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前仓镇后吴村保留有永康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存明、清两个朝代的厅堂楼宇、民宅大院、庐墅精舍近百幢,总数1000多间。该村起源于南宋嘉定十年,经过80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成为拥有3900多人的大村落。这里的村民生活非常和谐,民风颇为淳朴。正如《屏山庆堂吴氏宗谱》中说的那样:“盘桓乐得个中趣,不觉相忘岁月长。”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吴村历史上出过多名进士。在后吴村游士街中段,就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颇具特色的司马第。
宅院正门,上方刻着“司马第”之名。与大多宅院题刻不同的是,“司马第”的题刻门额正反两面都有。宅院二门,门额上可见硕大的四个字“仰瞻山斗”,东西侧门门额各书“书府”“墨林”。进入厅堂,窗户均是木雕,保存非常完整,其雕工精细美观,有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等,彰显了司马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书香门第的气韵与遗风。
该村义务文管员吴方晓介绍,建造这座司马第的后吴人叫吴文武,据《司马绣屏公暨孺人张氏行传》记载,吴文武,号绣屏,生于乾隆己酉年(1789),自幼天资聪慧,童子试出名。20岁时,吴文武考授州同知,郡守吴公为他立匾“瑶台雅望”。之后他担任司马,在家乡后吴村建造了宅府,即司马第。吴文武不仅能干,而且待人和善多义举。道光十六年(1836),因赈济灾民,办事勤恳,道台赐匾“扶困济危”予以表彰。
村民吴崇岳是一位退休教师,对村里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从此建筑中,即可窥探出主人的德行。“除了三个门额的题词既相互映衬,又发人深思外,司马第的双重门设计也非常讲究。门外方内圆,这种形制在当时非常少见,蕴含着吴文武的苦心孤诣。方,在古代代表方正、方直;圆,蕴含着团圆、团结之意。‘外方内圆’的寓意是:对外,宣示这是堂堂正正的司马家;对内,提醒在圆门里的人,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家人一旦走出方门,就要时刻警示自己是司马家的儿孙,在外必须方正做人,规矩做事,不能胡言乱语,胡作非为,以致辱没门庭。”
司马第文脉昌盛,吴文武7个儿子更是个个成才,先后考中进士、太学生、贡生、廪贡生等。在当时,司马第因文脉昌盛而闻名遐迩。
俞源村
俞源村,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俞源村:双溪九陇环而抱 云可耕兮月可钓
初到武义县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条S形的小溪,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到太极星象的玄妙。谁能想到,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藏着1200多间明清古建筑。经初步统计,俞源村共有52幢结构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分成上宅、下宅、前宅三大群,大部分建于清代,占地约3.4万平方米。
古村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的古木、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聚了时光。88岁的俞昌明带着记者浏览这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
第一站是俞氏宗祠。宗祠位于村口的宽阔地带,门口两旁矗立着五对高大的桅杆,代表着祖先科举成功的荣耀。宗祠在民国《宣平县志》中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谓,其戏台亦被称作“八婺第一台”,建筑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俞昌明说,宗祠的前身是“孝思庵”,明洪武七年(1374)俞涞之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四兄弟所建,是祭祀之处所。当时建庵,是因为俞涞的声誉得到各界的赞誉,苏东坡后裔苏伯衡曾作《孝思志》,后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俞涞是俞源发展兴盛的关键人物。”
据家谱记载,俞涞,字巨川,号二泉。元末政治腐败,盗贼四起,百姓民不聊生。为保地方平安,俞涞令四子组织民兵保卫郡邑。此举立下汗马功劳,处州太守石末宜孙还表彰他“义民万户”。因此,俞源声名鹊起,传遍处州十县,不少名人都慕名而来,刘伯温、宋濂等人都来过此地。那时俞源辟有“八景”,即双溪钓月、九陇耕云、雪峰晓霁、西山暮雨、琳宫晚钟、啸云秋猿、龙宫瀑布、硖石潮音。此“八景”受大众青睐,不少文人墨客也为“八景”写过赞美诗。
如明永乐丽水进士俞俊写下《俞源八景歌》:
“……
双溪九陇环而抱,
云可耕兮月可钓。
翠草凝香黄犊肥,
银波弄影金鱼跳。
……”
