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现在大家都在谈跨界,其实李渔就是一个跨界小能手。他的头衔有很多,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出版家、美食家、园林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有人笑言,李渔若是要给自己印名片,那名片必定得做成手风琴状。
剧作家李渔、美食家李渔、园林艺术家李渔,此类称号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如此多的盛名之下,很多人忘了李渔的一个重要身份:诗人。当代著名美学家杜书瀛称赞李渔是“杰出诗人”。初步统计,他的诗、词有1800多首,其中《一家言》收入诗1021首、词365首,另各传奇小说中收入诗词445首。
李渔的诗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居多,以咏园林、剧作、生活琐事为主,善于写景记事、咏物吟情,意境清新、构思大胆、用语平易,追求趣味性,自成一家。但其明清之际与战乱相关的诗作,被认为有着可贵的史学价值。
【人物名片】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自幼聪颖,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笠翁一家言》,小说有《无声戏》《十二楼》《合锦回文传》等,并有流行广泛、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闲情偶寄》《笠翁对韵》《芥子园画谱》等。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艺奇才,有“东方莎士比亚”“生活美学大师”之誉。
【诗歌集萃】
清明前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垄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李渔诗路 旅行家友遍天下
李渔的老家在夏李村,今属兰溪市永昌街道。村内鹤归楼的二楼,被打造成李渔诗路馆。拾木质台阶而上,面积不大的馆内大有乾坤。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研究李渔有些年头,他将李渔生平用其诗分成6个篇章。
李渔出生于书香门第、药商之家,自幼聪颖,小小年纪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他每年都要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可惜当时没做记录,后来梧桐树被毁,李渔只记起来15岁时写的一首《续刻梧桐诗》。他的诗艺与日俱长,学问也像梧桐树,渐渐枝繁叶茂。
一次名落孙山,再次应试途中遇警而不得不放弃,至此李渔绝意仕途。他学王维,过起了田园生活,一过就是三年,后移居杭州、金陵,晚年再回到西湖畔定居。为了生计,他组织起家庭戏班,自编自导,穿行于南北重镇、达贵府第。以戏为生为业为乐,懂得享受生活、快乐生活,会玩又会挣钱,李渔算得上中国古代从事文化产业第一人。
李渔爱好游山玩水,是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像徐霞客爱旅行爱写游记一样,李渔也爱行路做文,走到哪诗写到哪。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赖勤芳博士介绍,李渔带着戏班走南闯北,最远到过西北的甘肃,往西沿长江到达汉口,这些都有诗为证。兰溪处三江之汇,水陆交通方便,宋徽宗赞之“天下江南”,引得他把家乡的山水人文景致入其诗文。伊园时期他就到处转悠,把家乡附近玩了个遍。往东沿婺江多次到达八咏楼,往西沿衢江到过常山,往东沿金兰古道到过浦江仙华山。其中他到金华古子城很多次,留有《七律•新岁登玄畅楼》:
一年登眺数谁先,喧爆声中我着鞭。
老树经春都作态,浮云入暮亦成烟。
楼登玄畅偏怀古,酒载屠苏不用钱。
欲借秃毫书短句,避人道士已高眠。
这是李渔作品中最早题咏八咏楼的诗篇,诗中的“玄畅楼”即八咏楼。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渔结识谪居金华的明宗室朱梅溪。两人志趣相投,来往甚为密切。一次,共登八咏楼,李渔受邀欣然作了“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女当头莫摘星”一联。
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卖文谋生的李渔,一不小心成了友遍天下的社交达人。据陈兴兵考证,李渔交游见于记载、且有姓名的就有800余人。他的朋友圈十分广泛,如超级大V曹寅、蒲松龄、吴伟业、钱谦益都是他的朋友,“海内八大家”“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大多数人与他都有交情。他也很接地气,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也能成为他的知己。
