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诸葛村:悠然栖息者 谁羡武陵墟
烟雨蒙蒙,钟池倒映着白墙黑瓦,有人穿着红衣服打着花伞从岸边走过,如同清明画境里的一个跳跃音符。忽然想起18年前,我和一个四川驴友相约此地,也是春雨绵绵的三月天。拜这位驴友所赐,我第一次到诸葛村,而她千里迢迢寻访而来,可见那时,诸葛村已经声名远播了。
诸葛村的“出名”,当在更早之前。1991年,清华大学陈志华等三名教授带领学生来到诸葛村,遇见了正在自发修缮大公堂的村民。村里保护完好的古建筑,以及村民自发修缮的热忱,令陈志华等人深受感动。从此,他们与诸葛村结下不解之缘,每年,都带着学生来到诸葛村,免费测绘,并提出保护建议。
1996年,诸葛与长乐村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完成, 成为全国首例古村落整体保护的规划。
之后,中国古村落集体浮出水面,迎来了一波旅游热潮。
18年过去了,诸葛迎来了南来北往的游客。18年过去了,时光好像并未给诸葛村按下快进键,它依然是不紧不慢的步调。塘是那口塘,房子是那幢房子,就连淅淅沥沥的雨,也像是18年前那一场。
“数百年的聚落,鲜活而平实的存在,显现着对岁月的绝对忠诚。走在五色斑驳的石板芯老街、湿漉漉的鹅卵石小巷,走进雕梁画栋的厅堂、亲切温馨的民居,人会像田里的青菜,顿时水灵灵的,鲜活、自在、安详。” 这是洪铁城写的关于诸葛村文章里的一段话。和陈志华一样,洪铁城也是诸葛村的“粉丝”。去年在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他曾作为嘉宾评论员,向全球推荐了兰溪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范例村落”的诸葛、长乐、芝堰三村。
似乎已经不需要在本文里过多介绍诸葛村,不论历史还是建筑,关于它的文章已经太多太多,厚厚的书也是一本又一本。采访当天,与当了26年村支书的诸葛坤亨聊了聊,倒是觉得,诸葛村在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上的做法,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在诸葛坤亨看来,诸葛村之所以能“几百年的聚落活态存在”,在于家族凝聚力和保护意识强,也在于诸葛村独特的机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部分干部和热心村民就建议发动群众募捐,集体抢修濒临倒塌的历史建筑。1988年,以村民自发组织修缮崇信堂为起点,保护诸葛村文物建筑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
独特的机制则是政府主导、村集体管理、村民人人参与、公司化运作的新模式。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资产归属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也是旅游公司的董事会,每一位村民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股东。赚来的钱也是人人有份。”反过来说,人人都能从古建筑里获益,自然而然地也会人人成为文保员。旅游收入反哺到古村落保护中去,保护好的资源又为旅游所用,就这样,保护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是诸葛后裔在21世纪的“神机妙算”。
当年,诸葛村始迁祖诸葛大狮来到此处,认定是风水宝地,遂举家迁来。明代后半叶,诸葛村成为“山可樵、水可渔、岩可登、泉可汲、寺可游、亭可观、田可耕、市可易,四时之景备之”的大村庄。几百年过去了,诸葛村依然可游可观、可耕可易。
“景物随游惬,江山入望舒。悠然栖息者,谁羡武陵墟?”明代陆凤仪吟咏诸葛村的诗句,似乎也是当下写照。
紫薇山民居:文武籍甚 诒燕深长
紫薇山,一个好听的名字。
紫薇山是一个村,位于东阳画水镇。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村庄,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位大人物——明代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明代末期,许弘纲、许弘纪、许弘纶三兄弟在村里兴建宅第。老房子穿越400年的风风雨雨,损毁了一部分,但部分建筑依然屹立,2019年,紫薇山民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来到紫薇山村,先看到一口池塘。池塘边一左一右两棵老树,已有390多年历史。一棵是江南古村落里随处可见的樟树,另一棵则是多种植于北方的槐树。一樟一槐,一文一武,默默守卫着家园。
据称,樟树和槐树是许弘纲的父亲许文清手植,他也是紫薇山村许氏始迁祖。叶军是东阳市文保所工作人员,曾对紫薇山民居做过研究。他说,许文清屡试不第但精通风水,见紫薇山前有船形山,后连乌龟山,环境宜人,有利发展,于是定居于此。许文清筚路蓝缕,艰辛创业40多年,天道酬勤,仅传一代,紫薇山许氏便家道日隆,声势显赫。长子许弘纲明万历庚辰(1580)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次子许弘纪官至朝鲜守备;三子许弘纶历任贵州平越府同知、盐运司同知。
明代后期,许弘纲三兄弟兴建了尚书第、大夫第、将军第。建筑由三条轴线组成,尚书第轴线居中,前后六进;大夫第、将军第分列左右,前后五进。每条轴线之间以巷弄相连。
