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漾京城”浙江戏曲北京周的压轴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继20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婺剧《红灯记》获赞无数后, 21日晚由《牡丹对课》、婺剧传统音乐《花头台》和《白蛇传之削发、水斗、断桥》组成的《婺剧折子戏专场》,又一次赢得首都观众满堂喝彩,好评如潮。首都观众对婺剧的盛赞和喜爱令人感动。
原中国戏剧《剧本》杂志主编黎继德用一首诗《五绝·观婺剧》表达自己的观剧感受:
白蛇第一传,
洞宾戏牡丹。
花台金曲闹,
婺剧震长安。
中国包装总公司退休干部杨书久
是个铁杆戏迷,各地来京演出的戏曲,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想办法去看,每年要看百场以上的戏。他
给记者发来这样的短信:昨晚的《花头台》婺剧交响乐,除开头有总的介绍外,每个乐章开始,字幕上都有简介,视听合一,非常有助于观众提高欣赏水平,几位戏友感到非常滿意。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语言”,要让观众听懂,剧团就要心中有观众,做好普及工作。懂的人多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浙婺这个工作做得好。
北京观众崔薇曾看过浙婺的折子戏《断桥》,这次又看到了“削发”“水斗”两折,她惊叹道:“太精彩了,我都惊呆了。台上各种筋斗,各种跌扑,各种难度3.0起,我已经不太敢使劲叫好了,看得竟一时泪下,心说,别受伤啊,大家千万别受伤啊!浙婺的这帮年轻人真是是太拼了,这把式练的,实在太厉害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向红在朋友圈发文:浙婺的“折子戏专场”真是出乎意料的好看。看婺剧《水斗》时我哭了,演成这样,演员平时得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浙婺不是一个演员好,不是几个演员好,是一台好演员,乐队也太牛了,这真是个神团!
两年前在国家大剧院看了婺剧《断桥》后,曾写了一篇颇有影响剧评为婺剧叫好的北京知名剧评人张敞则说:“婺剧《水斗》真令人惊艳,年轻的龙套们都太拼了,跟头翻得就像黄色的圆环,降龙禅杖变为人接人的一条人龙,非常的出人意料。婺剧还是那样好,好得无话说。《断桥》我写过评论,这次又有新感受。爱这些演员!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昆曲票友刘昂则在朋友圈发了这样长长的一段文字:今天婺剧太棒了,浙江戏曲周最佳!开场《牡丹对课》是出玩笑小戏,虽有伦理哏,但不失清新质朴的风格,像一首童话诗。最后吕洞宾两句“我只道凡尘皆俗子,又谁知神仙斗不过小姑娘”结得还挺隽永;中间是婺剧音乐合奏《花头台》,见识到徽胡、先锋等乐器,打击乐部分让人有神乎其技之叹;大轴《白蛇传之削发、水斗、断桥》火炽精彩,长安大戏院有日子没这么沸腾了。从头至尾令观者目不暇接,必须紧盯着舞台,不知什么时候就露个绝活儿。《水斗》中法海的青龙禅杖化为青龙,用真人“叠罗汉”方式表现,为其他剧种所无。《断桥》文戏武唱,独步天下,每看一次赞叹一次,用如此夸张的手法表现小青的凶和许仙的怂,还让人觉得既解气又合理,也不知怎么设计的。总之,婺剧好看,希望多来北京演出。
原中国体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永康籍著名作家、画家鲁光先生,连续两晚冒着高温来看浙婺演出,并在朋友圈发了观剧感受:连续两天陶醉在家乡戏一一婺剧艺术中,此生头一回。与我一起来的三位北方人也看得很投入。《红灯记》好看,折子戏精彩。唱功、武功皆好。乐器演奏,中西合壁,把村野四季的欢乐,表达得淋漓尽致。《白蛇传》的爱情悲壮真挚感人。坐在我身边的年轻乡人陪父母看戏,剧终时说:“我也喜欢上婺剧了。”刚上高一的小女生,回家后向老人转述剧情。坐我后排的是几位外国小孩,我问最小的一位:“看得懂吗?”他回答说:“懂....”精彩处,常有掌声和叫好声。一个地方剧种,在京城有这么多观众,难得。观众是陪养出来的。多到京城演出,观众定会更多。
邯郸青年艺术剧院的豫剧演员韩鹏飞多次看过浙婺的演出,他说每一次看浙婺的演出,都会忍不住为婺剧点赞,为婺剧的当家人点赞。做出成绩就是自带光环,这是全国戏曲团体的榜样!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看完戏后,专门给浙婺王晓平院长发来祝贺短信:祝贺演出圆满成功!新人成长,武戏出彩!国家级水平当之无愧!你和美兰功不可没!祝愿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至此,浙婺的这次北京之行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