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施晨光
时间:2018年3月1日(周四)下午2:30
地点:金华市博物馆第二课堂
3月1日,书画家、民间学者施晨光做客金华文博大讲堂,市文物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参加讲座。
施晨光先生以“《金华文统》序言浅析”为主题开讲,介绍了吕祖谦、北山四先生在金华婺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着重解读了金华文脉发展。他介绍到金华文化发展有“三变”,“一变”是指从梁朝刘孝标到唐代的骆宾王、舒文舆、冯宿兄弟,金华的文章形成第一个高峰;“二变”指范浚、吕祖谦、陈亮对金华婺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三变”指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位通过著书、授徒传授、阐述,使东亚文化圈最终成型。
施晨光认为,作者赵鹤在编辑此书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强调文章所蕴含的思想重于华丽的辞藻,重文更应重质,因而择取有利于传承金华文脉之文人文章,帮助认识金华婺学发展进程,挖掘研究金华历史文化、传承金华历史文脉。
《金华日报》2018年2月23日A10版施晨光文:
数年前,在小黄村的路边看到一块何炳松先生的墓碑,我将其买下。这之前我瞻仰过何先生的墓,是市级文保,“文革”中曾被破坏,所以原墓碑流落在外。这块碑是这个文保的组成部分,我一直想着把它捐给相关部门,但一直捐不出去。几个月前,博物馆的徐卫馆长偶然得知此事,雷厉风行,三天内办妥了。那天他通知我领取捐赠证书,稍作聊天后,他送给我一套博物馆按旧版线装书模式新出版的《金华文统》。这是我得以读到巜金华文统》的缘由。
《金华文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开篇为《金华文统引》,引开头如下:“愚既为金华五先生正学编以示诸生,诸生复谓,乡郡文献殆不止此,及今涣而不收,后学焉知?愿辑其文以著其人,愚为考焉,得贤而有文者若干人,其文正而粹者若干篇,题曰金华文统,乃读而序之,曰:渊乎浩哉!”
《金华文统引》的结束是引文的所作年号及作者署名:正德六年十二月朔旦。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金华府江都赵鹤书。
据《康熙金华府志》卷十四“宦绩·明”:赵鹤,字叔鸣,直隶江都人,正德四年知金华府,雅尚文学,锄强革弊,尝集正学编、金华文统。
此处的正学编即五先生正学编。这位祖籍南直隶扬州江都的知府在正德四年到任金华,迅及将吕祖谦、北山四先生文集编辑成书,供在金华府学读书的学子阅读,而诸生中有人提出请求,这位知府大人又亲自参与编辑《金华文统》。
知府大人要承担“锄强革弊”的政务,又在两年内印行这两套书,《金华文统》的文章选择,尤其是他亲撰的“引”与“例训”彰显了这位知府大人思想与学识的不凡。
“由有宋建炎逮皇朝成化几三百年,而海内之文,萃于金华矣。”
从“引”中可见,南直隶江都人士赵鹤对金华文化有深入了解,并因之心怀崇敬,他认为:“由有宋建炎逮皇朝成化几三百年,而海内之文,萃于金华矣。”这个萃字一代表精华,二代表集中。他所指的是这300余年是:一、婺学初兴并引领浙东学派的文化建树;二、北山四先生北山之学以及后继学人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与不凡。
赵鹤分析金华之文化有三变。汉代之前,金华荒陋,文化上尚属蒙昧,直至南北朝时,梁朝刘孝标的文章开始有了影响,而唐代的骆宾王、舒元舆、冯宿兄弟继之(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金华的文章形成第一个峰值。不过,在先生眼中,上述诸人的文章沿六朝浮丽、竟声律之末,未脱骈偶,文章格式化,浮华不实,整体评价不高。生活于中唐的韩愈极力重整文风,苏轼言其行文主张为:文起八代之衰。而上述文人恰好生活于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以及文风未改的初唐。而先秦的散文与韩愈倡导后唐宋八大家引领的散文确实更注重文章的思想性,不是炫耀文人的个人文采,而是注重文章的社会效果。很显然,直至明代,恪守了此规则。
