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金华山水天下希”,钟灵毓秀的金华孕育了奇山秀水,也孕育了昌盛文脉。不论是沈约眼中的“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还是崔颢感怀的“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不论是李白醉酒当歌吟出的“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还是司马光送友人到金华任职时写下的“煜炝屏星驾,迢遥婺女区”,无不寄托着一代代文人墨客对金华山水的赞誉和向往。
探八婺美景,寻诗路遗踪。今天,“千年文脉 诗路金华”第二季“八婺寻踪”正式推出。第二季报道的重点是景,共20期,在近两个月时间里,记者将根据金华诗路文化带“兰江—金华江—东阳江”核心轴及北线、东线、南线的空间布局,重点探访分布在浙中山水间的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古寺、古道、名山秀水等与诗歌有关的历史遗存,深入挖掘诗歌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3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播撒希望的季节。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一起走进诗歌,走进历史,去发现八婺大地的烂漫春色,去追寻传承千年的诗路文脉!
太阳岭古道:一步一抠衣 登天此是梯
金华古道,自古发达。
州郡之间有官道,县际之间除了大道,更有数不清的小道,构成一张如藤蔓般张开的古道网。诗歌与路,从来密不可分,人在路上走,诗从此处咏。
徒步太阳岭古道,多的是野趣,添得了诗意,还藏得住故事。
太阳岭位于金华山山脉的“唇珠”处,因“岭与太阳齐”,故称太阳岭,如今是金兰两地的分界岭。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张绍芳介绍,太阳岭古道北口的太阳岭脚村,曾由浦江县管辖,今属兰溪市梅江镇。
据《浦江县志》载,古道“建县就有”,浦江在东汉兴平二年(195)建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73年,太阳岭出土了一面三国半圆方枚神兽镜,千年历史得以证实。古道之美,用县志中最朴实的古文来讲:“岭高数十丈,磴道盘空,广容一轨,长十里,登陟间,但见奇峰怪石,古木苍藤,左右应接不暇,而不知己身在白云中矣。立乎岭之巅,以望境之北,则重峦叠嶂,萦青缭白,不可胜状者……”
一路上,穿越山林间,桃花谢了,紫荆也不再红,只有山间的小黄花笑得灿烂,小溪流和鸟儿也把歌唱了起来。
上山的路陡些,行至岭背,便豁然开朗。山顶的界云亭为古时金浦二县界亭,清浦江知县薛鼎铭站在亭中,曾感慨:
亭翼然兮山峨峨,男儿壮志空蹉跎。
悠悠万古白云在,片石尘埃可奈何。
一步步登上太阳岭背,就能感同身受:岭高层峦叠嶂,你我如此渺小。
下山的路平缓多了,一步一景。石板路与山泉相依,人行其间,只见潺潺流水,林木茂密。沿途有一座歇脚的飞云亭,里面题写着前人咏太阳岭的诗句;白墙黑瓦的亭子,从山上俯瞰,“万绿丛中一点白”。
飞云亭上方数十米处有一块大石,石上有像是被牛踩过留下的印痕,民间称其为“牛脚印”。梅江文史研究者徐国富是太阳岭脚村人,他说,石上一牛一仙、一大一小两个脚印传说是仙女与神牛飞天蹬地所留。这样耳熟能详的神话,口口相传数百年,方圆十几里都知道。梅溪老农挑着一担货物晃晃悠悠上山下山,苦中作乐唱着:“扁担闹一闹,三步岭尖到。”
太阳岭的美景,最好的代言人莫过于“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清顺治六年(1649),38岁的李渔“闲情偶寄”居于伊园,游山访友。“李十郎”想要到外面走走看看且停停,太阳岭古道与另一条五路岭古道就是必经之路。他为两条古道都写过诗,还要相互比一比高低。
《过太阳岭》里写:
一步一抠衣,登天此是梯。
瀑珠飞作雨,人气吐成霓。
放眼双溪窄,回头五路低。
太阳如果近,系住莫教西。
《过五路岭》则说:
行到云中寺,人疲尽欲眠。
仰观犹在麓,俯视已居巅。
宝掌成双峙,仙华只一拳。
谁知绝顶望,未及太阳肩。
很明显,五路岭不如太阳岭高,甚至还未及肩。不过,哪怕站在五路岭上远眺,高耸奇绝的仙华山,也只剩“盈盈一拳”了。难怪李渔说太阳岭:“以其高而近日,故名。”
[访人]
13岁的曹聚仁:太阳岭背望故乡
太阳岭上的石板路,距离最后一次清光绪初的大修也已百年,每一块都是历史的见证。
据记载,自宋绍定时期至晚清,太阳岭古道一直设有公馆铺、邮亭、石关。历代以来,浦江科举童生赴金华府考取生员(俗称“考秀才”),浦江知县到金华府商谈公事,以及来往公文私信传递等,都必经此道。
