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④】张志和:烟波钓徒渔歌子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1-12 10:29   浏览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入选语文教材、小学生都要诵读的名篇《渔歌子》(又名《渔父词》),作者张志和是我们金华人。

      苏东坡曾言“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可见张志和的分量。这首《渔歌子》是 唐代文人填词的滥觞,不仅当时负有盛名,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推动了日本词学的兴起、盛行。然而,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金华人,他的身世经历、其他作品,我们实在太过陌生。这个年少成名、皇上恩宠的才子,一朝看破红尘成大隐,围绕他的也是一堆谜团,“神龙见首不见尾”。

       张志和是金华人,但他在金华的行迹无可考证,留存于世的9首诗词,包括最著名的五首《渔歌子》,都没有金华的痕迹。所以,若想跟着志和诗歌游金华,多半要靠想象,轻舟逐水乐享风波——此情此景若与西塞山、霅溪湾相仿,便欣欣然吧。

张志和,生卒年说法不一,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金华,唐代诗人。

  张志和16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著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诗词九首传世。


【代表作】


【诗歌集萃】

《渔歌子》


唐 · 张志和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

  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渔翁,

  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

  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

  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

  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年龄出生皆成谜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隐士、诗人和山水画家,人赞其“高才远识”“博学能文,善收画歌词”,而且“今古无伦”,但说他是金华史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并不为过。

  张志和的出生年月没有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他活了40岁;安徽祁门雕像写他活了60岁;金华市区五百滩的雕像说他活了80岁……学院派的说法,来自浙师大教授陈耀东,他在生前著作《张志和研究》中挑明,张志和仅仅活了30岁。《金华市历代名人》一书,将张志和放在上册,即“金华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2位名人”之列,和黄初平、骆宾王、陈亮、吕祖谦、黄宾虹、陈望道、艾青等并列,采用的也是30岁这一说。

  张志和入过《新唐书》,哪年中第、提拔、被贬,几岁被皇上赐名“志和”,写得真切有据。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游甚密,也见于史书,这不等于侧面印证张志和的年龄吗?可是,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版本众多。

  年龄错乱是一方面。这样一个大名人,到底生在金华哪里,在金华行程如何,并没有只言片语。或是年代太过久远,中唐至今有一千两三百年的间隔,当时行政区划也沧海桑田,志书上更是大道至简,不明所以。

  有人说,张志和应该是兰溪人,他的祖籍地在兰溪。其祖父张济迁往兰溪,是兰溪张姓始祖。兰溪地方文化爱好者张涌淮研究族谱多年后认为,张济的大儿子张玒辞掉饶州刺史之后,又沿新安江西进,来到黄山脚下(今安徽省祁门县)安家落户,张志和就是张玒的孙子。“我曾两次前往祁门县寻访,并找到张志和的后人,当地有志和像、志和路,还有志和墓。”他说。

       有文友联系记者,说游埠溪附近有座西面山,那首“西塞山前白鹭飞”写的应该就是那一带,而且方言中西面山与西塞山相近。而在兰溪当地,也有很多人认为张志和压根没在金华待过,他和金华的交集或仅“籍贯金华”而已。这些我们也不必再纠结,张志和为金华人是学界公认的。


  千年传唱《渔歌子》


  西塞山在湖州府城南二十五里,山明水秀,张志和一度经常在此游钓。他慕颜真卿而来,在湖州待了一段快活时光。

  公元773年三月暮春,张志和从绍兴乘舟到湖州,拜谒老友——湖州刺史颜真卿。春和景明,天暖物丰,江南水乡一派浩渺烟波,白鸟红花,青箬绿蓑,如在画中游。一番开怀畅饮,一通吟诗作对,便成就了《渔歌子》这篇千古绝唱。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是首唱,也是最著名、流传最久远广泛的一首,不仅盖过了自己的另外四首,也压过了其他文友的20篇同题作品。因为,他以画家的眼光和技法,呈现了一幅笔墨简净又色彩明艳的江南春景,意境绝妙,动静相宜,恰似一幅春江烟雨水墨丹青。唱和完毕,张志和还为这些作品作画,“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别忘了,他也是当时有名的大画家。

  《渔歌子》恰如张志和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张志和的绝唱,就如嵇康的《广陵散》一般。

  大半年后,773年秋冬之季,颜真卿又率众东游平望驿,张志和突然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应该离得远了,他突然在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专家分析称,张志和或酒酣,戏水溺水而死,或“水葬”“水化”瞑目而逝。颜真卿还在次年作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据悉,晚唐有个船子和尚,南宋有个性空庵主,均步张志和之后尘,以相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张志和的《渔歌子》倾慕者不绝,李煜、苏东坡、黄庭坚等历代文豪争相追捧、续作,1000多年来代为传唱,还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连日本天皇都是他的“铁粉”,张志和在日本堪称家喻户晓的明星。其影响如此之大,应该还与张志和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有着重要关联,特别是他遁于山水的隐逸和安贫乐道的豁达,最容易得到失意文人、山林草野之士的强烈共鸣。


赢得闲中万古名


张志和的一生,短暂却精彩。他小时候就是个神童,3岁读书,6岁能写文章,8岁时跟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过目成诵。他原来叫龟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给他改名为志和。16岁科举考中后当官,做了翰林待诏(皇帝的顾问),以及左金吾卫录事参军(掌管朝廷治安工作的秘书)。唐肃宗继位后,当过左金吾卫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人生起落,旦夕之间。政治横祸、仕途失意、家庭变故,使张志和对官场心灰意冷,转变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飘飘然成为真隐士。即便皇帝召唤,他也不回头,如其《自叙》诗云:


  世事艰难如意少,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且买扁舟理钓蓑。


  “铁杆知音”颜真卿嫌张志和的船太破旧,想送他一套房子。他不要,说要住在船上,往来水草烟波之间,是人生一大幸事。颜真卿拗不过,只好送给他一条新造舴艋。“茶圣”陆羽曾俏皮地问张志和:“与谁往来?”志和爽朗而幽默:“宇宙是我们的房子,大家共居,明月是我们的灯烛,大家同照。与天下人共同生活着,未曾离别世人,又同谁有什么往来呢?”

  张志和是如此特别,以至于他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飘然独往,不留痕迹地离开。他定然不想有人将其打捞,也不希望人生留有坟墓之类。凡夫俗子,又何须念念于张志和的生前身后事?

  张志和留给后世的作品不多,只有3万余字《玄真子》及9首诗词。如今我们很难在八婺大地上寻觅张志和的蛛丝马迹。他是金华人,却不知道是金华哪里人。略感遗憾,又何尝不是幸事?他带给金华的已经足够多了。

  况且,要找张志和,处处皆可得。不用到处寻找定位,只需倚山临水,默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感受一下他非凡的情怀与心境。哪怕不是春天,没有桃花肥鱼,不是春光明媚,照样可以心情大好。他的隐逸之姿分明告诉我们:不用泛舟江湖,心境却可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