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院团动态 |
《基石》,一出立意深远的扶贫正剧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新创的《基石》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响应扶贫号召完成的一部“新编现代戏”。所谓“现代戏”,指的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编成的剧目;而“新编”,则意味着这样的剧目要具有现代审美意蕴。《基石》值得珍视之处,就在于它通过穿越历史的立体交叉结构,将发生在爷爷辈亲身经历的故事起始,娓娓道来,并且还能把冲突浓缩于一场形象生动、颇接地气的扶贫培训课感发出来,以小见大、意蕴深远,富有现代启示味。
弘扬主旋律的严肃的戏剧
《基石》是一部正剧。
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正剧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进步作家从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宣传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的需要出发而推出来的。它不仅天生具有反封建专制、提倡人性尊严的美学性格,而且还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兼有悲喜剧因素。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他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继狄德罗之后发展了这种理论,将其定名为“严肃的戏剧”。
《基石》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人性建构,这正是十分典型的正剧特征。这个正剧的艺术规范特色显示为:首先,从剧情发展流向看,《基石》所表达的是革命者谷峰与革命老区普通百姓石家三代人的命运交集与情感交融,具体体现在四个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再到80年代直至当下的新时代。在这场时空跨度较大的剧情推动中,其间交织的人物关系、复杂的情节演变、强烈的情感冲突,不能简单地用“悲”或“喜”来概括,也不同于兼有悲剧、喜剧成分的“悲喜剧”,而是从生活的实际存在、具体的创作意图出发,来凸显一个较为严肃的政治命题——扶贫。其次,《基石》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人物命运(人物群像)、事件结局(扶贫培训课)的完满性,既表现了生活的肯定方面——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创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扶贫进而深入到党群关系、党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这个更高的层面;又表现了生活的否定方面——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欠通等种种原因,一些老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改善,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就发出扶贫号召,但至今尚有不少人仍处于贫困线上。剧中的一个个人物虽然在生存现实中朝着理想奋进,努力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但他们在实现自我意志的行动过程中,又常常伴随着内在精神的斗争历程。比如为了保全谷峰的生命,石梁的奶奶在饥寒交迫中离世;因不愿在揭发县委书记谷峰的材料上按手印,石梁一家分不到口粮,挨饥受饿等。但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更能测试出普通百姓爱憎分明、淳朴善良的人性光彩。第三,全剧的戏剧节奏显示为:从悲剧到喜剧到严肃戏剧,体现出“从抑到扬到合”的步调,暗示着要实现人生价值追求须付出无数痛苦的代价,但这场追求总会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此,可以说《基石》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严肃的戏剧”。
彰显公忠体国的革命情怀
《基石》抓住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展开戏剧冲突的。
《基石》中的主角——战争年代为革命英勇负伤的游击队长、“文革”时期在县长的位置上被打成“走资派”、改革开放后又荣升为省委副书记的谷峰,三次人生中的转折点,层层递进地折射出石家人崇高的品格情操。战争年代,谷峰“多亏大嫂(石梁的妈妈)救起我,虎口余生把险脱”,保全了他的性命。“文革”中,石梁宁可分不到填饱肚子的口粮,也不愿在检举谷峰的揭发材料上按手印,保全了他的人格尊严。改革开放后,已成为省委副书记的谷峰,源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在离休卸任的前一年赴老区扶贫,当他看到“几十年闹革命生死相伴,历尽艰险渡难关,岁月流逝天地换,却依然家贫如洗度日难”的石家窘迫生存境况后,真心实意让石梁向党和组织提要求。石梁却说:“他们都是好人,乡里不要说,县里的张书记一上任就带领我们封山育林,改造荒山。都怪我们太穷,底子太薄……”石梁的妻子土珍说:“我就想问问,上边能不能帮忙给我们寨子里建个小学,派个老师,让小石头这些娃娃们能就近念书?”为他人着想,提最低要求,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就是纯朴的老区人民——哪怕受到再大的困难挫折,也始终坚守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毫不动摇。由此又保全了谷峰为民办实事的高大形象。
在这里,谷家祖孙俩与石家第三代小石头首次相见的一段对手戏很生动,也很能说明问题。情节是这样的:当“逃学”在山上摘山枣的小石头将捡到的那件象征着军民鱼水情、“千两黄金也不换,踏遍青山也要找回还”的虎皮背心交还给谷岚岚后,谷岚岚从包里取出一张人民币让他拿去买吃的。小石头却说:“不,拾到东西该还人,不能要你的钱。”事实上,小石头很需要钱!他“逃学”,是因为他知道到镇上念书要花很多钱,而他去摘山枣卖了钱,好给爹买药治病,可以减轻父母肩上生活的重担。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小石头的言行举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家人的行为准则、道德底线,这个既复杂又约定俗成的现实关系,使老区人民的性格得以完型、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外化为人民才是奠定共和国大厦“基石”的深刻内蕴。
扶贫培训课成就心灵洗礼
《基石》最大的特点就是跳出了当下写扶贫题材的藩篱,没有局限在物质层面的具体扶贫,而是将其提升到精神层面。在充分凸显实施精准扶贫重要性的同时,热切呼唤当下全社会对共和国基石的认知,从而激发各阶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帮助老区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快步迈进。
这个剧目以讲故事的方式,回溯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讲故事的谷岚岚又是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还是从省城来到偏远山乡老区办学支教、教育扶贫的带头人。为此,这个人物在《基石》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剧中并没有大书特书谷岚岚山乡执教几十年可歌可泣的事迹,并且她大学毕业第一次跟爷爷进山时还说:“老爷子,我跟您从北京到了省城,您还想把我往这山沟子里撵?真的要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啊!我才不干呢!”但是从爷爷交给她的虎皮背心承载的故事开始,追寻往事,让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面对仍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区人民,读不起书、温饱难以为继,她同情、难过,但更多的是怜惜。
英国近代剧作家杨斯主张:“戏剧应当表现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一方面,谷岚岚道出了“当年为了革命,在血火硝烟中豁出命来干,可眼下你们过的是什么日子?”的诘问;另一方面,看着爷爷对石家的歉疚,又忍不住讥讽说:“当官理事,哪能不忙?可能比当年打仗的时候还忙吗?说到底,是官做大了,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多了,跟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时候不一样喽!”振聋发聩的言辞,在谴责爷爷的同时,也唤醒了她内心深处想要改变老区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与决心,于是她说:“爷爷,请让我留下来,就留在这寨子里,我来帮他们办学,当这里第一任老师。”从这些具体生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现实出发,通过谷岚岚为主的人物的行动、体验、情感及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戏剧冲突事件,显得真实而合于情理,且富有人生哲理的深邃。值得指出:在冲突事件中,每个登场的人物都具有特定的任务和作用,都是揭示作品主题思想的一分子,而相互间又统一贯穿,围绕“基石”组合在一起,从而有机地构成一个形象体系。
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中年的谷岚岚依旧坚守在大山深处,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当她喊出“老区人民的精神丰碑一直矗立在我的心中。”至此,谷岚岚的命运已与小山村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作为典型人物的形象也得以完型了。
70多年的时光穿梭,浓缩到140分钟的舞台呈现,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通过演员丝丝入扣的表演,张弛有度的互动,令观众如置身剧中不可自拔!这,正是婺剧现代戏《基石》的现代审美意蕴引发的共鸣与感动。
(骆蔓系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任文俊系浙江省金华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