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⑦】陆游:避乱磐安 留下处女作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1-12 11:11   浏览量: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那年,陆游出生了。两年后,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建炎四年(1130),年仅6岁的陆游随父亲陆宰避祸安文。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认知事物的能力,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磐安,陆游一住就是三年,生活、求学,对磐安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写下处女作《别安福寺僧》,成为磐安文化的一大印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诗歌集萃】


《关山月》

南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古道上的诗人足迹


  磐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

  千年前,磐安安文尚属东阳管辖,四面环山,没有大交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古道隐匿在山林之间。那里的人们,仿佛置身于桃源,鲜少纷扰,身心两安。

  陆游出生后便一直生活在动荡之中,先是随父亲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回越州山阴(今绍兴),建炎四年又因金人南侵再次踏上举家迁徙之途。朱锡岭古道是始建于北宋的官道,陆游跟着父亲便是由此处进入磐安,受到当地豪杰陈彦声(字宗誉)的热情接待。

  深秋时分,记者沿着当年陆游踏过的足迹,重走了一次朱锡岭古道。古道保存完整,两侧植被丰富,20多株古枫连成一片,形成独具特色的“十里红枫”美景,煞是好看。听当地人介绍,这些古枫树的树龄大多在几百年,有几株树冠奇大。

  “古道尽头的大山就像一面翠绿色的巨型屏风,远远望去看不到路,更看不到城。”那时,朱锡岭古道的尽头是“再思亭”,由此可入城。磐安县文联主席吴警兵说,如今的“再思亭”位于磐安县塔山公园,拱门两边雕刻着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关于陆游来安文避难的时间,各种史料记载都是一致的。陆游给陈彦声写过一篇《陈君墓志铭》:“建炎四年,先君会稽公奉祠洞霄。属中原大乱,兵侵南及吴楚,谋避之远游……”当中提及的会稽公便是陆游的父亲陆宰。在这篇墓志铭中,陆游详细记述了当年避难的场景,对磐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陆游晚年时,他还再次作诗《杂兴》回忆年少时在磐安的岁月:

  家本徙寿春,遭乱建炎初。

  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

  于时两两髦,几不保头颅。

  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人事固难料,今乃八十余。

  努力未死间,读我先人书。

全校师生的精神偶像


  进入磐安县城后,陆游一家在陈彦声的安排下住进陈氏宗祠。之后,陆游开始了童年、少年的求学之旅。如今,陈氏宗祠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其原址上建起的磐安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磐安二中)则发扬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采访当天,磐安二中正在举行文艺汇演,未进校门便听到学生正在大声吟诵陆游的传世名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吟咏着陆游的诗篇,聆听着先贤的教诲,怀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定信念,学生在奋力拼搏的道路上不断收获青春的礼赞。”磐安二中副校长傅宝林说,陆游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偶像,在他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土地上办学,是一种自豪。

  磐安二中坐落在磐安县城北侧,后依螺山,前临文溪,风景秀美。走进大门,便能看到“放翁楼”和“放翁泉”,让人不禁想起陆游回忆童年求学而写下的诗句:“髧髦入小学,童丱聚十百。”“琅琅诵诗书,尚记两髦髧。”写这两首诗时,陆游已是耄耋之年。

  “近年来,磐安二中深入挖掘‘陆游·梅花’文化内涵,确立‘诗韵二中’校园文化主题,通过《陆游诗词精粹》等校本教材及陆游诗词墙、梅园等校园景观,大力弘扬陆游文化。此外还成立了放翁经典诵读社,打造了一条陆游长廊。”傅宝林告诉记者,磐安二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陆游的文化因素,用陆游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

  磐安二中中心地带有一座陆游雕像,落成于2018年。傅宝林说,希望二中学子以陆游为榜样,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前不久,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莫砺锋来到磐安二中考察,他觉得陆游的幼年教育便是在此奠定的。“如果磐安二中确是陈氏宗祠所在地,那么陆游便是该校最早的校友,最光辉的榜样。”莫砺锋说,磐安二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在树德、尚学事业上一定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告别安福寺留下处女作


