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群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华市博物馆 >> 概览 >> 博物馆群
永康考寓
来源: 金华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6-12-17 16:52:55 浏览量:



考寓是中国科举时期外地考生于科考前在考试所在地复习和寄住的场所。考寓是全国稀有的,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清光绪年间废除了科举制度,考寓因科举兴而盛,又因科举废而亡。科举制度废除后,有的考寓慢慢地转变为会馆,如北京的“绍兴会馆”,其前身便是考寓。遭受自然界的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倒塌废弃。考寓一般建造在州府以上的中心城市,因此,在城市改造时,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古建筑最容易遭到拆除。科举废除,考寓功能丧失,人们又缺乏对它的重视,加上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考寓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金华城区的“永康考寓”,是此中难得的幸存者,位于金华古子城将军路81号,清代建筑,前后共三进:门厅、正厅、后厅,建筑面积437平方米。清代永康籍考生赴金华考秀才,在此居住和备考。考寓是金华科举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迹。


永康考寓是金华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历史见证。我们通过永康考寓可以窥见婺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它见证了金华尊师重教之风的盛行。作为“婺学”中心的金华,文脉绵延不绝,因此对永康考寓进行保护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永康考寓内设有“科举文化展”、“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展”,于2017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科举文化展

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故称“科举”。从隋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


千百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书院、试院、考寓等都是科举文化的重要载体。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金华,保留着许多科举文化的遗存。让我们走进科举文化展,体验独特的中国古代应试文化。

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展

金华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小邹鲁”之称,文人志士见诸史册者灿若星河。范浚、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著名学者在八婺大地上求索探寻、传承解惑,在中华文化是测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金华学者的作品得以成体系地完整保存、流传至今,编纂《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的胡凤丹、胡宗懋父子功不可没。


胡凤丹(1823—1890),初字枫江,后字月樵,一字齐飞,别号桃溪渔隐,浙江永康溪案人,出身书香门第,通经史。他精于版本目录之学,以序跋见长,一生读书、写书、藏书、校书、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胡凤丹一生著作等身,而其最大的贡献是收集,后被整理汇编成《金华丛书》。


胡宗懋(1867—1940)字砚山,号季樵,生于湖北将胡凤丹生前辑刻的《金华丛书》结集出版。

胡宗懋自小便深受胡凤丹影响,大量搜集乡邦文献,博访秘抄古刻,克服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1924年,辑刻完成《金华丛书》的增补本,共五十八种一百二十册,并将其命名为《续金华丛书》,亦按经、史、子、集分门别类。此外,胡宗懋还有著作《金华经籍志》《梦选楼诗钞》《东莱吕太师文集考异》《倪石陵书考异》《鲁斋王文宪公文集考异》和《渊颖吴先生集考异》等,同样著作等身。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 逢周一闭馆(法定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农历除夕至初三全天闭馆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将军路81号

邮编:321000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