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八婺寻踪④】佛堂:浮桥往事与老街旧影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3-22 15:55   浏览量:

佛堂旅游很火。

有多火?春节期间,佛堂老街到访游客数超40万人次。在抖音里,浮桥码头成了网红,被冠以“爱情码头”之名,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打卡。

旅游往往走马观花,但在佛堂,游客的脚步可以放慢一点,目光也可以望向更深处,看看佛堂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佛堂,有一句经典总结:因佛而名,因水而商,因商而盛。旧时,佛堂另有一个响亮名号“小兰溪”。浮桥与老街,恰是佛堂商埠文化的生动见证。

佛堂也远不止浮桥和老街。双林寺、云黄山、道院山、蜀墅塘、金谷、洋川……明山秀水,历来为诗人吟咏之地。你也可以跟随诗人的目光,寻找另一个诗画佛堂。

代表作:

蜀墅头

元·金涓

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

拂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

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

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

浮桥往事:无关爱情,因“万善”名

万善桥上彩旗招展,游人不绝。

这是一座浮桥,2017年由民间筹资重建而成。重建后的万善桥成了佛堂一个网红景点,走惯了大桥小桥水泥桥石板桥的人们,纷纷揣着好奇心来走一走这木与船的浮桥。到了夜晚,五彩斑斓的灯光秀在此上演,烟花漫天飞,浮桥就变成了抖音里口口相传的“爱情码头”。

对于66岁的王春平来说,万善桥却是一条时光隧道。踏上浮桥,就像走进旧时光里,江水荡漾,召唤儿时记忆:

我就是那个/站在松木舟船头/扑通一声扎入水中的/麻头鬼

我就是那个/呆呆站在浮桥中间/被踢破了脚趾嚎啕大哭的/麻头鬼

我就是那个/牵着手推车的拉线/汗珠流满脸背的/麻头鬼

……

麻头鬼是义乌方言中的小屁孩。王春平是佛堂人,从小在义乌江边长大。那时,义乌江两岸还是一片溪滩,孩子们在溪滩上放牛玩耍戏水,一天不知要在万善桥上跑多少个来回。

万善桥不知容纳了多少孩子的奔跑和欢笑,也不知承载了多少来去匆匆的脚步。自1761年建成以来,它在江上存在了两个世纪。直到上世纪60年代被拆,改建成一座简易水泥桥。浮桥就此成了佛堂人萦绕心间的一个旧梦。

2013年,当民间倡议重建浮桥时,佛堂人心中的旧梦纷纷复活。在万善浮桥和挽澜亭复建筹资大会上,仅仅用了一两个小时,竟然就筹集到赞助款1120多万元。2017年11月,新万善桥落成。王春平记得,落成典礼那天,义乌江两岸人群绵延不绝,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

万善桥的众筹重建,是对于“万善”一名的最好纪念。200多年前,万善桥之首建,也是民间倡议并筹资。义乌知县杨春畅的《万善桥记》,记述了万善桥建造始末,以及慕义乐助者的姓名和建桥的费用,“桥成而以万善名,记好善之多也”。

万善桥也见证了佛堂的繁荣兴盛。“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这是《万善桥记》里的记述。“南负云黄,北临大溪,跨以浮梁,船只泊岸如蚁附”,嘉庆版《义乌县志》寥寥数语,勾勒出佛堂的地理位置与繁荣景象。

民间语言则更为直观,只用了三个字:小兰溪。

明末清初,因良好的水系交通条件,佛堂成为辐射四方、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航船筏运上溯可至东阳,下行可通衢江、新安江及富春江沿岸。

老街旧影:一砖一瓦皆有故事

如今,江面上桅杆林立、舟如蚁附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在佛堂老街上走走,倒还能感受繁华旧迹。当然,此一番繁华也已不同往日。

佛堂老街有300多年历史,建筑以清代及民国时期为主。老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有意思的是,下街在上游,上街在下游,据说这样的布局有“肥水不外流”之寓意。王春平的说法则更为形象:“老街是按照鳐鱼的形状建造。码头上来这个地方就叫鳐鱼口,进去是一条主街,如同鱼的脊背,两条副街以及四五条横街,就像一条条鱼肋骨……”

老街两头各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樟树“把守”,仿佛一种象征,经过老樟树,就来到了另一个时空。

12年前,当我来到佛堂老街时,确有穿越之感:一爿小店,已经传至第四代;一个柜台,有着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守着柜台的,是一个穿着大襟衣裳的老妇人……如今的老街更像是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许多的商品,许多的美食。但如果是一个有心的游客,在逛吃逛吃之余,还是能看到许多佛堂特有的风俗文化。