宋靖康丙午岁(1126),38岁的抗金名将郑刚中还未中进士,国家积弱,文人苦读求报国。太阳岭古道,就是他每年正月往返的路,“半山间有梅花,尝以此时开,每见必折一支”。他以梅咏志:“孤根抱石半岩生,玉骨知春自发荣。”
1330年,年方二十的宋濂在家乡潜溪遍观群书后,一袭青衫,衣袂翩翩,负箧曳屣,涉太阳岭拜谒“一代名儒”吴莱与“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若干年后,这位好学少年成了朱元璋口中“明朝开国文臣第一人”。
《送东阳马生序》中就记载过这段求学经历,“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柳贯就是梅溪流域乌蜀山(今横溪)人,宋濂是其最得意的门生。宋濂记叙柳贯的学问及两人师生情时说:“(柳贯)读书博闻强记……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108年前(1913)的开春时节,13岁的曹聚仁怀揣金华省立七中的录取通知书,和两位兄长一起,挑了两只樟木箱子,箱里装满被褥、衣服和书本,从梅江蒋畈老家出发,翻过这座山岭到金华城求学。后来,曹聚仁在《夜半过金华感怀》中说:
梦回夜半是金华,默对北山苦忆家。
竹叶潭深留旧网,挂种尖外送飞霞。
桥头一觉黄粱熟,叱石非羊世事麻。
只有梅溪留不尽,古樟丛柳乱归鸦。
他还在《金华另一半》中写道:“南行金华,我总坐在太阳岭背上,望最后一眼。从金华回来,一爬到岭背,就伸着头来找寻我们故乡。”
一路登高,曹聚仁一步一回头,在翻越太阳岭背前,都能遥遥望见家乡。如今,“聚仁故里”聚仁村仍保留着清代廊桥通洲桥。所谓通洲,是指梅溪之水通达洲上(香溪)汇入兰江,廊桥长虹卧波,飞檐已与百年古树融为一体,你侬我侬。梅江文史研究者李庆余说,这座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的桥,如今成了梅江旅游的“廊桥遗梦”,不管是赏紫荆花的年轻男女,还是来胡公庙祈福的善男信女,都要来坐坐,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夜。
在这里,虽有梅溪,但因溪上并不通航,旧时人们往返都要走这条翻山越岭的太阳岭古道。古道不仅串起两地商贸往来,更连通了山里的家与外面的世界。这是一条希望之路,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雅士、英雄人物,从“岭与太阳齐”的山道上走过,靠知识改变命运。
[寻踪]
太阳岭畔贤者众
邑人咏梅三百篇
悠悠梅溪畔,沉淀的文化散发着氤氲的气息。源自金华北山之雷公尖、鹅毛尖的梅溪是兰江最大的支流,从东西行百里汇合白沙溪、龙门溪、水阁溪、骥溪,途经横溪、梅江、柏社,至香溪注入兰江。
横溪宋宅的古戏台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下联是“二件事读书种田”。梅江文史研究者柳遵杰说,忠义传家、耕读传家,是梅溪流域的文化脉络。
梅溪流域虽地方不大,却拥有千年底蕴,沿途风光秀丽,名人辈出。元代时,浦江先贤祠供奉的五位贤德中,有四位出自梅溪流域,唐孝子陈太竭、杀身成仁的梅溶、抗金名将梅执礼……相传,梅溪与梅江地名的由来,与宋尚书梅执礼有关,以人得名。
梅江人于“梅”情有独钟,甚至爱屋及乌与其有关的种种。徐国富与李庆余收集、研究当地诗文多年,发现参与编修明万历《浦江县志》的乡贤蒋大禄曾写梅花诗三百首。
蒋大禄(1521—1593),梅江墩头人,其居所被七峰环绕,别号“七峰”,任遂安庠师(官学老师),为人诚笃,治学有方。
万历丁丑年(1577)冬,天降大雪,蒋大禄被困于庠学不能回家,整天昏睡无所事事,只有一株梅花相伴。案头刚好有一本《三和梅诗》,屋外鹅毛大雪,他诗兴大发,以“神、真、人、尘、春”五字一韵到底,作《续和百梅诗草》。其中有诗云:
夜半雪来三尺强,瘦枝老杆耐担当。
横斜竹外成僵卧,兀突林间有铁肠。
八年后,蒋大禄从遂安回到墩头家中,又续吟百律,作《续咏百梅诗草》。又隔两年,蒋大禄在老家避暑,读元代诗人冯海粟的《梅花百咏》后,第三次作百首绝句。
早梅、孤梅、野梅、冬梅……十年间,蒋大禄咏梅赞梅,惟妙惟肖。据说,他原本计划写梅花诗三百首,后由其子蒋廷瑞定稿时,才发现少了一首,或是遗憾之美,抑或搁笔已久,不完美的299首梅花诗就被收录进《蒋氏宗谱》中。
如今,蒋氏后裔聚居地墩头村村民,计划在“七峰”故居建“梅园”,栽种各式各样的梅花,借“梅花三百咏”之名,开发“中华梅花诗画小镇”。
旅游攻略
踏青寻景
古风犹存
从南往北,沿百年历史的磴道而上,再过界云亭、飞云亭、平头桥,古道全程走完约莫需要2小时,十分适合踏青。途经四个古村:洞井、大塘、阳郑、太阳岭脚,古风犹存。
南起的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鹅卵石铺就的老街古色古香,古民居外,村里老人悠然自得。老街西头的洞井曹氏宗祠遗址是太阳岭古道的入口,如今只剩一对抱鼓石是旧物。阳郑直通太阳岭背,青石磴道绵延数里,是古道上最具特色的印迹。