李渔回家 领衔美丽乡建
李渔也有悲凉沉重的一面。明清交替之时,金华陷入战乱,李渔感叹“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以杜甫为榜样,写下大量反映战争劫难的诗作。顺治三年(1646),清兵攻占金华,屠城三日,五万百姓血流成河。李渔许多诗作记录了当时惨状:“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故交止剩双溪月,幻泡犹存一片墟。”“骨中寻故友,灰里认居停”……诗心史笔,沉郁悲痛。
那个时期,李渔避乱夏李村,前后度过三年。陈兴兵介绍:“当时,李渔只能寄情于山水,在一个悲愤的时代过了一段清静的日子。”在夏李,李渔建成伊山别业(即伊园)。李渔在《拟构伊山别业未遂》《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伊园杂咏》等诗中,记录下当时买地建园的曲折经过。伊园建在荒无人烟的祖墓边,陈兴兵觉得,这是从战乱中得以逃生的李渔独居悟道,希望自己活在当下,过好余生。
居于乡间的李渔,自誉“识字农”,过着乡民的生活,担水浇菜,种树莳花,虽贫而雅兴不减,虽艰而志趣不灭。他写下众多诗篇,甚至亮出了“山居口号”。同名诗曰:“百胝营朝食,千胼治晚飧。不堪农事苦,减食劝儿孙。”凡人、物、事皆能吟诗成篇。他讲雪就是雪、花就是花,说花好看、花的果子能吃。这种脱俗的感性表达,反而能够把本真之美挖出来给大家看。后来李渔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这样说道:“曾在深山之中做过十年宰相,所以极谙居乡之乐;如今被戎马盗贼赶入市中,为城狐社鼠所制,所以又极谙市廛之苦。”人生有乐有苦。重要的是能在苦中求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方式。
伊园建成后,李渔心情大好。这座伊园是他园林技艺的最初展示,设计和安排独具匠心,廊、轩、桥、亭诸景一应俱全。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伊园十便》和《伊园十二宜》(仅存十首)。哪十便?田间劳作、进出、钓鱼、浇水、取水、洗衣、砍柴、守夜、吟诗、观景。哪十宜?春、夏、秋、冬、早、晚、阴、晴、风、雨等。如此便利适宜,岂不快哉!不仅如此,他还搞村规民约,推行财务公开制度,整治村庄、疏堰坑、凿沟渠、建凉亭,为村里做了不少公益,活脱脱一副“村主任”形象。而“十便”“十二宜”也就有了“美丽乡建”的示范意味。
如今,鹤归楼的后面,工匠们正在为复建中的“伊园”忙得热火朝天。请李渔“回家”、复建伊园曾是夏李人多年来的心愿,如今都在一一实现。
普世教学 把生活过成诗
李渔是个了不起的宝藏,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喜欢庭园、美女、美食、花卉、戏曲歌舞……一切俗人喜欢的,他都喜欢,而且喜欢得更深入、更高级。晚年他将自己的毕生心得写成一本书,便是《闲情偶寄》。
在书中,有住宅庭园、屋内装饰、界壁分隔,有女人的梳妆、美容、施粉黛,有烹调艺术和美食指导,有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有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闲情偶寄》是一部休闲名著,完美展现了李渔大师级水准和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不说其中的曲学成就、文学价值、生活百科,单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生活情调就很值得我们把玩和体味。
浇花喝酒可成诗,故事传说可入戏,他把生命活得花一样,把生活过成诗一般,所以我们看到的李渔是快乐的,有情调的。他始终有一颗如孩童般绝假纯真的心,有一颗如匠人般砥砺钻研的心,有一颗如艺术家般发现美好的心。
李渔的《笠翁对韵》是本启蒙读物,如今被许多中小学、幼儿园应用到教学中。兰溪六中的汪敏红老师先人一步,从2010年开始教孩子们跟着李渔读诗、写诗。多年努力结硕果,她的诗教课题获全国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一等奖。通过充分利用和挖掘古代诗学启蒙教材的诗教价值,结合现代语文教学和儿童认知特点,她独创几十种诗词教学法,将不到两万字的两部古韵书通过分解组合,变化成一个无穷尽的词海,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课堂,不知不觉爱上诗词和诗词写作。
目前,汪敏红是兰溪市笠翁诗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最早一批跟我学诗的孩子不少都已读大学了,却依旧保持写诗的习惯。”汪敏红说,孩子们经常趁着假期回来看望她,感谢写诗给他们带来了自信和变化。
以诗为媒,寓教于乐,好经验需要推广。李渔也值得一再被探究,一再被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