俞昌明说,有了“八景”,先人又对俞源其余自然景观进行筛选,推出了“十咏”。他们以独到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山村写意丹青,至今读来仍令人怦然心动。虽然如今见不到金屏红旭、锦石彩云、松楼笛韵、竹坡书声等自然景观,但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田园生活依旧。
郭洞:偷闲成散逸 投老愿栖迟
郭洞村,位于距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驱车前往此处,第一印象便是:层峦叠嶂、竹木苍翠、静雅宜人。正如古人形容的郭洞:“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
郭洞算是最早的网红村之一。2003年,郭洞就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县作家协会主席鄢子和说,郭洞村人、明代长沙太守何贵堪称武义旅游开发的历史宗师。“奠定今日郭洞历史人文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何贵写的。”
鄢子和口中说的何贵,可以说是一位国家栋梁。明代洪武年间,何贵凭借自己的才能、品行,从“明经”一步登上福建汀洲府知府,后又调任长沙太守,管理地方行政,游刃有余,成绩斐然。但到了明建文年间(1399—1402),朝廷发生政变,何贵不愿卷入政治漩涡,决然挂冠,离职回故乡武义郭洞,隐居于宝泉山。他把家乡取名为“双泉古里”,标于村口;在山上建有一个住处,取名“碧天庵”,还建了一个休憩的宝泉亭。凿井、耕田、种菊、植松,何贵在此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在诗中写道:
昔日骢马客,今赋宝岩诗。
天迥云归尽,泉香鱼自知。
偷闲成散逸,投老愿栖迟。
杖履空亭下,长歌酒一卮。
胜地今归憩,承平不易逢。
雨荒三径菊,云冷半崖松。
水色侵寒袂,山风杂暮钟。
潇湘回忆处,梦断九疑峰。
何贵把自己比作鱼,“栖迟”“散逸”的生活状态,让人羡慕。他时常邀请父老到山上踏青,这里成为村中游乐胜地,也成为全县游览胜地。
寻访这位灵魂人物的足迹便成了此次郭洞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先带你看看双泉之一的漳泉。”鄢子和带着记者穿过石拱门,途经文昌阁,从郭下村来到郭上村,村中央的空地格外显眼。空地处只有一个为古井新修建的小亭子,村民们在周围闲聊,此地就是漳泉。环看四周,可以看见村庄全貌。
那宝泉在哪?村民立马指着东南方向的高山说:“就是那!”宝泉位于碧天庵(今为宝泉寺)东边的一个小山坳里,离山顶只有十几米。明招文化研究学者叶一苇在个人文章《寻绎何贵》中提到,这泉在小山坡的边上,已形成了一口一丈五尺宽的方池,深有数尺。水清见底,乍看似静止的,而实际是流动的,池中有两丛藻叶在悠闲地摇曳着,只是水流不急,因为它是从山边隙缝中涌出,虽缓而不停,又不形成水波,整个池像是一块清莹的水晶。它又在不知不觉中流出小沟,去灌溉旁边的禾田。据说这泉水大旱不涸,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位。大家禁不住用手掌去掬,先喝为快,泉甚甘美,“宝泉”真是名不虚传!
【旅游攻略】
后吴村
后吴村,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永康市南部历山脚下,与缙云县接壤。村子前有青山映翠,后有锦溪迂回,山清水秀,环境幽美。
整个后吴村,古建筑成群。其中,宗祠建筑就是该村的亮点之一。村内现今仍保存完好的祠堂共有7座,分别是吴氏宗祠、吴仪庭公祠、向阳公祠、丽山公祠、澄一公祠、九份公祠、德杰祠堂。这些大大小小的祠堂足以勾勒出后吴文化旅游全景图,同时也是后吴历代人才辈出、文化兴盛和经济繁荣的表现。在这里,不需要刻意按照某条线路游玩,漫步穿梭在古村的小巷里,就可感受古朴的气息。
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以明、清两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七口水塘,呈北斗七星状,串起村头和村尾。散布村中的28座厅堂,按照“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的星象布局,错落有致。可沿着村里的溪水进行游玩,途经俞氏宗祠、刘峰堂、精深楼、高座楼、洞主庙等重要景点。
郭洞村
郭洞村,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这里奇峰插云,古树参天,山清水秀,古朴宁静。
走进郭洞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元朝的回龙桥,桥下溪水潺潺。在桥上歇息观景,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转入村中,踩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巷看着这些极为精致的古建筑,古村的宁静祥和之气使人心绪宁静。角落里的古井仍在发挥着作用,井水清澈甘甜,周围村民常年在此取水,或者直接饮用,或者洗菜做饭。村子中央的何氏宗祠,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经过数百年的时光流转,至今依然宏伟壮观。祠堂内悬挂匾额30余块,可见当年郭洞村何氏家族的显赫非同寻常。
如今,郭洞人仍然传承着“入堂思起敬 绳武乐明伦”的祖训,守护着这里的文化古迹和历史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