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院团动态 |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携《白蛇传》等剧目,从5月21日启程,将用半个月时间,沿“一带一路”路线,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四省,进行万里行程的“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巡回演出。作为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浙婺成为我市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为了这次的巡演,浙婺将演了千余场的经典剧目《白蛇传》,又进行了精练和加工,压缩了前半部的文戏,强化了水斗等武戏,改进和更新了服装,更凸显了婺剧“文戏武做”的特点,成了新的国际版《白蛇传》。巡演剧目以戏剧梅花奖演员杨霞云,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楼胜、巫文玲,以及陈丽俐、陈建旭、周宏伟、李烜宇等优秀青年演员领衔主演,平均年龄不满30岁。至5月26日,浙婺已在郑州和西安,完成了《白蛇传》和青春版《穆桂英》的四场演出,引爆了两地戏剧圈和观众群,好评如潮。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戏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看演出有个习惯,要记录每场演出观众在何时有掌声和叫好声。但是在婺剧演出时,他根本就没法做记录,像《水斗》《断桥》《大破天门阵》这几场戏,因为满场是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间断过。他说看戏看了这么多年,还真没有看到过这阵势。刘景亮说,《白蛇传》《穆桂英》各剧种都在演,大致情节也都知道,但是婺剧的表演是任何一个剧种都赶不上的。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演员的每个动作和造型,都是一幅画,这就是精雕细刻。一台戏,每个演员功夫都这么全面,是非常难得的组合。我听到观众走出剧场议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戏”。刘景亮在朋友圈这样留言道:我从两出戏的舞台风貌中,看到了浙婺可贵的团队精神、创造精神、整体精神和拼搏精神。
首届全国豫剧演员大奖赛金奖获得者韩鹏飞在朋友圈发出如此感慨:婺剧《白蛇传》《穆桂英》两场大戏震撼郑州!我们在看到别人精彩的同时,真的要思考自己的不足!两个传统老戏,从故事结构、情感表达、舞台节奏上大胆调整,保住了精华,熠熠生辉!他们每年五六百场的演出,造就自身的“钢筋铁骨”,这些演员是中国戏曲的宝,我自愧不如。婺剧这个地方剧种为何可以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值得我们深思。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李勇泉是位90后,他的家在离郑州近百公里的新乡。知道婺剧来郑州演出的消息后,他专门在网上查了今年浙婺到南京大学演出引起轰动的消息。南大学生推荐说,浙婺的演出好看到让我们疯掉了!于是,他约了两位郑州大学梨园社的小师妹贾晓培、李幔迪一起,连续两天坐车赶来一看究竟。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婺剧给他的震撼,仍超出了他的预期:“太满足,太满足了!真是不虚此行。我全场都在激动,目不转睛,没有从台上移下一刻。这两场戏比我看过的所有武戏都要精彩。票价不贵,我感觉没有比这更值得的演出了。希望婺剧能多进学校,多进大学,特别是我们华师大。回家后,我得上网,把能在网上查到的婺剧都看一遍。”
河南巨龙管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屠康是金华人,也是位90后。在他眼里,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所以从小在金华长大,却从没看过婺剧。婺剧郑州行,让他感觉有必要为家乡剧团捧个场。哪知这一看,完全颠覆了他对传统戏剧的印象。当晚便抑制不住欣喜在朋友圈发文:“金华婺剧真值得一看,敬佩婺剧艺术家对浙江传统文化的追求和推广,明天再看一场。”惹得他的伙伴们都发出“你都会看婺剧”的惊叹,而他的回答是“好看好看,继续追剧”。第二场结束后,对演员高超演技极为敬佩的他专门到后台和演员合影,又发朋友圈:“听到河南人民对婺剧的赞美无比自豪。”屠康说,真没想到,婺剧会这么好看,家乡有这么棒的剧团,回金华后,要继续追看婺剧。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司丹丹,是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正在西安排戏,看了婺剧演出后她说简直是“激动、生气、嫉妒”,激动的是浙婺演出水平如此高;生气是我们许多剧团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新人新作冒不出来;嫉妒浙婺有这么好的领导和像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美兰老师这样的中年演员,能把年轻人推到一线,推出这么优秀的作品。这样戏曲的未来才有希望!
陕西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主持人刘军在朋友圈发了这样的观感:以前看过无数次婺剧老前辈的碟片视频,让我喜欢上了婺剧。这个剧种既有南方剧种的缠绵和委婉,又兼具北方剧种的浑厚激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现在的婺剧人在兼顾当代审美需求的前提下,极大程度保留了婺剧传统的声腔和表演技法。我经常在节目里说,不管作为戏迷还是从业者,开阔眼界,多看看外剧种,你就会明显感受到本地剧种的差距,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连看了两场演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贺林连连说:这婺剧,真是让人看得过瘾啊!你听听满场的掌声这么热烈。我们西安人看戏比较挑剔,一般情况下不会掌声雷动,戏不打动人绝没有这样的热情。感谢婺剧!希望你们以后再带好戏来西安!
婺剧人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可贵的
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河南省清芬豫剧团团长、豫剧旦角名家王清芬曾应浙婺邀请,去年到金华为青年演员排《梳妆》《抬花轿》两折戏。她告诉记者,看了浙婺的两场演出,河南的观众都沸腾了,那种对戏曲已经走向低落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看这样的戏,外行服,内行更服。作为戏剧大省的河南,曾经出了不少好剧目,但像这样唱做念打这么全面的,没有!现在很多人都成了麦克风演员,除了嗓子好,其他都差强人意。年轻演员看后自己都说:我们得练练功啊!浙婺王晓平院长曾经说,我以前也练过功,对武功演员的艰辛深有体会,我很理解和爱护这些翻跟头的演员。从这两场戏中,理解了他说的话和产生的效果:一台没有大小角色之分的戏,每个小角色都铆足了劲,把主角衬托出来,满堂生辉。
陈美兰才50多岁,我们这里这样年龄的演员都霸在舞台中间不退让,而她却早早把舞台让出来,用心培养年轻人,培养出了二代梅花奖演员杨霞云。现在又在培养00后演员,这样的胸怀,真值得全国院团学习。霞云演的小青和穆桂英真棒,她身上的爆发力是常人所没有的。剧团要想进步,要想有观众,就得这样一代代的传承和培养。浙婺不愧是戏剧界的全国先进单位。《魅力中国》杂志记者蒋见朝在朋友圈发了这样的评价:“看过两场婺剧演出,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示。婺剧表演的精彩远超我的想象,但他们不忘从其他剧种汲取长处丰富自身,虔诚邀请王清芬老师几度到金华加工提高《抬花轿》等剧,王老师也是豫剧界到金华传艺的第一人。婺剧人这种学习心态是非常可贵的。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碰撞是大势所趋,豫剧作为第一大地方剧种,我们的创作也应该有这种学习心态。国家艺术基金的传播交流推广的扶持项目,给地方剧种一个交流观摩,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平台。希望看到更多的剧种因此受益。”这也正是婺剧“一带一路”万里行巡演的意义所在。
带着满满的赞誉,浙婺又往“一带一路”万里行巡演的第三站兰州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