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宫锦袍》,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作品,3月13日和14日连续两晚,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隆重上演。让人意外的是,演出票早在浙婺来北京之前已一售而空,首都观众以极大的热情前往观剧。而该剧所呈现的艺术质量和舞台效果,也让观剧者大呼意外。这次的北京之行,浙婺收获了满满的点赞。
《宫锦袍》是一台好戏,值得再看
在13日《宫锦袍》首演之日,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现任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等领导,就在金华市副市长陶叶萍的陪同下,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到休息室接见了主要演员,祝贺演出成功。
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这样评价《宫锦袍》:“这出由贾璐编剧,韩剑英执导,陈美兰、朱元昊、范红霞、黄庆华主演的婺剧新作,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大’:大方,大度,大气势,大内涵,大题材,大视角,构成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政治内涵丰厚的严肃严谨的历史正剧,不是写儿女情长的‘小家碧玉’。”
中国包装总公司退休干部杨书久第一晚来看了《宫锦袍》后,第二天又来看第二场。他说,让他喜欢《宫锦袍》的除了婺剧名家陈美兰、朱元昊唱做俱佳的舞台表现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剧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正面艺术形象;二是通过武则天对名相狄仁杰重用、怀疑、打击到再重用的曲折历程,树立了一代明君形象,用“一袭宫锦袍”,展现了“别样君臣情”。就凭这,我感到《宫锦袍》是一台好戏,值得再看。
因为对《宫锦袍》的喜爱,杨书久在看戏过程中,用心记下了《宫锦袍》字幕上一些他认为值得商榷的词句,回家查阅字典后,手写了一份两页纸的《〈宫锦袍〉需斟酌修改之处》的文字材料,将需斟酌之处注上读音和词意解释,以及修改理由。第二晚演出之前,他到剧场将这些文字郑重交到浙婺院长王晓平手中。他说,《宫锦袍》是一出难得的好戏,希望剧团通过这轮进京演出,精益求精,让这一精品之作更加完美。
第二场演出票更抢手
《宫锦袍》首场演出之后,赢得了众多好口碑,第二场的演出票变得更为抢手。在北京参加全国县市区文化局长培训班的缙云文广局局长杜新南14日上午一下课,就急着找当晚的《宫锦袍》演出票,因为给他们上课的文化部艺术司明文军司长讲课时特别提到,昨晚看了浙婺的《宫锦袍》,身边的领导和专家对该剧评价都很高,非常值得一看。在剧场门口,杜新南告诉记者,他们班90多名学员中各省的文化厅长就有20多人,其余都是市县区的文化局长,这是对《宫锦袍》很好的宣传。
有观众提早一个多小时来到剧场门口碰运气等退票。朱绍荷是南方人,从北京航空大学毕业后,已在北京生活了40年。她家到剧场坐公交得一小时四五十分钟,在戏迷群看到对《宫锦袍》众口一词的好评后,约了个朋友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来剧场,只怕错过了7点半的演出时间。等到开演前半小时,门口等退票的人已有几十个,因记者挂着剧场工作证,就被数人追着问是否有余票。
演员的水准比我们想象的超高很多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退休干部桑丽媛,是位资深戏迷,也是国家人社部京剧学会秘书长,在戏迷中很有号召力。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在浙婺赴京的几天时间里,她天天发布《宫锦袍》来京展演的消息,从剧种、剧团、剧情、主创等内容一一推送,为让身边的戏迷朋友更多的了解婺剧和《宫锦袍》。
在看了首场演出后,桑丽媛第二天又早早的来到剧场,还带来了一大帮戏迷朋友。桑丽媛用了两个词来表达她的观后感,即出乎意料、刮目相看。她说以往印象中南方戏都比较柔美,文戏较多。没想到这台婺剧大气厚重、粗犷强烈,让人荡气回肠,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是带着望远镜来看演出的,对演员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戏曲有句老话“无技不成艺,无情不成戏”,成功塑造一个角色,就要全情投入。我感到这出戏演员无论戏份大小,都非常认真投入,陈美兰老师不愧是二度梅花奖演员,层层递进,把武则天动情、愤怒、痛惜等感情表达得非常真切,让我特别受感动,虽然是历史戏,离我们很遥远,但我还是忍不住掉泪了。演员的水准比我们想象的超高很多。这是一台全梁上坝的好戏,有技、有艺、有情,真心感谢浙婺给我们北京观众来了这么一台好剧目。
《宫锦袍》让我爱上了婺剧
孙倩倩、胡红波、田丹丹都是中国戏曲学院2017多剧种表演系学生,平时有时间便会结伴来看戏。“《宫锦袍》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超震撼’。“音乐一起,身上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实在是太美了,‘超喜欢’。”“女一号陈美兰老师的唱腔超美,一开嗓,我还以为是放的录音,仔细一看,全是现场真唱。我用手机录了音,以后可以反复听。”“就看一场婺剧肯定不过瘾,回学校后,马上到网上找婺剧视频再好好欣赏。”三个姑娘叽叽喳喳,争着诉说观后感。
今年60岁的中科院退休高级工程师王芙媛,前一晚在戏迷群里看到《宫锦袍》被戏迷的好评刷屏,让她有些吃惊。以往看地方戏,很多群友只为看个角或捧个场,像这样众口一词的说好极少见,有一个群友还居然留言说,《宫锦袍》是他看过的所有地方戏演出中最好的一台戏,这让她对《宫锦袍》充满期待。
等看完演出,她的感觉比群里戏迷分享的还要好。她说,“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全剧的。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泪点低,往身边一看,几位男士也在抹泪,可见这戏的艺术感染力。”
整场戏下来,没有看出任何纰漏。两位A组主演特别有范有气场有历史感,表演、演唱都很到位;现场伴奏也很棒。音乐对一个剧的成功具有重大影响,虽然观众看不到乐池,但能感受到乐队将音乐、鼓点和演员表演融为一体,步步烘托,非常打动人心;所有演员无论兵卒还是仕女,个个都很棒,单独出来人人都是角;编导也很厉害,舞台背景用得很巧妙,整台戏不停下来换景,很多时候用人的移动来变化背景,烘托剧情,让观众情绪可以没有间断的欣赏剧情。唱腔美、舞台美、服装也美。《宫锦袍》让我认识了婺剧,也爱上了婺剧。
这是一个很讲规矩的团队
14日晚,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对《宫锦袍》进行了全剧录播。剧场中架了六个机位,以便全方位捕捉镜头。录像前,“空中剧院”导演和浙婺沟通,现场录像,因为演出时的一些忘词、失误或表演不到位,全剧结束后,都会重新补录部分镜头。所以演员不要急于卸装,等着补拍。
没想到全剧结束后,导演却宣布:一切非常完美,不需要补任何镜头了!
这让见多识广的中国评剧大剧院经理李明非常吃惊,这么多年,在他们剧场现场录像,这样一遍就过的情况极其少见,可见《宫锦袍》打磨的程度和演出的高水准,这也是浙婺团队精神风貌和严谨团风的体现。
让李明叹服的还不只是是浙婺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舞台下的团队作风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李明告诉记者,浙婺用过的后台,整洁有序,甚至比他们来时还要整洁。化妆间里每个演员的化妆盒摆放整齐,桌上毫不凌乱;服装间每人的靴子都齐整的码在箱子下面,群众演员的演出服都自己叠放整理,地上没有垃圾;装卸台时,合部门人员一起动手,没有你我之分。“这是一个很讲规矩的团队,这样的剧团真是不多见啊!希望浙婺多来北京,更希望还能和浙婺有更多的合作!”
苗青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