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⑰】北麓诗社:风流文采 照耀一时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2-01 10:53   浏览量:

北麓诗社,即便今日知之者仍然不多。更早之前,它只是沉睡在古籍中的一个名字。

曾任金义新区(金东区)文联主席的张根芳在搜寻张作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北麓诗社,他苦心孤诣搜集研究,“复活”了这个曾经见证清朝中后期金华诗坛繁荣的社团。诗社极具金华地域特色,成员留下大量诗作,为探究当时金华地域文化、士人世相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金华诗坛具有标本意义。

挖掘尘封历史 “复活”北麓诗社

张根芳与张作楠同村,张作楠的很多故事,张根芳从小听到大。可是,有关张作楠的文字记载,连一张纸片都没见过。

上世纪70年代末,张根芳还在曹宅镇潘村初中教书,那时他便开始搜寻张作楠的历史资料。“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寻找张作楠,这需要很大的毅力。”一次,张根芳在市档案馆的《光绪金华县志》中发现张作楠条目,上面记载:张作楠曾在处州府(今丽水市)任儒学教授,后改任阳湖知县、太仓知州、徐州知府……虽然只有几句话,却让张根芳欣喜若狂。“只要我去张作楠曾经当过官的地方一一寻访,肯定会找到更多的线索。”寻访张作楠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每到一处,他便跑到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地方志,可是能获得的文字资料并不是很多,“很多地方只有一页纸,记载得很简单”。在衢州市档案馆,张根芳找到两本《龙山张氏宗谱》,里面记载着张作楠撰写的很多诗文,让他知道张作楠除了是一名官员,还是一位学者、诗人。

张根芳也曾去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查阅资料,顺着诗文线索,偶然发现了一本民国十三年(1924)由郭宝琮整理编辑的《翠微山房遗诗》。郭宝琮是张作楠后人的外孙,这本诗集是郭宝琮从《北麓诗课》《旧雨录》和《龙山张氏宗谱》中录出的张作楠诗汇集而成的。

张根芳第一次从《光绪金华县志》中看到了“北麓诗社”的名字后,产生了研究北麓诗社的兴趣。2000年前后,张根芳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三本张作楠编著的书:《梅簃随笔》《北麓诗课》和《豫立轩集》,后两本与北麓诗社有关。

《北麓诗课》是张作楠编印的北麓诗社成员作品。“《北麓诗课》是了解、认识北麓诗社的直接窗口,是研究北麓诗社成员的诗歌思想和艺术的重要资料。”据张根芳研究,在出版《北麓诗课》的同一时期,张作楠还整理出版过《旧雨录》和《旧雨续录》,但至今仍未找到。

前些年,张根芳偶然间得知浙师大学生曾在台湾某大学图书馆用手机拍回由张作楠整理编辑的曹开泰诗集《宜弦堂诗钞》,在与对方接洽后,耗费半年时间,按照原来的版式重新进行了出版。曹开泰便是北麓诗社的倡建者。

……

20多年来,通过一点一滴的寻找,北麓诗社的样貌越来越清晰。

结社14人 为时人称许

北麓诗社成员共有14人,在《北麓诗课》原序中,张作楠交代得很清楚。诗社由曹开泰发起,成员有方国泰、方元鹍、邵声芳、方应凤、方应麟、张作楠、曹立人、陈仁言、金萼梅、曹寅、冯慎中、张作辑、张允提。

这批人的居住地基本沿北山山麓一线延伸,故将诗社取名为北麓诗社。张根芳说,北麓诗社成员间的关系很近,有师生、亲戚、朋友,活动没有固定的地点。

曹开泰作为北麓诗社的倡导者,是令人尊敬的师长,诗歌也为人推崇,存有《宜弦堂诗钞》。方元鹍虽然在北麓诗社时间不长,但在《北麓诗课》一书中有不少诗歌收录其中,“其诗博取典籍而约之以性灵”,有《铁船诗钞》存世。陈仁言是诗社中最年轻的一位,“下笔滔滔,击钵可就”,曾是曹开泰眼中振兴金华诗坛的希望。遗憾的是,他25岁时便匆匆离开了人世。他去世后,张作楠将其诗编辑成册,加以出版,书名《豫立轩集》。曹立人也是英年早逝,比陈仁言早去世一年。他“重然诺,敦气节,有古人风”,而且作诗颇像贾岛孟郊,“一字未安,沉吟达旦”。张作楠将其诗附于其叔叔曹开泰《宜弦堂诗钞》中,取书名为《双桐书屋诗草》,但在台湾找到《宜弦堂诗钞》后,未发现其诗集,非常遗憾。金萼梅少年成名,秉性孤介,兀傲不群,对曹开泰甚为叹服,著有《月林吟稿》未曾流传。

诗社成员各有性情,各具风格,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一起或咏史怀古,或即事感怀,或托物言志,风流文采,照耀一时。北麓诗社成员方元鹍还得到了时任浙江巡抚阮元的推崇和赞许。

张根芳通过对北麓诗社的研究还发现,清乾嘉年间,金华有多个民间诗歌团体并存。除北麓诗社外,东阳有 “浙东四才子”之一楼上层主盟的“八咏楼诗社”,孝顺镇夏宅村有夏国光主盟的“竹堂诗社”,赤松镇有方国泰主盟的“我楼诗社”。

