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⑩】月泉吟社: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迹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1-14 15:28   浏览量: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7年后的初冬,一群南宋遗民诗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征诗活动,数千诗卷从全国各地寄往浦江。这些诗都有同一个题目:春日田园杂兴。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奇迹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亡国后的南宋遗民诗人何来这股凝聚的力量?为何冬天要写春日之诗?此次征诗为何被称为奇迹?这一切都要立足浦江,从月泉说起,一路至月泉书院、月泉吟社,沿着浦江的文化脉络,去探寻一以贯之的浦江人的精神家园。

遗民诗人的柔性反抗

浦江县城西北二里处,有一眼泉水。“其泉视月盈虚为消长”,月亮由缺变圆,泉水则增,反之则减,因而名为“月泉”。

除了拥有奇特的自然现象外,月泉还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朱熹、吕祖谦、陈亮等名儒曾在此驻足讲学;《浦江县志》中的“浦江十景图”中便有“月泉春诵”一景;柳贯、张应槐、曹开泰等诗人亦留下关于“月泉春诵”的诗句……在浦江,月泉就是一汪“诗泉”,是文脉。

南宋咸淳三年(1267),浦江知县王霖龙在月泉附近首创月泉书室,这就是月泉书院的雏形,开浦江书院之先河。

1279年,宋王朝走向覆灭。元朝建立初期,习惯了崇文氛围的读书人面对家国灭亡、民族屈辱乃至科举废除,失落、迷惘和惶恐的情绪无处安放。当时,不少文人弃官归田,其中包括月泉吟社发起人之一吴渭。

吴渭是南宋时期的义乌县令,宋亡后他退居故乡浦江吴溪(今前吴村),扶助贫困、兴学育才,深受乡人尊敬。诗社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是浦江人方凤(字韶卿),宋濂认为他是“浦阳之诗为之一变”的人物,更有《金华诗录》称其开浦江文化之先河:“浦阳文学,皆韶卿一人开之矣。”

在吴渭和方凤的感召下,曾与文天祥并肩作战的福建人谢翱和丽水人吴思齐先后在浦江相聚,共创月泉吟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拿什么抒发亡国之恨?诗以言情,歌以咏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月十五,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发檄征诗,并定于次年正月十五收卷。

一石激起千层浪。征诗活动引起各地南宋遗民强烈反响,短短3个月内便征得2000多卷诗,作者遍布浙、苏、闽、桂、赣等省。如此规模和速度,在通信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让人惊讶。

这种没有硝烟的抵抗受到多种制约。为避免元朝对文人的压迫,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特将“诗社”设为“吟社”。选题也是田园之景。实际上,很多诗人都在现实的寒冬抒发对故国春日的怀念。

有章有法的严谨比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在《元诗史》中将月泉吟社称为“奇迹”:作为一个民间诗人的诗社,月泉吟社具有一切特点……一个有两三千人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完全处于自发状态,起自民间,这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宋元之间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奇迹体现在参与人数之广、征集诗歌数量之多,还体现在选题征诗、评审开榜、排名奉赏及刊行等整个流程的严谨与规范,给后世文学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月泉吟社要求“同题诗歌”仅限五、七四韵律诗,并给出百余字的《题意》,特意对“题趣”进行阐释,要求应征者既紧扣田园风光,又落脚“杂兴”二字。

或托意于物,或直抒胸臆。在2000多首应征的诗歌中,评审们最终评选出280首作品,这些入选诗歌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月初三揭榜。这一评选过程也很公正,月泉吟社采取的是科举考试的糊名制。前60名的作者使用的均非本名,而是另取别名:仙村人、山南隐逸、全泉翁、玉华吟客……

元初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无疑让那些致力于科考的读书人陷入窘境。《月泉吟社研究》一书的作者邹艳认为,这次类似科举考试的糊名征诗比赛“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觉得亲切,复燃科举梦”。

此次评审之用心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上。在选出280首作品的同时,每件作品均附有谢翱等人的评语。第一名评曰:“众杰作中,求其粹然无疵,极整齐而不窘边幅者,此为冠。”第二名则是:“起善包括,两联说田园的,而杂兴寓其中,末语亦不泛。”这与之前许多诗社“喝酒论赏罚”的惯例有明显不同。

除写评语外,月泉吟社还对前50名优胜者给予物质奖励,包括笔、墨、绢等物。从《送诗赏小札》中可见依据名次的不同,奖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区分。

有趣的是,征诗过程还有“礼尚往来”的互动:评审给获奖者送小诗,获奖者还有回礼。秋一叶版的《月泉吟社诗校注》中就有关于“送诗赏小札”和“回送诗赏札”的详细记载。

此次征诗前60名作者的作品结集成册,付梓刊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儒宗认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月泉吟社诗集的原刻本已失传,现有关于《月泉吟社诗》的存世版本,从明、清至今共有23种之多。