“三兄弟的三幢府第,屋连屋,连成一个整体。条条弄堂,条条街,看去两头都不通,走到头来,头头通。下雨天,走遍全村都不用穿雨鞋,打雨伞。”许天海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紫薇山村的古貌。他85岁了,热心紫薇山村历史文化研究。他说,从前紫薇山村有“全村一栋房”的说法,整个建筑群成为一个既单独存在又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
不打雨伞走遍全村的旧时风貌只靠想象了,如今,建筑群留存尚书第轴线五进、小厅与后堂,大夫第轴线三进以及部分厢房等,建筑面积2428平方米,其中尚书第轴线前后纵深达120多米。站在尚书第的门厅,从大门内往里看,120多米深的轴线,如同一条时光隧道,连接至历史深处。
古建筑处处遗留历史文化痕迹,需要细看,需要琢磨。门厅上方悬挂“天恩存问”四字,是许弘纲八十大寿时,崇祯帝遣使慰问的纪念。诒燕堂为尚书第正厅,是紫薇山民居留存至今的核心建筑。“诒燕”二字作何解?经查,语出《诗经·大雅》,指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其安乐。
叶军说,从诒燕堂中可以看出诸多明代建筑的风格特征。如次间穿斗式,用六柱,砖仿木结构,不设木柱,檩、枋等构件直接架在墙体上,这与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墙坍屋不倒”构架有很大不同,是东阳明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平梁断面呈长方形,属标准的明式梁架。诒燕堂的彩绘尤其值得一看。彩绘遍布于梁、枋、檩、砖仿木构件及柱子上部,主题纹饰是以锦为主的南方苏式彩绘,兼有四蕃莲等旋子彩画,这在金华民居古建筑中并不多见。
1997年,紫薇山民居成为浙江省文保单位。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考察后一致认为,这是东阳市除卢宅之外又一处典型的明代后期古建筑群。
紫薇山民居还吸引了一位西方学者的注意,他叫包弼德,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1998年,他特意到紫薇山村寻访古建筑群,对用传统道德精英文化维系的明代农村自治社会开展研究。2005年上半年,紫薇山古建筑群及承载的文化,被搬上哈佛的课堂和网站。
许弘纲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终身践行清廉之志,并告诫后代“子孙业儒,笃志谨守,无玷家风”。如何将祖先的宝贵遗产活化利用?“目前,村里已出台了发展规划,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结合文旅、研学等,做好开发利用。”紫薇山村村委会副主任许太湖说。
黄山八面厅:看花了 看醉了
早就听说过义乌黄山八面厅,不过一直没有去成。黄山总让人想到那个著名的黄山,八面厅听起来又很大气,觉得这个地方有些不同寻常之处。何况,朋友说,黄山八面厅代表了东阳木雕的极高水准。
当我终于走进这座木雕艺术的殿堂时,第一个反应是:眼睛看花了。目光所及,遍布雕花,有一种“密集恐惧症”式的美感。你最好带个望远镜,细细打量每一幅作品。接着,你就会醉心于这极具艺术性的美。
的确,黄山八面厅的木雕堪称艺术家的作品,而非匠人之作。
因为没带望远镜,所以,很多木雕看不真切,就近细看了门窗上的雕刻,一些戏曲故事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神采之灵动飞扬,令人叹为观止。想起诗人于坚第一次看见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时的描述:“一进去,我立即惊骇地站住了,我被这些雕塑作品的非凡气概震撼……一百年前的人怎么如此生动,如此天真,如此快乐。”他还说,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应和的是白话文学、戏曲的发达以及平民文化的兴起。
于坚的这个评价也适用于黄山八面厅的木雕,正是那种生动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美。令人莞尔的还有木雕题材。除了珍禽瑞兽、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之外,你还能看见兔子、青蛙、螃蟹等。可别小看它们,都是有寓意的。青蛙和白菜在一起,就是“百事清白”;几只螃蟹趴在荷叶上,寓意和谐;母鸡、公鸡带着九只小鸡在嬉戏,就是“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古人的脑洞可比我们大多了。
看了出神入化的作品,不免想着认识一下艺术家本尊。遗憾的是,艺术家是无名氏。
可以知晓的是:黄山八面厅为陈子寀所建。他是清乾隆年间义乌西乡著名的火腿商人,富甲一方。乾隆五十八年(1793)左右,陈子寀命其孙陈正道从严州(今建德)购置珍贵木材,筹建八面厅。嘉庆元年(1796),八面厅破土动工,历时17年,于嘉庆十八年(1813)落成挂匾。八面厅只是俗称,其名为“振声堂”,意为“振兴家声”。
黄山八面厅历经战火。
咸丰十一年(1861),花厅毁于太平天国运动,门厅正立面上的部分石雕、砖雕被烈火焚烤炸裂。1943年,日军放火,幸村民抢救及时,除南拱门被焚毁外,其余建筑保存完整。