“引”对金华文化二变的概括:“范贤良始论心性;吕太史邃于经史;陈龙川好兵律、事功;皆内有所主,出之以理,辅之以学。”赵鹤二变提到的三人乃范浚、吕祖谦与陈亮。
对于范浚,今人知之者寡,范浚乃兰溪香溪人,承家学,深得理学奥妙,朱熹闻其学曾二访而不遇。范浚先生去世后,朱熹亲往吊唁,并著《香溪范子小传》。元代著名学者黄溍认为:“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逐得濂洛之统。”故范浚被称“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对于范浚,历代地方官与文化人都很尊重,清代有担任金华知府的多名官员先后上奏要将范浚列入孔庙附祭,朱一新作言官时专上一折,言范浚对于婺学的开创意义。大家对于范浚的认识是一致的。
吕祖谦无疑是婺学初兴的集大成者,按清代学者全祖望之见,是时天下学术一分为三:朱学、吕学、陆学。他认为吕学平心静气,有宰相之量,故能缓冲朱学与陆学的激烈争议。不过在全祖望眼中,这三学“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缩于圣人则一也”。朱熹与陆九渊可以争来吵去,但无论谁要去面君,事先都征询对方意见。在和王淮官僚集团的斗争中,他们是一致的。今人且不可不看到后一点。吕祖谦开设并讲学的丽泽书院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吕祖谦通过讲学、著述传播学问,婺学扩展、发展成浙东之学,地域扩至整个钱塘江南岸,时间自宋到元明清。编辑《宋元学案》的黄宗羲、全祖望崇尚吕祖谦,在学案中婺学人物有17人入编。
陈亮是婺学重要学人,又是特点鲜明,讲究事功,倡导王霸并用的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的整体学问还是“出之有理”的一种见解,因此,赵鹤虽然不赞成陈亮急功近利的一面,但整体上肯定为主。
赵鹤对金华文化二变有较高评价。二变人物中,有范浚而无唐仲友,与今日言婺学三先贤有别,赵鹤的见解后文中将述及。
“引”对金华文化三变的概括:“何文定之醇正精确,王文宪之雄毅深邃,金文安之明畅严密,许文懿之和平沉实。皆以明天理,淑人心,绍正学,黜邪说为主,而一切诬经诡圣尚功计利之习扫滌无遗。后作者纷出,若柳道传、吴正传之深于经,张子长之长于史,入国朝宋景濓、王子充、苏伯衡、胡仲申又以其文翊赞鸿业,而文之变至是极矣。”
《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中有这样一段话:“勉斋之学既传北山,而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
黄宗羲与全祖望乃杰出的文化人,他们对金华这一段文化的认识与早于他们100多年的知府赵鹤的见解如出一辙。或英雄所见略同,但也可能乃黄宗羲认可并借鉴了赵鹤的观点。
这第三变无疑是金华文化上最辉煌的一章,何、王、金、许身处宋末与元代,是一个文化上衰落的时期,在暗暗的长夜里,首先他们是传灯人。事实上,他们所传承的朱学,虽然朱熹在理论上是完成了,但并未得以推广(奸相韩侂冑权倾朝野,理学被斥为伪学,朱熹与理学家群体被诬党人),正是何王金许通过著书、授徒传授、阐述,传播了朱学,最终不仅传布到国内的北方,并且越洋到日本、朝鲜、越南,使东亚文化圈最终成形。四先生中的王柏重振了丽泽书院,使书院第二次复兴。著书立说,书院讲学授徒是四先生共性,因之,元代与明初,金华接续四先生学问者众。金华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是真正的天下峰值,东亚文化圈的成形与朱学或曰理学的传播息息相关。
承德年间的皇帝朱厚照是一个荒政的皇帝,明代的一大特点是昏庸帝王屡出,但很显然,地方官员能独立行权,是尊道不尊势的生动范例。赵鹤行金华府执仅两年,除却“锄强革弊”,亲自为府学学子授课,编辑这两套书,尤其后一本,要遍读众人文章,了解自南朝至明金华读书人的各自特点,进行精选。其一乃勤政,其二是行淳吏之职,淳吏概念: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传播文化,使治下一方土地风俗良淳。
赵鹤的识见与所为,不经意间用自身文字表达留与我们,仍然值得今天的地方官员借鉴,为官要政绩,但需谨慎思考:是什么样的政绩?
