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结束,回乡祭祖、外出踏青的人们纷纷踏上返程。可在一些高速公路上,屡屡出现这样的场景:抽完烟,烟头随手往车外一扔;吃完零食,任瓜壳果皮随风飘扬……小小的“随手抛”,让不少路段成了垃圾场。(来源:人民网)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名片”,国家是否具有魅力,社会是否具体层次,不仅仅是一幢幢高楼所能全部代表的。在我们的国家里,我们的社会里,有着许多值得我们传承的文明风尚、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深深触动着人的一举一动,文明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心气正了,行动也就正了。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文明进家庭、文明进学校、文明进农村、文明进机关、文明进企业等等,所做的并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宣传、一种引导、一种教育,是从思想上、心底里的一种固化。心中没有文明的信念,没有文明的意识,垃圾乱扔、红灯乱闯、上车乱挤等等不文明行为就会不断滋长,就会把文明“践踏”。社会需要文明,人人需要文明,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荣耀,文明之国方显魅力之国,才能更加强大。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确实如此,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后,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会自觉做到。文明习惯来自于每一个人平常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做人做事风格。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华道德之所以传承至今,就是从古至今时代中华儿女锲而不舍的一种精神和一种传递,这种精神和传递养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地坚持到现在,以至于成了一种优良的习惯。遇到熟人习惯性地问候一声,外出习惯性地告知一声,看见地上有垃圾习惯性地捡起来……这些甚微之举充分可以说明文明习惯当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有的人说话像吵架,有的人拿起垃圾就乱扔,有的人随心所欲过马路……这些不文明之举也说明了习惯源于自身的修养。好的习惯在于“养”,好的习惯更在于“行”,习惯可以让文明光彩四射,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素养的必备课,我们必须自觉养成,长期形成,在心里扎根,在行动上着手。
文明引领风尚,文明引领发展。有文明才有风度,有文明才有形象,心怀文明才能真正文明,行在文明才能传承文明,根植于心、践行于行的文明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