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展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华市博物馆 >> 展览 >> 常设展览
李友邦将军办公处
来源: 金华市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6-09-30 15:18:45 浏览量:


前言

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位于金华市酒坊巷103号(原101号),建筑原为清代考寓,民国时曾被翻修,建筑面积152.25平方米。1938年至1942年,台湾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在此居住和办公。同一时期,朝鲜义勇队金华通讯处也设在这幢建筑内。2001年,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与台湾义勇队旧址被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与台湾义勇队旧址是大陆保存最完好的台胞抗战遗迹,是两岸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见证。

第一间 李友邦卧室兼办公室

李友邦(1906年——1952年),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台北县芦洲乡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李友邦小学毕业后考入台北师范学校,在学期间加入蒋渭水等抗日先驱所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加反日活动。后因袭击台北新起警察派出所,遭到日本殖民当局通缉,他连夜逃离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并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就读。“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李友邦指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

1939年,李友邦将军在金华就酒坊巷18号成立台湾抗战义勇队及少年团,李友邦任队长兼团长,并晋阶为陆军少将。在李友邦的领导下,台湾义勇队逐渐发展成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台湾义勇队成员返回台湾。1952年李友邦将军在台湾白色恐怖中遇害,牺牲时年仅47岁。

严秀峰,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文雅秀气,家境殷实,父母爱若掌上明珠。抗战爆发后, 17岁的严秀峰,亲眼目睹了国之将破的惨烈现实,毅然投身抗日战场,发动群众,组织民运,利用歌唱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1939年,投身抗日战场的严秀峰在浙江金华结识了李友邦,对他充满了崇拜与钦佩,二人堪称一见钟情。1941年5月10日,在战火弥漫的衢州城,二人携手,结成革命伉俪。

1945年返回台湾后,严秀峰致力于台湾妇女工作,帮助台湾妇女建立属于她们自己的团体。1952年李友邦将军遇害,严秀峰独自抚养5个孩子,并为李友邦将军平反积极奔走。公开宣传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的抗日爱国业绩。无论是身为妻子、母亲,还是作为一个革命的斗士,她都有情有义,堪称巾帼英雄。

第二间 台湾义勇队接待处

台湾义勇队,也称台湾抗日义勇队,是抗战期间由在大陆的台胞组织起来的一个人数最多的抗日团体。1939年2月22日,由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誓师成立。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艰苦岁月里,具有正规军编制的台湾义勇队将士们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转战浙皖闽各省,移驻闽西龙岩、闽南漳州、厦门,深入前线、后方、敌后与沦陷区,在宣传教育、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

第三间 朝鲜义勇队办公室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失败后,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青年流亡中国,继续进行复国运动。1938年2月,日军颁布“朝鲜征兵制”,为其侵华战争充当炮灰,更加激起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慨。经中国共产党倡议,1938年7月,朝鲜“民族战线”理事、朝鲜民族革命党总书记金元凤向蒋介石递交了成立朝鲜义勇队的方案。

朝鲜义勇队成立后即投身于中国抗日战场,从1938年至1940年,义勇队转战于中国13个省份。他们在抗日前线印发宣传册5万份,散发传单51万张,张贴标语40余万份;参加过湖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条山反扫荡战等战役。战绩卓著。但抗日战争转入相持后,蒋介石消极抗日,并处处打压朝鲜义勇队。

1940年11月,朝鲜义勇队在重庆召开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由敌前改为敌后。经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周折,才由国民党战区转入中国共产党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朝鲜义勇队队员大都精通中、朝、日三种语言,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担负着艰巨的武装宣传任务。还直接参加战斗,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冲锋陷阵,气势如虹。

1946年3月,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2000 人返回朝鲜,一部分留在中国,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6、164、156师。他们跟随四野,战辽沈,围平津,从东北一路凯歌高奏打到海南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50年这些部队应朝鲜劳动党金日成总书记的请求,整建制返回朝鲜,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军的主力王牌军。

第三间 接待室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