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明代晚期,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女诗人群体崛起。这些能诗会赋的女性,以其卓绝才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别样风华。梅江流域的倪仁吉正是其中一个闪光的名字。
倪仁吉,字心蕙,自号凝香子,祖籍浦江通化,现属兰溪市梅江镇倪大村。作为一名出嫁的女儿,该村的宗谱却详细记载了倪仁吉的生平、诗作和遗像。现义乌市江东街道大元村是倪仁吉的夫家。如今,这个正在整村改造的村子唯独完整保留了倪仁吉故居,她曾居住的仰止堂是义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义乌举行倪仁吉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逾3000名专家学者和倪仁吉粉丝汇聚在大元村。
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且让我们翻开关于她的诗卷探寻……
青年丧偶:枯桐心未死 犹发断肠声
1607年,倪仁吉出生在浦江的名门望族。其父倪尚忠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三甲进士,曾任江西省吉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倪尚忠57岁得女,尤为珍爱。
据记载,倪仁吉“生秉慧姿,幼习女训”,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她在少女时期便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苦无佳况可酬春,满眼园林淑景新。花底穷愁花上月,年年长伴看花人。”豆蔻年华的诗句里不乏“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天真烂漫。
在倪仁吉17岁那年,倪尚忠采用“以文取郎”的方式将女儿嫁给义乌大元村秀才吴之艺为妻。吴之艺也出身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吴百朋是明朝抗倭名将,曾官至刑部尚书。一对门当户对的佳人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然而,好景不长。婚后3年,吴之艺病故。正值二十芳龄的倪仁吉曾想“以身殉情”,但最终,“只知一念坚初约,守义宁同只守情”的信念和深情让她“白首完贞”59年,直至去世。
400多年后的今天,大元村正在实施整村拆迁改造,倪仁吉故居周边的建筑几近拆除。在飘雪的寒冬里,这座老宅显得有些寂寥。雪花飘落在屋顶上、天井中,此情此景,将人的思绪带入400多年前这名年轻遗孀的处境。
熟悉的屋子却没了枕边人,失偶的岁月就像没了色彩,黯然难熬,“每对签轴图书,如见之艺”。那日日夜夜压抑在心头的哀思,在倪仁吉的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扫墓时会痛:“连宵凄雨报清明,恰恰轻寒日转晴。袖拂鹃花应染血,洒浇蔓草总伤情。”独处时会痛:“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听来记得华清夜,疏雨梧桐独坐时。”甚至连弹琴时也会痛:“梨花小院午风轻,谩理冰丝入太清。一片枯桐心未死,至今犹发断肠声。”
风声、雨声、寒蝉声,声声入耳,声声悲悯。如泣如诉的诗句字字钻心,“却对寒潭只自怜”的心境唯有对自己说。据大元村老年协会会长施绍毅介绍,倪仁吉“撒铜币”的故事代代相传。入夜后,倪仁吉为排解漫漫长夜的孤寂,抓一把铜钱撒在楼板上,再摸黑一枚枚摸寻,丢丢捡捡,反反复复,直至睡意袭来。
悲痛之余,倪仁吉在栽药种花、登临山水、钻研书画和沉醉刺绣中充实自我。她还连续十三载悉心照顾婆婆起居,同时遵照丈夫遗嘱,将三房大伯过继来的三名继子抚教成人,三人均“誉满桑梓”。
经年修身:雨过风留竹 凉回月吐山
到访倪仁吉故居那天,中午时,雪停了。南方湿冷,雪花不易积起,只是青石板上留下些许融雪后的水迹,犹如倪仁吉的哀伤,浓烈但不沉沦。
天井南面一墙之隔,是一个花园,名曰香草园,是倪仁吉曾经护花弄草、排忧遣愁的地方。如今园内桂花树的枝叶从门洞里探出头来,在寒冬平添一抹绿色。
当年,倪仁吉在香草园植下的翠竹,应该也是这样绿。“雨过风留竹,凉回月吐山。”她爱竹子的高洁、虚心,并以竹自喻,静心精进诗画刺绣。如翠竹迎风,如明月吐山,这正是倪仁吉美德和才能的写照。