蔚为深远的历史回响

纵观收录诗集的作品,字面上是秧苗麦垄、桑枝柳条、鸟飞蝶舞,处处江南春日田园景色。但细品个中滋味,字里行间无不抒发着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和亡国痛楚的悲吟。

“采菊东篱下”的“陶氏心境”在诗集中尤为明显。第一名罗公福写道:“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第九名的全泉翁向往“倦游归隐白云乡,芳草庭闲昼日长”的生活。

“忙事关心在何处,流莺不听听啼鹃。”“春风建业马如飞,谁肯田园拂袖归……吴下风流今莫续,杜鹃啼处草离离。”田园诗里,杜鹃的泣血悲鸣抒写了深切的故国之思。

大规模且严谨细致的征诗活动告一段落,月泉吟社的后续活动还有不少。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施新考证,吟社诗人们同游金华洞天、登钓台悼文天祥、为南宋爱国志士徐应镳举丧,并吟咏六陵冬青之役的仁人志士。

月泉吟社对元代诗学产生了深远意义,其影响力也一直在后世诗史上不断回响。后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常有结社赋诗,开展诗歌唱和活动。清《金华诗录》编者朱琰云:“金华之诗,盛于浦阳。”

月泉的学问也得以代代相传,黄溍、柳贯、吴莱等从学于方凤;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则师从吴莱、柳贯等人;明朝学者方孝孺(宁海人)则是宋濂的学生……近年来,“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被统称为“婺州文学集团”。

如今在浦江,“月泉”成为浦江人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11年,浦江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举办首届农民赛诗会。在月泉吟社成立730周年的2016年,浦江县政府以此为题开展全国性征诗活动,意义非凡。近3年来,诗歌公益朗诵会、全球华语诗歌大赛、“夏青杯”朗诵诗大赛等活动一次次把浦江的诗歌氛围推向高潮。诗人们齐聚浦江,一同为生活写诗,为理想咏叹。

盈盈一眼泉 脉脉已千年

  一口泉,随月盈亏间,千秋万载天地缘。千年院,育才古今贤,薪传火接续新篇。

  浦江,从一口泉、一间书院、一个诗社便牵出诸多文气,这是怎样一片浪漫的土地?

  面对一泓根据月亮圆缺而消长的泉水,徐木润叹之“万古自辉映,一泓常湛清”,吴莱问之“玄机自消长,至理谁圆缺”,郑守儒则以“朱吕谈经传绝学,方吴吟社有遗音”来记录月泉的文脉。

  如今的月泉在考古挖掘中被发现且施以保护,坐落在静谧恢宏的月泉书院遗址公园内,继续聆听千年后的诗音。

  又是一年隆冬时,浦江县城西北方,月泉书院遗址公园内清雅别致,先贤祠、瑞雨阁、登云桥等建筑依景而设,西溪蜿蜒串联。此情此景,可凭栏吟唱,可听泉观景,皆诗意延绵。

  在重建的月泉书院旁,守候千年的月泉水清澈如初。到访当天,恰是农历十五之后,月泉井的水位明显低于旁边的月泉池水位,“与月共盈亏”的月泉至今仍让人兴叹。


 在月泉的不远处,浦江人特意为月泉吟社建造了活动场所。院内,月泉吟社4位发起人的雕像肃穆生动。一刀刀,分明刻出了南宋遗民诗人对现世的忧愁和对“春日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院内,“月泉”和“月泉书院”的题字分别是文怀沙和饶宗颐的墨宝。开园至今一年多,这里已举办了多场文化艺术活动,逐渐成为浦江的文化地标。

  建造遗址公园,由浦江县原文联主席何金海负责主持。“月泉书院的重建,一定会成为浦江文化繁荣发展并实现复兴的里程碑式标志。”何金海指着前方十几年树龄的楠木林,语气坚定,“楠木长得高耸笔直,几十年后,等这些楠木长为参天大树,我相信那时浦江也将愈发人才济济。”


    简介:

月泉吟社,是浦江成立最早的诗社,也是浦江唯一载入《辞海》《词源》的文化遗产条目。《辞海》载:月泉吟社——宋亡后遗民组织的诗社。宋末义乌令吴渭,入元隐居吴溪,创此社,请遗民诗人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出题征诗,次年初应征有2753卷,评选得280人,并将前60名之诗结集,以《月泉吟社诗》为名刊行。集中诗多隐含追怀宋室的思想。

【诗歌集萃】

对仙华雪怀

宋·方凤

仙华万仞石离离,

山上崭崭万壑危。

雪与梅花俱在望,

琴携野鹤转相随。

清如和靖西湖夜,

兴如王猷剡上时。

我欲酬诗追雅调,

寒山鸟迹少于飞。


  特别感谢何金海、浦江县文联和浦江县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