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归档】 |
2019年7月13日下午3时许,兰溪市游埠镇邵家村党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永银突发心脏疾病,鲜活生命戛然而止。
张永银,1965年2月出生,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4月担任游埠镇节门张村村监会主任,行政村规模调整后,2017年5月担任游埠镇邵家村村委会主任。
张永银走了,年仅54岁。谁能想到,这位一直挺立在和美乡村建设第一线的硬汉,就这样倒下了。要知道,就在一小时前,他还在踌躇满志地畅谈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一天前,还在田间地头紧盯着汛情;一星期前,还在带头抢修塌陷的堤坝……然而这次,从不食言的他食言了,大家再也听不见他那憨厚老实的笑声和沉稳坚定的脚步声。
坚守初心勇担当
近年来,兰溪市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环境整治任务艰巨,急需一批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农村基层干部。2014年,张永银在镇村号召下,放弃“生意人”的身份,选择回村担任村监会主任,利用自己开阔的思路,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恰逢行政村规模调整,邵家、三港、节门张三个村合并为邵家村,作为节门张村村监会主任的张永银,在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推荐下,当选为邵家村党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成为全市村级组织换届中“小村”党员当上“大村”主任的典型。虽然身份在转变,但是一颗为民办事的初心却始终未变。
1998年8月1日,张永银向节门张村党支部庄重地呈递了入党申请书。在入党申请书中,他这样写到:“我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在思想上、行动上,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向先进党员学习,积极完成党交付于我的各项任务。”
张永银把这份入党申请书复印件挂在自家墙上,目的就是每天提醒自己不忘入党初心。每一次重温,就是对思想灵魂、宗旨意识的一次洗礼。
“积极完成党交付于我的各项任务”,就是张永银的入党初心,也是他的一生坚守。担任邵家村村委会主任之初,张永银晒出了自己的三年创业承诺:“三改一拆完成一万平方米”、推进“治乱美化”工程、搬迁坟墓500座、解决无房户和危房户住房问题、维修新村田间渠道保障农业用水、创建垃圾分类合格村、消除劣五类水质等8项承诺。承诺书上坚定的签名彰显着他的决心,鲜红的手印衬托着他的赤诚。
然而,8项承诺,件件不易。2017年,上级号召开展无坟村创建。邵家新村公墓区分散,不但有碍观瞻更浪费土地,可是迁坟兹事体大,特别在农村,入土为安的老观念根深蒂固,怎么办?村书记张名利表情凝重的看了一眼张永银,张永银沉思片刻就说了一句:“该迁,从我家开始”。邵家村的无坟村创建就这么开始了,张永银和村“两委”每晚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一次不通两次,两次不通三次,愣是靠一股韧劲,40天时间就完成了1119个坟墓的搬迁。
张永银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深刻阐述了何为忠于党、忠于人民,仅用两年时间便兑现完成了晒出的三年创业承诺。邵家村也由原先的三星级党组织变为五星级党组织,并成为全市首个无坟村。
勤勉务实有作为
在张永银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一叠笔记,记录着每天的工作日程。笔记显示,从6月17日开始,近一个月他只休息了一天。而这份工作笔记,永远停止在了7月12日。临走前的一小时,他还从洪涝现场赶回办公室,与村干部们商讨环境整治工作。累困了的他还没来得及喝下那杯留有清香的淡茶,只想在办公室歇口气。这一歇,他就再也没有起来。
张永银的离世,就像一场“地震”,触动了每位村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从不抱怨、默默做事的张永银都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自担任村干部以来,从出资重修文化礼堂,到走村串户解民忧,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干实事的真谛。