为什么其他诗社已几乎湮没,北麓诗社在200多年后还有被“复活”的可能?张根芳认为,与诗社中的“关键人物”张作楠有关。张作楠远离家乡为官上任后,感慨“年来,或老,或病,或死,或宦游四方,风流云散,付之一梦”,在对诗社的深深怀念之下,他自费刊印了《北麓诗课》《旧雨录》及诗社成员诗集。在《北麓诗课序》中他自陈心声:当年月泉吟社偶然聚首,《田园杂兴诗》传诵至今,而我们同人唱和,“时越十年,诗成巨册”,我又怎么忍心大家的诗作成了蠹虫的食物呢……

历史证明,张作楠高瞻远瞩。这些文本留与后世,成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反映乾嘉年间浙中士人和世相的标本

姜月芹写有《从北麓诗社看乾嘉道年间浙中的士人和世相》一文。在她看来,诗社成员中有两名进士、三名举人,其他皆为生员,通过对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他们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浙中士绅群体的生活思想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诗作主要内容有多种:写贫,写不遇,写生民多艰;咏史怀古,游仙,记游,咏物;赞孝子节妇,酬唱赠答;悼亡,题画;还有一些模仿白居易《秦中吟》的讽喻诗。从诗作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具有关注现实的眼光。”

以张作楠为例,或可探究一二。

“张作楠的所有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张根芳说,张作楠出生于家道中落的家庭,对于家境的贫困,经济上的拮据有深切的体验,写下了《长别篇》《寄衣篇》《吃衣篇》《着饭篇》《催租行》《妇行乞篇》等诸多同情弱者、不幸者的诗。

《长别篇》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讲的是一个新嫁女子,刚到婆家不久,家中钱财被盗,婆婆以为是媳妇带来不祥,便将其赶出家门,导致女子受辱后自缢而死。张作楠为之悲哀,遂作此诗。《寄衣篇》讲的也是真实故事,该诗以民谣长短句的形式写成,一读一哽咽,令人动容。

在张作楠所有诗作中,《金华新乐府》组诗不能忽略,一共36篇,这也是他极少数冠以“金华”二字的诗作。张根芳说,张作楠创作这组乐府诗贴近社会和民众,目的很明确,希望以此来反映金华府内不良现象,引起当政者关注。这组诗歌句式上不追求整齐划一,甚至还运用了很多方言的元素。

在封建社会,金华民间有一种会葬习俗:此地死了人,彼地死了人,两地的家人会集在一起办丧事。会葬需要多花钱,把丧事办得热闹。张作楠的《会葬帖》写的就是这样一种陋习:“西街老翁餐麦饭,停尸十日无人殓。东街老翁厌八珍,传帖会葬客千人。甲称旧好乙姻眷,担酒刲羊来祭奠。恨生未与翁相见,举哀无泪但掩面。”

《押契钱》《借谷钱》《分三熟》《舆夫谣》反映了民间富户与官府的“霸王条款”,实在害人不浅;《上方岩》《赛五侯》《拜三佛》阐述了金华数百年来形成的好淫祀(失其节制、不合法度的祭祀)的陋习;《柩前婚》《卜牛眠》中,指出了民间一些不良思想产生的不良行为……

北麓诗社诗人们留下的诸多反映社会矛盾、民风民俗的诗篇,描绘了当时浙中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地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北麓诗社的社会学意义,还有待后来者进一步发掘。

【相关链接】多些保护,让历史得以延续

张作楠除了诗人身份外,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廉吏、儒吏,著名的天文学家。记者本想从张作楠故居获得些许线索,跟着张根芳来到曹宅镇龙山村采访时,却发现张作楠故居已经坍塌大半。

“我曾向村里及有关部门反映过很多次,但张作楠故居一直没有得到修缮,如今剩下的越来越少了。”张作楠故居原本有荣安堂、培吉堂和召令堂三部分,如今培吉堂和召令堂只剩一小部分建筑,荣安堂内还有村民居住。记者看到,古宅内还有很多老式用具,天井中的青苔和石阶已经有些年头,房梁上的牛腿古韵十足。面对此情此景,研究张作楠多年的张根芳痛心疾首。

“文化传承是需要载体的,只有先把既有的文化符号保护好,才能更好地将文化传承下去。”张根芳认为,张作楠勤政、廉政、崇学等品质在现今依然存在极强的借鉴意义,很多思想都与目前倡导的价值观吻合,而张作楠故居便是呈现这些的最好载体。

“目前,虽然在张氏宗祠及潘村小学有部分关于张作楠的展示,但还远远不够。”张根芳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介入,不要让这些故事仅仅留在书本里,希望它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建设美丽乡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麓诗社名片】

北麓诗社是清乾嘉年间的金华诗人团体,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成员的诗歌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振兴金华诗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诗社成员作品大多收录于张作楠所编撰的《北麓诗课》(四卷)中。

【诗歌集萃】

删诗草(其一)

清·张作楠

删诗如去莠,莠去苗益荣。

改诗如改过,过改身益诚。

寿世岂在多,所贵简且精。

寥寥苏李诗,千古奉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