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东阳城在山水之间,枕山带谷天然形胜,自东汉末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至唐代开始修筑城墙,东阳老城至少有1300年历史,1991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作为钱塘江的支流,东阳江和南江从位于浙江腹地的这方土地蜿蜒而过,点染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风貌。两条江是东阳的母亲河,城外南山称得上是东阳的“父亲山”,这座绵延山脉不仅守护着东阳,更是东阳的文脉所系。
融人文精华与山川灵秀于一体,传承勤耕苦读之风,孕育出东阳如诗如画、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这次略显匆忙的东阳古城之行,按三层递进:城中心兜兜转转,踏访古城遗迹;出“城”东去,卢宅感受“民间故宫”的国保魅力;再往南山高处攀,在东阳城的文脉山,沿途遇古意,登顶瞰全城。
不到南街,不算到过东阳城
东阳古城布局基本以衙署为核心,形成由南街与东街、西街相交呈“丁”字形的主干道,其他街道、坊巷、里弄分列两侧。走在街头或打开地图,地名依然让人浮想联翩:傅家巷、考试巷、十字街、金泽巷、西经巷……穿行其间会遇见一些颇具沧桑感的遗存,那就是城市发展的变迁史,更是百姓生活的烟火气。
市中心的黉门广场、老市府一带是打卡第一站。老市府大院后有一座吴宁台,为纪念五代时御寇殉职的县令张潮而建,距今1000余年。
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张元忭(明末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曾登此台吊古,赋诗两首,其一云:
赤手捍孤城,官清岭可凭。
臣心酬马革,子舍尽乌情。
但识生前愿,宁知死后名?
登台凭吊处,犹有杜鹃声。
与吴宁台很近的北镇楼,有人说是为弥补东阳老城地形缺失而建。它位于东阳城中轴线上,重檐歇山顶建筑,当初四壁辟洞门以通行,今交通功能已不在。北镇楼边上就是张国维故居。张国维官至兵部尚书,成为东阳城内首贵。托塘张宅与东门外卢宅,堪称东阳城互为表里的两大望族。
因受倭寇侵袭,明代东阳开始修建石城,辟四座城门。南街因处县衙之南得名,历史悠久,地位突出,堪称“东阳第一街”。南街一带曾是东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上世纪以前的千百年间,有“不到南街,不算到过城里”一说。
据重修《东阳市志》编辑部副主编王九成介绍,南街区区一华里,但承载了厚重历史,见证了东阳的千年沧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汇集了各种生活所需,新华书店、剧院、电影院、银行、百货公司、饭馆、旅舍、浴室、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最好的饭店五芳馆,有为一个人烧的小锅东阳沃面,进城吃一碗津津有味,回家可以跟人谈上三天。东阳理发馆是集体企业,有30多个师傅,春节前几天,理发的人从凌晨一两点开始排队。
东阳城内曾经牌坊林立,仅清代方志中可查的就有60余座。这些牌坊记述着东阳过去的历史与辉煌,如今大多不存。东西街两侧街巷,仍保存有不少古色古香的文保单位,像尊经阁、桂坡坊、叱驭桥等。傅家巷不少古民居都有不错的台门,上书“爰得我所”“旸谷腾辉”等字,人们居住其间,过着“慢条斯理”的日子——仿佛与走几步即灯红酒绿的城市繁华,隔了半个世纪。
沙盘重现旧时卢宅风貌
古时卢宅不在东阳城内。但出东门过叱驭桥,走官道一公里许,便能从古城中心到达雅溪卢氏聚居地。
卢宅肃雍堂始建于1456年,整个建筑群贯穿南北,纵深320余米,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又集东阳教育、木雕、建筑“三乡”文化于一身,内涵丰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四合房;碧纱隔扇船篷顶,镂空牛腿浮雕廊”,这是对东阳传统民居将木雕与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形象概括。
卢宅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美誉,洪铁城在其著作《经典卢宅》中指出,卢宅建筑一共有16个全国之最,其规划是中国建筑史上“最科学、最合理、最完美的范例之一”。
不少人到卢宅景区,大都是走马观花,对卢宅鼎盛风貌缺少概念。去年,在卢宅街上的荷亭书院,东阳市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做出一个20平方米的沙盘模型,历历再现了50年前的卢宅旧貌:一望无际的碧野上,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堆砌出烟火楼台、参差人家;古道辐辏,点缀着道道牌坊、座座路亭,勾连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