2017年5月,面对并村时留下的历史遗留“攻坚点”,张永银勇挑重担,不留缓冲,毅然决然扛起美丽乡村建设大旗。上任一个星期,就着手进行村庄环境改造提升。两周时间,杂草丛生的露天垃圾池变成了山水如画的村头小公园。一炮打响后,张永银乘势而上,对辖区内自然村的道路、水塘、沟渠进行全面清理,种植绿化、安装护栏,使新村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村里无论什么工作,永银一定都会兢兢业业地做好,有他在,我心里就踏实,再难的事情都搞得定。”邵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名利说。从“三改一拆”到“五水共治”,从环境整治到“三百”攻坚,张永银总是身先士卒,主动承担责任,白天走村串户、推进落实,夜间思考总结、谋划对策,周末鲜有休息。他任职的5年多来,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从“脏乱差”向“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如今,“邵家是班子战斗力最强、工作执行力最强的一个新村,就在张永银过世当天上午,镇里还组织全镇的村干部到他们村学习取经”,游埠镇组织委员严新介绍。
一心为民讲奉献
“村里的干部是有点难。但是不管工作怎么难,我们也要上要对得起政府,下要对得起百姓,做老百姓的工作要慢慢去做。”这是张永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他愿意放下自己的生意,毅然回村挑起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重担;他可以对村里的老人“一呼即应”,却狠心挂断儿子的求助电话;他对村里人像自己家人一样亲,路上遇到总不忘停下脚步唠唠家常。因为他心系群众,百姓才会为他的离去哭成泪人。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为民情怀,千名群众才会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74岁的老人陈根招拿出一个笔记本,指着第一页的电话号码。“这是张主任的号码,我每次有事情就打这个电话,他每次都会过来。”陈根招说,子女在外她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因为地势低,家里非常容易进水。每次张永银都会第一时间赶到。“13日那天雨很大,张主任来我家看了两次。他到我家还好好的,这么好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走得这么快。”说到情深处落泪的陈根招并不知道,就在来她家之前张永银还接到儿子家中家具店受淹的求助电话,他只是说,抽不开身让儿子自己想办法,真的淹了也就淹了。
2014年6月,节门张建设村文化礼堂,作为监委会主任的张永银带头捐赠2万元,然后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积极联系在外乡贤,争取资金支持。“修礼堂的时候,他花了很多心思,出钱又出力。没有他,是修不起来的。”曾担任过节门张村干部的张爱英回忆道。上任邵家村村主任后,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张永银主动垫资十多万元用于美化村庄,对辖区内的自然村逐个进行整治。
“太可惜了,张主任是村里的好干部啊!”这是村民的惋惜,更是对张永银一生的最好评价。张永银用他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心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言传身教树家风
在妻子张华娟的印象里,张永银是个大忙人,一年到头总有忙不完的事。每年梅雨季节,兰溪总是连续的强降雨,张永银就更忙了,每天早出晚归。但是,平时不管出去多早、回来多迟,张永银总要透过门窗悄悄地看上几眼熟睡的小孙子,生怕惊着吵着他。张永银时常说“工作再苦再累,回到家看一看、抱一抱小孙子,身上的疲倦也就消失了。”只要一有空,他就背着小孙子去工作现场,“显摆”着自己的成绩,然后笑的比谁都灿烂。可是这一次等小孙子睡醒,爷爷却永远睡着了。
过去,妻子常常“质问”张永银,你只是一个村干部,哪有那么多事情?张永银去世后,从他同事的口中,妻子张华娟终于知道:张永银事多,因为有事他总抢着干;张永银事多,因为工作没做完他决不休息。
“其实我挺理解他的,就像他说的,大家选我当干部,要么不当,要当就当好。”张华娟说。
张永银家妻子、儿子以及儿媳也都是共产党员,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党风带家风的典范。妻子张华娟曾担任村妇女主任,同样热心于村里的事业。而独子张启则在适兵年龄便主动参军,为国效力。
“我去部队的时候,父亲给我的任务就是入党,他是老党员,对此非常重视。”张启说,从小,父亲就不断引导他,要树立报效祖国之志。
张启也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失望。在五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参与了奥运会、世博会安保任务,获得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三等功等诸多荣誉。
张永银的突然离世,甚至连句话都没留下,一家人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您是村里的带头人,更是家里的顶梁柱;您是全家人的骄傲,更是我这一辈子的榜样。”遗体告别仪式上,张启哽咽地讲述了张永银短暂而务实的一生。他告诉父亲——“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您的儿子。”
7月22日清晨,游埠镇的镇村干部、党员群众自发来到邵家村,护送张永银走完最后一程。为百姓坚守的初心,百姓一起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