倪仁吉是坚韧的,自我调节下,平和心境逐渐冲淡失偶的哀伤。“岁在未申烽警相接,余避地归。”1644年前后,公婆已逝,继子成人,倪仁吉回到故乡浦江躲避战乱。这期间,她“与吾嫂氏暨二三女伴,选胜尽日,盘桓山径中”。她终于卸下心头的压抑,眼里笔下有了“残雪凝峦,梅馨初逗,竹声戛玉,涧溜鸣琴,野况撩人,清思可掬”。
故乡的亲人和山水抚慰了倪仁吉,她清雅灵动的诗才苏醒了。她在《城中怀家山》中写道:“层峦西去四十里,元是高人旧草堂。径绕杏桃千树绮,谷生兰蕙百丛香。穷幽尝入云深处,采药频登石醉乡。回首胜游思此际,苍凉古木挂斜阳。”夫家与故乡相距的40公里路,在倪仁吉心中有了胜景的亮色。
这之后,倪仁吉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田园的诗作,但她的才学并不止于此。“余意未已,复拟即景分题,为佳山水写照。”她将诗意通过笔墨融入画作,又经针线形成刺绣。
《倪氏宗谱》记载,倪仁吉“绣艺一绝,巧夺天孙,颜曰凝香,绣谱诸名公竞为之叙”。她的丝绣《傅大士像》现存日本国家博物馆,发绣《种树图》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义乌市博物馆也藏有她的刺绣和绘画作品。
至于她的书画作品,同时代人称“得其书画片羽者,皆珍若拱璧”。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报首席评论家郑竹三认为,倪仁吉画作“充满了书法的线条,都是诗人的性质,诗中之画,画中之诗”。
能集诗、书、画、绣于一身的才女并不多见,倪仁吉是其中之一。60岁时,她的《凝香图诗稿》刊印,“凝香阁诗”“宫意图诗”“山居杂咏”3个篇章共计300多首。其中,“山中四时杂咏”涵盖了140多首五绝,以古典诗歌手法描绘生动的农事劳动,极富地方意蕴,尤为动人。
乡民敬仰:馨德荫后世 代代共凝香
康熙十二年(1673),67岁的倪仁吉被立“贞节牌坊”。有学者认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倪仁吉的诗作才华。直至近年来,她的品格和才情被进一步挖掘、整理。
2006年,义乌大元村举行倪仁吉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3000多人慕名而来、济济一堂。各类研究倪仁吉的书籍、论文、诗作和绘画作品层出不穷。有学者读罢她的诗作后感慨:“馨德仪容荫后世,吴倪代代共凝香。”
2019年,倪仁吉艺术研讨会在浦江月泉书院举行。浦江、义乌、兰溪三地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就这位才女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会后,以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整合三地资源,成立金华倪仁吉文化研究(分)会。三地轮流,每年举办一次“倪仁吉学术研讨会”。眼下,“倪仁吉故事”正在联合申报金华市级非遗项目。
在民间,倪仁吉的故事广为流传。义乌大元村、兰溪倪大村也因此牵起了一条若有似无的线。大元村有倪仁吉故居,村文化礼堂中设倪仁吉馆;倪大村建有倪仁吉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上详细介绍了她的创作成就和逸闻趣事。
“我是倪仁吉的头号粉丝。”义乌作家潘爱娟从不掩饰对倪仁吉的崇敬,她将对倪仁吉的赞叹“寂寞让你如此美丽”作为自己散文集的书名。
“我们希望每次研讨会都有新的发现,三地能围绕宣传弘扬倪仁吉精神、修复故居古建和挖掘实物遗存等方式,用好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浦江县政协副秘书长何金海说,浦江在第十二届书画节时专门举办过“倪仁吉艺术作品展”。
【人物名片】
倪氏名仁吉,字心蕙,义乌吴襄毅公孙之艺妻、浦江尚忠公之女、给谏公仁贞女弟也。生秉慧姿,幼习女训,兼通文史书画,针刺各极工妙。年十七归之艺,不三年,之艺亡,仁吉年二十,无子。育其侄三人以后,誓不更嫁,事其姑龚氏甚谨。年八十全节而终,奉旨建坊。所著诗文曰《凝香阁稿》。(节选自清代王崇炳《金华征献略》)
【诗歌集萃】
悼亡
明·倪仁吉
晓悲鸡鸣暮悲钟,
虚却深情我辈锺。
孤馆无声犹似梦,
空帷有案为谁供。
残篇点点皆余血,
弃履尘尘尚剩踪。
君是仙才宜应召,
遥天何处更相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