比如,一家琳琅满目的铜器店。铜锣、铜壶、铜罐、铜瓢、铜烛台……你能想到的铜制品都能在这家店里看到。打铜是佛堂传统技艺,当年的打铜人,穿街走巷挑担上门加工制作,足迹遍布各地。

一家又一家喜庆用品店。樟木箱、牛皮箱、各式提篮、传统喜庆挂件……要找最传统的喜庆用品,义乌人还是喜欢到佛堂老街来。

老街转角处一家新华剧院,已经在时光深处矗立了半个多世纪。这里曾是佛堂古镇的文化中心,舞台上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舞台下多少哭着笑着看戏的记忆。

盐埠头,自古以来就是古镇茶馆的集中地;商会街,因位于新市基的“绍兴会馆”而得名。佛堂最兴盛时,各种商号五花八门,名震八婺,甚至写信时只要写浙江佛堂某某商号某某收就可送达……

王春平一路介绍着老街,如数家珍。在他眼里,佛堂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文章。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爱,他从历史长河中一一打捞佛堂文化碎片,努力使之再现今人面前。从2010年开始,他作为主编开始编辑“佛堂古镇系列丛书”,至今已出版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历代诗文选粹、历代名人传、俗语民谣拾掇、民风民俗等六本,而在未出版名单中,还有着长长的一串。

“佛堂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王春平希望,络绎不绝的游客,能多深入了解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蕴。这才是古镇游的正确打开方式。

画里佛堂诗中寻

王春平主编的《佛堂古镇历代诗文选粹》收录佛堂现行政区划内的历代诗文261篇,上自梁代下迄民国。几年间,编者苦心收集,将散见各处的诗文编纂成书,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翻看此书,可见佛堂历来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历代歌咏佛堂诗作中,不乏大家手笔,唐代有骆宾王、戴叔伦、张籍、刘禹锡、元稹及诗僧寒山,宋时如苏东坡、潘良贵、喻良能、徐侨等。此外,还有诸多义乌本土诗人佳作。

“震旦国中,庄严第一”的双林寺,无疑聚集了诗人最多的目光。除了双林寺外,文人雅士对于佛堂的山山水水也有诸多歌咏,如云黄山、道院山、蜀墅塘、金谷、洋川等等。

清代有个叫张选的义乌本土诗人,写过《画江八景诗》,有画江梅柳、蒲川秀色、云黄耸翠、蜀岭云烟等等,其中有一首专门写万善桥的,名为《佛镇浮桥》:

桥浮佛镇贯长空,

两岸云衢路自通。

一带松舟横水面,

千寻铁索锁江中。

波澜滚滚排轻鹢,

汹浪滔滔落彩虹。

何用乘舆争利涉,

四民千载渡西东。

可谓当时浮桥景象的生动写照。

书中收录不少山水隐逸诗。佛堂士子中,不乏淡泊名利之人;佛堂的山山水水,容纳了多少隐逸山林之士。如徐侨,辞官归里,隐居五云山;金涓终身不仕,隐居蜀墅塘下的青村,“行吟每到看松处,自有渔樵作主宾”;丁存筑庐塔山,“州县荐辟,屡辞不就,坚如金石,绝意进取,优游盘古,讲明正学”……

读他们的诗,如同与山水对话,与明月交谈,别是一番清滋味。其中元末明初一位叫金涓的诗人,最得我心,诗写得清新脱俗,如《山庄》:

青村溪尽处,林密隐孤庄。

石老莓苔路,门荒薜荔墙。

人行秋叶滑,鹤立晚松凉。

治亩农归后,蓑衣挂夕阳。

金涓受经于许谦,学文于黄缙,淹贯经传,卓识过人,因为隐居青村,被称为“青村先生”。他是真隐士,恳辞宋濂、王袆之荐,终身不仕。曾有一个姓方的翰林学士路过义乌,听说金涓声名,设宴相邀,金涓写了一首《方学士招饮不赴》以拒之:

我在林间鹿与群,

君为天上玉麒麟。

莫将彩树灯前酒,

来醉梅花月下人。

……

其他本土诗人的山水诗也颇为可观,如丁棣八景诗、王元庚金谷十二景诗、丁源渔樵耕读诗四首等等。试看丁棣一首元散曲《剡溪渔唱》:

南溪北溪,鲢长鲤肥,一竿独钓,渔几正晴日熹微。

花飞鸟飞,红香惹衣,钓来换酒,村西唱个阮郎归。

好一幅渔歌图。

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追随诗人目光,一探佛堂明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