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小时候的喜欢
索书号:I287/1911
作者:孙卫卫
作者简介:
孙卫卫,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至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编委等职。现为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0年开始发表习作,著有《班长上台》《熊小雄成长记系列》《小小孩的春天》《会说话的书》等儿童小说、散文集、童话等30余部。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儿童文学》杂志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中国新闻奖等。
内容简介:
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的作品集,体裁以散文为主。他的作品,语言有自己的特色,简练流畅有如日常白话,无华像乡野泥土,素朴似赤足农民;无论写乡村城市,还是写校园社会,生活气息浓郁,而且折射出各种与时代相关的人情世态。作为儿童文学,这本书饶具儿童特点,字里行间跃动着一颗天真无瑕鲜活可爱的童心,童趣盎然又文采斐然。
题名:我们楼的小家伙
索书号:I287/0033
作者:高洪波
作者简介:
高洪波,有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大象法官》《鸟石的秘密》《遇见不不兔》等。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全国很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内容简介:
《心阅读文丛·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作品》是一套针对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打造的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阅读书系,精选了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包括童话大师孙幼军、有名诗人金波等。邀请有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学者朱自强等人作序,同时每一册作品将配有14幅左右精美插图,均由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很好青年画家分别按照不同作家作品内容和风格,以契合的画风为读者倾力呈现。
本册为高洪波著的《我们楼的小家伙》,收录《我们楼的小家伙》(组诗)《波斯猫派克》《一颗小泪珠》《戴墨镜的猫》《皮围脖》《打呼噜》《小猫与小河》《有魔力的小铲子》《寻找鸟石的秘密》《鱼灯》《魔笔熊》《熊的来历》《偷笔》《成功的喜悦》《的小狐狸》等儿童文学作品。
题名:泥土之界
索书号:I712.45/2051
作者:[美] 希拉莉·乔顿
作者简介:
希拉莉·乔顿Hillary Jordan(1963—),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另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当她醒来时》和一篇短篇小说《欢笑过后》。
内容简介:
在城市长大的中产阶级女孩劳拉·沙佩尔为了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嫁给了一心向往种植园、渴望用双手的劳作在土地上创造财富的亨利·麦卡伦。亨利为了实现他的农场梦,举家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搬到了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告别了舒适的家园和熟悉的亲友,面对一望无际的棉花地,劳拉却感到自己被禁锢在这一方泥土之界中。同样感到格格不入、无法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还有刚从二战战场上回来的杰米,和黑农佃户之子荣塞尔,共同经历的战后创伤带给了二人超越种族界限的友谊,却也招致了悲剧。
题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索书号:K220.3/1947
作者:孙机
作者简介:
孙机,1929年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全国美协授予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一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仰观集》等。
内容简介:
孙机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题名:浙江改革开放口述史
索书号:D619.55/1031
主编:王祖强
内容简介:
《浙江改革开放口述史》于2018年1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改革开放口述史丛书”的浙江卷。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研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省区市对征集到的一些领导同志、亲历者的口述史进行整理,选取反映地方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重大决策部署中具有全国意义或地方特色的典型事件的史料,编辑形成“改革开放口述史”丛书。
《浙江改革开放口述史》全书精选了22篇,共27万字。它以亲历者口述方式记录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事件,为研究党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学习党史的优秀教材。
题名:儿女英雄传
索书号:I242.4/0000
作者:文康
作者简介:
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是大学士勒保的孙子,生卒年大致为道光初年至光绪年间。文康担任过理藩院郎中、徽州知府,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早年他家世盛极一时,后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被变卖殆尽。文康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训教式的理想化的笔触,撰写完成了长篇白话小说《金玉缘》。
内容简介:
文康著的《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作者文康,姓费莫,字铁仙,一字悔庵,满洲镶红旗人,生年不详,大约卒于清同治初年。此书光绪四年(1878)聚珍堂初刻,另有清光绪六年(1880)聚珍堂还读我书室主人本(即董恂评本)等。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书中的具体描写,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官场黑暗等社会弊病。
题名:五张犁
索书号:I247.7/1035
作者:王祥夫
作者简介:
王祥夫,著名作家、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出版作品有:米谷》《生活年代》《顾长根的最后生活》《愤怒的苹果》《杂七杂八》《纸上的房间》等数十部。文学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美术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2015年亚洲美术双年奖。 点评人介绍 程绍武,编辑家、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协《作家通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主编“新生代作家小说精品”《被雨淋湿的河》等三卷,著有评论《既暧昧又温存》《制作时代的制作之书》等十几万字。编发的作品多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大奖。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被称为“当代小说之王”的王祥夫先生的25个短篇小说。所收小说多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及首次出版的新作,其中的代表作品荣获各类大奖,如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国内重要奖项。这些小说不仅集中反映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窘迫状态和积极进取精神,从而体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加上点评者准确到位的剖析,使得该书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
题名:布登勃洛克一家
索书号:I516.44/6040
作者:(德)托马斯·曼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二十世纪德国文坛为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吕贝克名门望族之家。1901年,以长篇小说处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而声名煊赫,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1924年,以另一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世界。还著有《浮士德博士》《绿蒂在魏玛》《托尼奥·克勒格尔》《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等作品。
1929年,由于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题名:看开是福,看淡是幸
索书号:I267/4430
作者:林清玄
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高雄人,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7岁开始发表作品;
20岁出版第一本书;
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
35岁修行出山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其文章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小学语文教材及大学国文选,还曾被收入大陆高考语文试卷,是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内容简介:
“花如是兴谢,情感如是兴谢,因缘如是兴谢,生命中的一切过程不也是这样兴起与谢落的吗?与其为情感的兴谢、因缘的生灭而哭泣追悔,还不如把握当下,一往无悔地生活。”
《看开是福,看淡是幸》中,林清玄以清明之眼观照生命中的遗憾遗欢,以温柔之心感受时光留下的余情余韵。这世界从来不曾隐瞒我们,那些广大的、开阔的、流动的、自由的事物,即便平凡,也有着非凡的美。而生命只有不断地承担,在每一个片刻里,才会发生更好的体会。
生命中虽有许多苦难,我们也要学会好好活在眼前。时时保持欢喜心,不迷惑,只是惊奇;不探寻,只是赞美;不质疑,只是欢喜。晴天时爱晴,雨天时爱雨。在这神奇的人间,每天都与美好相遇。
题名:萌芽
索书号:I565.44/4050
作者:(法)左拉
作者简介:
左拉(1840~1902)
法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一生著有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三名城》、《四福音书》、《小酒店》、《金钱》、《娜娜》、《萌芽》等。其中《小酒店》、《娜娜》、《妇女乐园》、《萌芽》、《金钱》、《崩溃》等堪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内容简介:
《萌芽》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斗争的长篇小说,《萌芽》首次以史诗般的气势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双方你死我活的矛盾,以全景图式的画卷再现了煤矿工人罢工的过程,以令人发指的事实控诉了凭借残酷榨取劳苦大众血汗,掠夺社会财富的资产阶级的罪恶,以生动的形象记录了早期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