  陆游一家在陈氏宗祠住了一段时间后,陈彦声把他们安顿到磐安县城南安福寺中,这成为陆游的又一栖居求学之地。

  安福寺始建于唐咸通初年,名僧古心和尚经多年募化,于咸通八年(867)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宇。宋宣和二年(1120),安福寺毁于兵火。建炎元年(1127),由陈彦声等人重建。其后,安福寺屡遭战火所毁,又屡次修复。安福寺经历风雨,记载着磐安的历史人文和兴衰交替,也留下了陆游少年求学的沧桑印记。

  相传,陆宰闲暇之时常带着陆游游历大盘山,去得最多的便是独秀峰。独秀峰位于安福寺之南,登独秀峰可览全城。陆宰有《题独秀峰》传世。

  陆游受父亲影响颇深,跟着父亲结交磐安当地的文人雅士,学业日进。绍兴三年(1133),金军撤退,战火消停,陆宰准备带着一家老小从磐安回乡。那时,年仅9岁的陆游已与磐安父老结下深厚情谊,特别是朝夕相处的安福寺僧人。临别之时,陆游写下处女作《别安福寺僧》:

  避乱到安福,与僧相往还。

  溪头分别去,黄鸟正绵蛮。

  如今的安福寺依然香客云集,阵阵梵音不绝于耳。从寺门而入,拾阶而上,一座座巍峨大殿徐徐展现眼前,屋檐下风铃叮咚作响。在安福寺北侧高山上,有一座“陆游草堂”,据说是在当年陆游读书之处复建的。寺中僧人《别安福寺僧》琅琅成诵。

据史料记载,陆游少年时离开磐安后,还有两次到访。第二次到访是绍兴三十年(1160)春天,陆游从福建调任京城途中,专程从温州上岸到安文探友,并作诗一首,题为《东阳观酴醾》: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第三次到访已是古稀之年,据说是因受“庆元党锢事件”牵连而避居安文海螺和小竹岗,还写过一首《鹧鸪天》的词。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磐安而言,爱国诗人陆游及其诗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


走千年古道看醉美红枫


  初冬季节,磐安境内的朱锡岭古道满山红叶,美不胜收。每当此时,来朱锡岭古道徒步的驴友便多了起来。

  朱锡岭古道建于北宋,东起磐安县安文街道朱锡岭脚村,西至东阳市马宅镇西塘安村,全长约5公里,路基均宽2米,由条石石块相衔铺成,保存完整。朱锡岭环境幽雅,山高不险,林密不杂,巨大的古枫群为各地所少见。

  朱锡岭古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安文有一户人家,他们的女儿嫁到了永康,每次回娘家都要走这条崎岖山路,不但路难走,还要被太阳晒。兄弟们为了让她平安回家,就在陡峭的朱锡岭上开凿了古道,一路栽种下红枫为她遮阳。

  每到深秋,这些高大的古枫就举着火红的“手掌”,热烈欢迎慕名前来的游客,让人领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情画意。正因如此,朱锡岭古道也被评为“浙江最美森林古道”和“浙江十大风情古道”之一。

  据考证,陆游一生曾三次来到安文,在朱锡岭古道上留下足迹。还有一条古道,相传也与陆游有关,他曾用手推车推着母亲前来此地赏景,车慈岭由此得名。巧的是,车慈岭古道同样“枫”情万种,其枫树群虽然树龄较短,但多而集中,震撼力极强。

  车慈岭古道位于东阳市千祥镇光周村与磐安交会处,陆游究竟有没有用手推车推着母亲到车慈岭赏景已很难考证,陆宰则留有 “入车慈岭”散句。

  无论如何,这两条古道呈现的枫林美景,再配以蓝天白云,去体验一回“走红毯”的感觉应该是极好的。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