赵鹤将人之德行以及文章的纯粹置先
传统中国文化讲究纯正,容不得杂驳,赵鹤的识见非常鲜明,下面是他在《金华文统引》之后作为编辑《金华文统》择人择文标准的《金华文统例训》。
例训很短,仅仅选用了四人的五条语录,而这五条语录乃是从金华除却五先生之外历朝历代的人中选择“贤而有文者,其文正而粹者”的标准。四人中吕祖谦置一,作为金华的地方官,他认可吕祖谦的文化功绩,其二为朱熹,从道承言,朱子乃正脉,断断少不得,然后是何王金许之代表王柏,再是吴师道的二条。
以下为例训五条:
其一:吕成公修文鑑法:黜浮崇雅。黜浮后有小字之注:“故今如刘孝标、骆宾王、舒元舆等文不入此集。”崇雅后注:“故今集所取不特文辞平正,其义皆关于理学,涉于世教者。”
其二:朱文公取文字之法:文胜而义理乖僻者不取,替邪害正者文辞虽工不取。上句小注:“故今如陈同甫上高宗书,未诋正心之学。陈君采经解而以权实为喻皆不入此集。”下句小注:“故今虽诸大作家有为释之作,及诸名臣对事论及兵机政术者皆不入此集。”
其三:王鲁斋先生曰:贵多不贵精,后世文集之通患。注:“故此集止二十六人,文一百三十五篇。唯宋景濂文二卷,以其备述为详云。”
其四:吴正传作敬乡录,其序有云:其或人文俱显,录所不及者,亦不无微意焉!注曰:“故今如王淮、唐仲友皆不入此集。”
其五:吴正传又曰:剽窃绪余,掇拾简陋,无关于义理,无稗于正教,逞私说,肆不根习,非圣以自诡,歹前人以为高,所谓诐淫邪遁!注曰:“按正传此言,不惟取文者可据此以为法,而作文者尤当守以为戒云。”
显赫如骆宾王等人,无一文入选,因其文风格“浮”。赵鹤的观点重文更应重质,思考一下当今又风行的浮华之词堆砌的“赋”,赵鹤的这种严格是必要的。
王淮乃孝宗朝把持朝政的宰相,而唐仲友被视为婺学除吕祖谦、陈亮之外的第三人,吴正传作《敬乡录》时排除此二人在外,赵鹤认为这之中不无微意,其实就是“微言大义”之意。王淮作为孝宗朝朝中官僚集团首脑,现代著名学者余英时在阐述南宋这段历史时多有对其的鞭挞。唐仲友为官诸多劣行,为阻挠朱子台州赈灾的所为,无疑早已被南宋、元明理学家边缘化,赵鹤不取他俩一文是他鲜明立场的表示。但赵鹤是外来官吏,用当地人吴师道的表达足显委婉。
对于陈亮,入选文章11篇,不取的是他相涉功利色彩的文章。文章宜精不宜多,但对宋濂网开一面,一人占了两卷。赵鹤将人之德行以及文章的纯粹置先。阅读文统的士子们有承担金华文化传承的责任,他们中或有人成国家栋梁,他要他们以德置先,传承纯粹的先哲正学,而将不入流者、杂驳者引以为戒。在赵鹤观念中,文化人沾染了释的文字必须排除。另外,26人中,如宗泽、梅执礼、郑刚中三位抗金名将与英烈悉数有文章入选,三人文章例为第一卷,这与赵鹤在引中提出的表里始终、行之本于诚信相一致。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赵鹤的观点过于正统,强调了淑人心,强调了成教化,但你可想过世风日下、以邻为壑是怎么造成的?有一句话:中国人喊了上千年中庸之道,依然做不到中庸。《尚书》中有八个字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我们不妨思考赵鹤的择人择文之道于今是否依然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