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唱道情、感党恩 | 道情声声唱响曲艺传承新征程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4-25 15:32   浏览量:

一只情筒、两块竹板,敲打出“唧嘭、唧嘭,唧唧嘭”的清脆渔鼓伴奏声,随之道情说唱声响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立即吸引了过往游客、村民的驻足观看。

4月23日,正值磐安高姥山风景区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景区半山腰的一方小舞台上,聚集着一群表演者,他们用独具乡情乡韵的道情演唱着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情声声,乡音浓浓,和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争奇斗艳,为春雨中的高姥山风景区增辉添彩。观众中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乡听得格外专注,他们兴奋地告诉记者,道情是乡音,从小就爱听,从前都是听一个人唱道情,今天第一次听到那么多人一起唱,很亲切,很好听!“这些歌曲都是耳熟能详的,想不到会用这种民间曲艺形式来演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浙江人真有才!”几位外省游客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表演者正是参加金华市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五届金华道情论坛的传承人和文艺骨干,自4月19日开班,短短几天他们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征》《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五首红歌道情新唱,随后进景区进校园作展演。在磐安县文溪小学,孩子们看完展演节目后,好奇心爆棚,等不及就围拢到舞台前,竞相接过演员手中的琴筒学习怎么敲……

担任此次培训班班主任的金华市婺城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婺城区文化馆副馆长章晓华由衷地说:“学员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得很认真,很开心,课后除了吃饭睡觉都在抓紧练习。道情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本身就有一些表演基础,对这样的创新探索倍感兴趣,声乐和戏曲干部虽然第一次参训也学得很快,因为这几首老歌大家都很熟悉,配上音乐伴奏,表演起来更带劲!”

去年4月,金华市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四届金华道情论坛在杭州湘湖演艺产业园举办。为期四天的活动以“专家授课+观演实训+学员交流+作品加工”形式进行,各地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18位中青年骨干学员各携带一件自创曲艺作品将进行交流展示,多位国家级曲艺类专家传道授业并遴选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指导、加工、提升,至年底,汇集了22件新作,编发了一本名为《声声曼》的金华曲艺新作集,有效提升了金华市曲艺人才创作水平,进一步推动传统曲艺类传承发展,助力“金华道情”等曲艺类项目振兴。今年,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一班人继续走在创新之路上,紧扣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想到把经典红歌用道情来传唱。他们特邀专家商议选定作品,重新谱曲,创编成道情新唱作品,尝试通过研培和论坛活动,让传承人群和有声乐戏曲基础的文艺骨干去推广传唱,于是,确定以“学党史、唱道情、感党恩”为活动主题,以“强化非遗保护,繁荣民间曲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活动宗旨。开班第一课特邀党校专家孔贡清老师讲授《学党史 有深意》一课;随后,非遗曲艺专家们分别讲授《道情音乐与唱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曲艺发展为例》《金华道情的前世今生》《曲艺作品<金华道情>的编与演》等专题课;然后,结合歌曲风格分组教唱,并通过学员联谊交流活动、进景区进校园展演传唱等实操演练,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用亲切的乡音讲述党史故事,用独特的传统曲艺感念党恩,共庆党的百年华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探索一条古老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1969年出生的赵海琴,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她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喜欢文艺,曾任山后金村文艺队队长,学习了金华道情后,唱道情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不仅拜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顺根弟子胡云钱为师,还努力自编自演金华道情。”2020年以来,赵海琴已创作并表演金华道情《奔跑哥》《英雄归来》《清莲》等曲目50多个,许多作品在官方融媒平台和杂志发表,作品还上过学习强国。目前她已是婺城区第六批金华道情代表性传承人。“没想到道情还可以这样唱,这两年的道情论坛和研培活动我都参加了,每次都有新意和惊喜,收获满满。”

“道情天天唱,越唱越开心。”今年53岁的张文光是金华市浦江县曲艺家协会主席,2019年8月,张文光成了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英盛的又一名爱徒,张文光始终记着师傅的话:“独木不成林。要让道情能得到普及,需要一大批道情艺人的共同努力。”为此,张文光认为,道情声声像是在击鼓传花,自己必须尽最大努力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人手中。此次他与徒弟、浦江神丽峡景区办公室主任王海霞一起参加培训,在学员联谊会上,师徒合作表演了道情《四同年对课》,尽管浦江方言的演唱有些难懂,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曲艺的浓厚乡愁,还有道情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在他们的表演中散发出的青春活力。张文光说,培训使他茅塞顿开,回去后他将结合浦江地域特色,把道情艺术与歌唱、戏曲等艺术门类融合创新,尝试去创作一些能让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并深入到浦江的农村文化礼堂表演,“让道情在家乡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我的责任与使命,只要坚持做,就一定能够出成果!”

培训学员、金华义乌市爱国拥军联合会文化艺术团执行团长金寿正告诉记者:“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常常有道情艺人来演出,听多了,就喜欢上了,渐渐也会唱了,它是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我在舞台上的必演节目。”天生一副好嗓子的金寿正,一曲道情《乾隆皇帝吃红糖》,义乌腔调十足,他说:“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唱,道情就会继续传承下去,就会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


这些天,学员们学得带劲,老师教得给力,授课专家、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周子清老师除了上理论课、担任一个组的分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展演节目编排工作。看着学员们在校园的舞台上展演像模像样,周老师特别激动,他鼓励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记者聊起道情曲艺艺术更有说不完的心里话:“4.23世界读书日倡导全民阅读,我的眼里,道情是一本古老的书,非遗是一本厚重的书,书是愉悦身心的,我爱读书,每天坚持阅读不少于50页,能读到道情这本书是我的荣幸,能悦读非遗这本书是我的使命。”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吴延飞表示:非遗需要活态保护、活态传承,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曲艺类非遗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是一项多体联动的整体工作,要在培养人才、繁荣创作、维护生态、推广传播上下功夫,共同振兴浙江曲艺,实践证明,这样的研培活动是有效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担任此次研培活动艺术指导的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周鸣岐、施莉萌表示,要使金华道情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坚守思想性引领、艺术性呈现,还须坚守主体性传承、当代性表达,更要坚守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在这次活动的满意度调查表上,学员们纷纷表示:让我们更了解党的历史,革命歌曲用道情的方式重新演绎,拓宽新思路,给道情注入新的生命力;接触到音乐道情,感受曲艺的时代魅力;对音乐道情的培训,绝对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最有效果的一次培训,无论演技、唱腔、表演动作都有很大提升;更好地提升曲艺创作、创新能力;老师们的耐心指导、精心培养和辛苦付出,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满意这次课程安排,收获丰厚,希望多多举办,下次还能参加这样的培训……

一只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用一生去传唱。采访临近结束,回看舞台上那一个个正笑眯眯地教孩子们摆弄着情筒学道情的传承人,记者的心头涌动着无言的感动,默默地为他们的执着与坚守喝彩,一曲曲红色的时代好声音犹在耳畔,犹如这春日的阳光雨露照亮八婺,润泽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