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婺剧简介 | >> 概况 |
婺剧,俗称金华戏,含六种声腔。从六种声腔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最早是产生于500多年前明代的高腔,依次是昆曲、乱弹、徽戏,这四种声腔在清代中期已表现为相对成熟独立的四个剧种,涵括了中国戏曲大类的主要单声腔剧种;清末,金华、衢州一带的徽班和乱弹班,将本地的说唱艺术滩簧和时调陆续搬上舞台,于是又增添了滩簧和时调两种声腔。至新中国成立,“兼收并蓄”,统称为婺剧。
婺剧传统剧目和唱调音乐十分丰富,剧目有500多本,曲牌数以千计,并显有历史特征和地域特征,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乱弹与北方梆子戏同源,主干曲调为双调体:[三五七]与[二凡]配套;[芦花]与[拨子]配套。乱弹戏有《昆仑女》和拍成电影的《西施泪》等。徽戏源自安徽,主干曲调为[西皮]与[二簧 ],至今保留着正宗徽戏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剧倒流影响,被梅兰芳先生视为“京剧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遗”传承价值。徽戏多宫廷戏、骨子戏,如《打金枝》、《辕门斩子》等。滩簧的主干曲调是[平板]和[弦索],代表作有《断桥》、《僧尼会》、《对课》等。高腔,非主干曲牌结构,以辞敷曲,似唱似吟,“一人启口,众人接腔”,代表剧目如:《合珠记·米糷敲窗》、时装戏《红霞》等。当前舞台演出,乱弹和徽戏居多,其次是滩簧和高腔,昆曲和时调较少。
舞台表演,乡土气息浓郁,粗放强烈;重武功,多特技,善夸张,见长文戏武做;有“大花过头,老生平耳,小生平肩,花旦平乳,小丑平脐”等动作特点。六种声腔,分腔分治,唱调、唱腔音乐多姿多彩,主奏乐器各不相同,尤以乱弹,因具风格独特的支声复调音乐而著称。
20世纪50年代,婺剧获得前所未有的绝好发展机遇,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等前辈老师的悉心传授、培育下,以郑兰香、吴光煜为杰出代表的一代婺剧人,迅速成长,新老同台,革故鼎新,婺剧艺术迅速提升,赋予婺剧时代精神以展现地方文化的艺术品格,使长期兴盛于农村的草台艺术,成为广受城市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剧场艺术,婺剧艺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花部”——农民戏。1962年婺剧首次登上首都舞台,倾倒了首都观众,震动了戏曲界,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周恩来总理三次观看并接见演职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首都媒体,均载文盛赞成功演出。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观后有感,赋诗一首:“璞玉浑金尚可求,英雄儿女入燕幽。浙东何止山川美,又有新声说婺州。”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是对婺剧在中国戏曲史中特殊地位和艺术价值的认同,对提高婺剧知名度乃至日后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戏曲不景气,身为婺剧龙头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依然生机盎然,展现出当今婺剧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境外的新景象。以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陈美兰为代表的又一代婺剧人,矢志不渝,追求艺术创新,通过创排《昆仑女》、《梦断婺江》、青春版《穆桂英》、《铁血红颜》等新型剧目,在继承婺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婺剧艺术推向更高层面。2008年6月,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5月,婺剧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婺剧,正如中国剧协原副主席郭汉城所说:婺剧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剧种,它沐浴着时代的光辉继续在前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