“历史上卢宅东起还珠亭,西至叱驭桥,南北与山水相依,东西沿官道而建,不断繁衍。极盛时期,卢宅占地500余亩,街巷纵横,院落重重,25座牌坊点缀其中,40多处园林、书院、寺观散落其间。”
站在沙盘前,东阳市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启源告诉记者,从雅溪卢氏十三世(明永乐)以来,卢宅逐步以大宗祠为中心,三组相对独立的家族聚居古建筑群三足鼎立的格局沿袭至现代。后来,原先的村落格局被破坏,“东阳卢宅”被压缩为“卢宅肃雍堂”。好在这些年,相关部门正在逐渐恢复,打造更加丰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卢宅历史街区。
城南笔架山串起一城文脉
东阳老城面对南山,东岘峰、笔架山、挂榜山、勒马峰、摘星尖、西岘峰、西甑山连绵逶迤,其间点缀着岘峰书院、宝轮寺、涵碧亭、水乐亭、白云书院等数十个人文景观或旧址,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沈约、刘禹锡、苏轼、陆游等名家都曾为此赋诗。
笔架山处于这些景点的中间,左环右拱,得天独厚,它以形似搁放毛笔的笔架得名。清代学者卢日章诗曰:“繁华谢珊瑚,铜臭摈金铁。云外插三峰,好安画石笔。”
从东岘峰公园牌坊进去,过“吴宁第一山”山门不久,就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岘峰书院。书院由卢宅卢氏所建,1986年由严济慈题匾。东阳市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引进东阳图书馆的藏书,辟为“岘峰书吧”,供人歇息、读书,幽静舒适。
元邑丞戴璧有诗云:“东岘峰高出万山,千寻云路几间关;僧攀峭壁登天上,人倚层空俯世间。”站在东岘峰顶,环顾四周一览无余,北南两乡尽收眼底,南乡田园风光依然,北面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东阳江宛如玉带穿城而过,金义东城市轻轨在城北铺成高架,白墙黑瓦的卢宅民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尽显古朴清秀,总能轻易捕获你的目光。
东阳历史文化研究者吴立梅在《悠悠东阳》一书中,谈到笔架山缘何被认为是东阳的文脉之山:“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居首。昔人认为,以笔架山为基点的南北轴线上,经东岘门,有文庙、吴宁台、龙井,过东阳江,则为十八亭塘。文庙即孔庙,系旧时学宫所在,一直是东阳的教育中心、东阳人文的渊薮。吴宁台是东阳城内保存至今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建筑。龙井一带是城内多个巨族发祥地,人才辈出,人文荟萃……”
雅溪卢氏,人才辈出,卢宅肃雍堂也以笔架山为文脉。细察笔架山,山形侧向东北方向,肃雍堂则西南方向面朝笔架山。走进肃雍堂国光门,远眺笔架山,三峰对称而形似,如一方笔架衬着门框,宛若一幅山水画。
文脉之说,前人姑妄言之,后人姑妄听之。东阳是教育之乡,东阳山水是东阳人文的土壤,笔架山串起了那么多人文景观,就这个意义而言,说笔架山是文脉也许并不为过。
旅游攻略
行走东阳城 品“三乡”魅力
记者在采访之前,请教了重修《东阳市志》副主编吴立梅,他给出了一条东阳古城走访路线,有时间的可以慢走细品。
东阳老城。从黉门广场、街道办事处开始走,吴宁台、尊经阁、北镇楼、张国维故居、傅家巷、桂坡坊、叱驭桥、城墙遗址等,都是值得一看的文化遗存。相对来说比较散,不像有些地方有一条老街,而是极不规则地打乱,有时不留意就会错过。
东阳特色。东阳中国木雕城、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东阳中国古典工艺城(红木家具)—卢宅(肃雍堂、荷亭书院、老街)。建议有空到荷亭书院,看看卢宅全貌的沙盘,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登山之旅。东岘峰—博物馆—笔架山—西岘峰—西甑山。南山东西向延伸,要一次走完也不容易,可以分次走,感受山水之间的人文底蕴。
有人说,木雕竹编之于东阳,犹如小桥流水之于江南。木的敦厚、竹的秀逸,以水乳交融的姿势,构成了东阳人的性格。除了看古城遗迹、山水景观,自然不能少了那些特色非遗,像木雕、竹编、陶艺、东阳土布等,东阳木雕城、卢宅老街区等地,都有精美的木雕、竹编等工艺品可以赏玩。此外,东阳小吃也很不错,东阳火腿、上卢馄饨、烤豆腐、东阳酒、东阳蜜枣等。还可以在卢宅非遗夜市欣赏东阳道情、老头摔跤、东阳民歌。
还不过瘾,可以再往横店、李宅、南马等地走走看看。
【代表诗作】
祝熙载赴任东阳 宋·梅尧臣 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 稍去何平叔,还追沈隐侯。 清江飞晚雨,斜日傍沧洲。 县道行无愧,烟萝有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