茶的技术精华。龙井茶是中国最知名的绿茶之一,早在明朝的时候就享誉全国。它具有“色绿,形美,味甘,香郁”之说。白茶不用杀青或揉捻,只经过用文火烘干加工成的一种茶。因此,白茶外形呈自然态,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它的主要产区是在福建,但是在我们磐安也有栽培。

泡茶时的水温在80--85摄氏度为宜。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叶,汤色以红色为主,它具有暖胃御寒的功效,是冬季饮用的佳品。泡茶时的水温在90--100摄氏度为宜。烘青茶在以前是每家每户用手工炒制的,在锅里预热然后揉捻成弯弯的形状,再烘干。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只有少数的人家还在炒制。

茶之史:历史上曾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戏

茶在中国历史上分别经历了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戏等几个阶段,这在博物馆第二个单元茶之史作了详细介绍。

在春秋时期,人类用茶叶作为药品。唐代《本草拾遗》中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另说,神农氏有个透明肚,吃下去的东西都能看到。有一天尝了一种树叶,发现叶子在肚子里反复流动像在检查什么。一次神农中毒,他就吃了那种叶子,结果解毒了,因而称为“查”,后被人们称为“茶”。

据磐安茶的权威记载是在唐宝历元年间。在晋代,许逊在玉山一带研制的“婺州东白”录入陆羽的《茶经》,其记载:唐代产茶地共十三省四十二州,被列为贡茶的共十四目,婺州东白作为名茶,列为贡茶,排第十位。在唐德宗年间开始征收茶税。

展柜里所展示的展品大多是宋代品茶的碗和茶壶,在宋代,还有一个与茶有关的有趣活动,叫斗茶,它以宋代刘松年的《捻茶图》为创作基础。

“斗茶”又叫“茗战”,始于唐代,是古代有钱人闲暇时的一种雅玩,是比赛茶的好坏之意,也就是一种对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的一种活动。在宋代叫“斗茶”,唐代叫“茗战”。斗茶的场所一般都是在规模比较大的茶叶店,时间多选在清明期间,因为那个时候新茶刚出,最适合斗茶。参加斗茶的一般都是饮茶爱好者,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在斗茶的过程中,有时候茶质略次于对方,但只要用水得当也能取胜;但是相同的水煎茶也最能体现出茶的品质。茶水的颜色一般以纯白为上,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汤花就是汤面泛起的泡沫,如果汤面细匀像“冷粥面”,叫“咬盏”;反之,汤花一散,汤和盏之间就会出现水痕。水痕出现的早为负,出现的晚为胜。

展区斗茶场景也多是宋代的家具及人物,家具上摆上宋代的品茶工具,展现了宋代时期的品茶文化。

茶兴于唐,盛于宋。在我国,与茶业制度相关的税茶、榷茶、贡茶、茶纲、茶马事制度均始于唐代。

宋代开始,磐安是江南榷茶场重要场所。19世纪中叶,海运开通,茶叶产销渐盛。到抗战时期,因战乱,磐安茶农毁茶改种。至新中国成立后,磐安茶叶才又开始了大发展!至明清时期,磐安的茶除了原有的婺州举岩茶和婺州东白,还深受绍兴茶的影响,开始生产珠茶。珠茶又称为“平炒青”,因为它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珠茶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如同珍珠,因此被誉为“绿色的珍珠”。

展区里还有关“茶叶之路”的多媒体介绍,它利用体感互动手段,介绍磐安的茶叶走向世界的茶叶之路。游客只需在屏幕前挥动手,就可进行操作。虽然说茶叶之路在开辟的时间上要晚于丝绸之路一千几百年,然而就其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来说,却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磐安茶今天的名牌当推磐安云峰,跟它一起创作的名牌还有盘山云雾和磐安龙井。通过展板可以了解到茶的加工工艺,泡茶的水温适宜在85摄氏度。

茶之事:有关茶的故事传说也很精彩

茶文化离不开历史传说,在博物馆第三个单元“茶之事”,你可以了解到历史有关茶的一切故事传说。

古代,磐安有一个人跟茶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他就是许逊。他是东晋时期的治水家,道士。是江西南昌人。因为他潜心研制茶的制作和加工技术,因此得到好评,也打开了销售渠道。后来百姓为纪念他的功德,奉其为“茶神”。

展区里三块石碑立在墙壁的一角,显得十分醒目,这三块碑所刻的是《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和《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这三块碑说明当时古茶场是由县衙负责,而且都是由官员进行买卖,民间是不能私自售卖的。

如果游客在参观时稍稍留意,细心的你会发现,脚底下的路是采用青石板条石铺成的,展现的是磐安的古茶道。

磐安,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古道。古道中建亭施茶成了纯朴敦厚的磐安人的一种功德和修为。据有关史料记载,磐安境内的茶亭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个。细心的游客可以看一下边上的茶亭示意图。这边还有一些关于吃茶养生和茶水比例的介绍,大家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了解。茶道尽头有茶亭的复原场景,茶亭内有施茶缸等器物,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古代茶亭施茶。

游客感受了茶道与茶亭,这里有三个半景隔间,首先是品饮之道,要泡好一壶茶,茶叶、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都是重要的因素。宋朝的大书法家蔡襄极好斗茶,但是又一次却输了。当时他的茶叶比对方好,但是用的水是山泉水(天下第二泉惠山泉的泉水,也是极品),对手用的竹沥水,是经过加工的。蔡襄输了之后,最终对泡茶时水质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路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上水,江中水,井下水”。

展区展板上介绍的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玉山古茶场。初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重修,主要包括茶场庙、巡检司、茶场三大部分。

赶茶场2008年6月又被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赶茶场,赶茶场具有千年传承历史,主要内容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是百姓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茶丰年盛,举行的活动有演社戏,舞龙灯等;秋社是感谢神明一年的照顾,举行的活动有竖大旗,大凉伞等。

美丽的磐安,悠久的茶史,磐安的山水人文,孕育了磐安独有的茶与茶俗,磐安的茶也滋润了这里的山、水和人。

文字作者:磐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厉仲云 周铖涛

照片提供者:磐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周济生

地址:磐安县安文镇城滨路1号三楼    联系电话:15088220591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