1962年,门厅、大厅、堂楼被征为国家战备粮库使用,整体建筑和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得以较完整保存。
1992年,黄山八面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黄山八面厅免费开放,等待更多人来见识它的美。
最后说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此黄山为义乌上溪镇黄山村。附近有凰溪,有桃花坞。正逢春天,一路上繁花似锦,灿若云霞,同样不禁让人觉得:眼睛看花了。
玉山古茶场:茶史“活化石”
从磐安县城驱车40多公里,来到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即可看到一座古朴的房子。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
进门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简朴,阔大。一个自认为看过不少古建筑的人不免心生疑惑,这里不以雕梁画栋取胜,建筑构件看起来也平淡无奇,它为什么是“国保”?
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
200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一行考察玉山古茶场后作出评价:这种古代茶市场功能性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茶文化令人称奇,堪称茶业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玉山古茶场初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重修,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
最西端是茶场庙,庙内供奉茶神许逊。茶场管理用房是古时朝廷官员在此征茶、征税的办公场所。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便是茶场。这是上下两层的走马楼建筑,楼下为交易场所,二楼则为住宿、仓储、品茶斗茶之所。
《东阳玉山周氏宗谱》里的一段记载,明确了古茶场的建造时间和功用:“先君子尝访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场山,蹑崖凌步,岩磴直跻其巅。茶场山者,故宋之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迎御命,曰‘茶纲’”。也就是说,茶场在宋代就有了,“设官监之”,说明有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以迎御命”,就是负责挑选上好的茶叶供皇室宫廷所用。另外,从现存于古茶场中的“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和《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中可以看出,这一机构一直延续了下来,到清代,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管理,白术、粮食等地产农产品也开始归入茶场进行交易。
看着看着,第二重疑问又爬上心头:为什么要在深山之中选这么一个点,“设官监之”?
或许可以从陆羽《茶经》中找到答案。
《茶经》“八之出”中列举了我国古代的茶叶产地,其中浙东产区列了越州、明州、婺州、台州。再对比一下玉山的地理位置就可明白,玉山正好位于越、婺、台三州的交会点上,玉山古茶场地处婺州通往天台、新昌、宁波的古驿道旁。又据唐朝翰林学士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有十余个名目,其中就包括“婺州东白”。
到玉山,除了看古茶场,遇上好时机也可以赶茶场。赶茶场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据当地民间传说,晋时许逊游历到此,见有好茶,遂帮助当地茶农制作推销茶叶,人民感其恩德,尊其为茶神,并为其建庙立像,四时朝拜。至宋代,又为茶神重建庙宇,同时在边上开设茶场,庙宇因此被称为“茶场庙”,并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春社、秋社两季庙会。
清代磐安人周显岱留有《玉山竹枝词》,其中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春社、秋社盛况。其一为:
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卜得看场旺。
裁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竿十丈强。
这一首,磐安人一看便知,描写的是秋社赶茶场迎大旗的场景。记者曾在玉山古茶场前见识过赶茶场、迎龙虎大旗的盛况。当100条汉子用几十根竹竿把一幅33米高的龙虎大旗竖起来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一阵惊叹声。600多平方米的大旗在蓝天下猎猎作响,龙威虎猛,好不神气。随着一声令下,穿着黄色服装的汉子一齐用力,端起撑竿,大旗在场内快速移动。迎龙虎大旗把赶茶场活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