山北太阳岭脚村的金堂里、中官钱一带溪边,原有金浦古驿道上57里公馆铺“浦江岭脚铺”(又叫太阳岭公馆铺),以及驿站公差种植马料、饲养马匹的马厩。古代官府在此兴建有馆舍亭阁,称公馆铺,因钱姓村祖建村于公馆铺前,故称公馆前(公馆钱)。
到了梅江,不得不看的就是聚仁村200多岁的古廊桥通洲桥。不远处被誉为“小方岩”的转轮岩,山顶有胡公庙,每年八月十三善男信女不断。转轮岩是近年来春日梅江旅游的必打卡地,藏俏于山岭的紫荆花,漫山遍野,团团簇簇,似春笔不经意间的描画,是春意梅江最具特色的落笔。
此外,密溪岩、八仙岗、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龙门村,也是全新的“梅江八景”。
【相关链接】
打开清乾隆年间的《浙江郡邑道里图》,可见金华古道就像错综复杂的人体血脉:分别从金华城区、义乌、永康出发,到杭州的三条官道是大动脉。县际之间,以金华城区连接各县市的大路为主动脉。各县市之间及相邻乡村间又有众多小道相连,就像毛细血管。
如今,古道多数已少人问津,不复当年的热闹,却不失为踏青出游的好去处。古道上,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更有一路风景。
风景独好
金兰古道:金华北山通往兰溪的交通要道,南起金东区曹宅镇岩后村,北至兰溪横山塘村,全长约10公里。古道景色优美,有山有水,野趣横生,成为驴友新宠。其中,因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而得名的霞客古道,与金兰古道相连,沿途及附近的景点众多,有智者寺、鹿田水库、朝真洞、黄大仙祖宫、斗鸡岩等。
阳山岭古道:永康江南街道永祥,与缙云、武义交界,当地人形容,他们是住永康的屋,烧缙云的柴,种武义的田。其中阳山岭古道,经过大兰村、后定垅村,翻越阳山岭,到武义的白革村,一路在竹海穿行。
马岭古道:因起伏于天际的山峦形状像马而得名,始于浦江县虞宅乡马岭村,终点为邻县桐庐芦茨埠,蜿蜒于浦江、建德、桐庐三地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这条浦江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道,是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浙江省十大经典古道。
婺处古道:武义境内的婺(金华)处(丽水)古道四通八达,且条条自然风光秀丽。曳岭古道是处州府城至宣平县的唯一驿道,曾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古道之一。石浦松宣古道是旧时宣平南乡至松阳县三都乡的官道,跨越莲都、松阳、武义三地,从章湾村出发,沿途景色优美,有“林海、云海、花海”三海同汇的自然生态胜境。
朱锡岭古道:与东阳车慈岭古道相连接,是古代安文通往东阳、永康、金华的官道。古道建于北宋,以条石铺成,西起东阳市西塘安,东至磐安县朱锡岭脚村,主要位于磐安境内。古道保存完整,植被丰富,枫树连片。
文化深厚
严婺古道:从兰溪到严州(建德)的严婺古道,位于兰溪黄店镇境内。在这里,条条古道如同血管向四面铺开,处处相连,像一张密密织起的道路大网,从甘溪村、朱家村等出发,都可以到达建德。其中,路过古村芝堰的一段最有名,唐朝始有,历经千年,是来往客商的必经之路。
北麓古道:又称大爽岭古道,古称官道,在东阳境内,是从台、温到杭州大道的一段。朱熹、贯休、陆羽、辛弃疾等都曾路过。古道绵延千年,如今保存完好的主要是大爽村至高升村这段,长约4公里,黄泥路、青石板、幽谷、登天梯、瀑布群、飞崖、花海……
铜山岭钱王古道:这条古道因吴越时期开采铜矿而形成,从永康方岩镇后浅村起,途经先盆、铜坑、庙口、林坑,到达舟山铜山村大秧田,并有一条岔路通往方岩独松村,且有路通往缙云等县市。
五路岭古道:浦江最有名的古道之一,原为浦江县城到金华府的官道,历史悠久,据称“建县就有”。据说,当年朱元璋称帝后下江南到金华府,走的也是五路岭古道。李渔的《过五路岭》讲的就是它。
古迹众多
八岭坑古道:古时连接义乌与东阳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傅村到佛堂镇八岭坑村翻山越岭的石阶小道,这也是其精华所在。走八岭坑古道,会先后跨过四座清代古桥。
大盘岭古道:磐安安文至天台古道中的一段,自安文过双坑越大盘岭头,到学田、茶潭、方前入天台境。古道东西走向,块石堆砌。它是旧时金华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留有卵石古道、石拱桥、石凳、古树等古迹。大盘岭头有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的昭明院,供奉有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塑像,坐南面北,三进建筑,飞檐高挑,雕梁画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