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八婺寻踪⑭】千年九峰自在地 玄登揽胜贤士歌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7-23 09:36   浏览量:

千年九峰自在地 玄登揽胜贤士歌

“纵寻太末龙丘迹三教名山创,横领九峰山水情历朝贤士歌。”步入九峰山山门,一副对联道出了九峰山的真谛。在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注释的《后汉书》(史称“章怀注”)中有记载:“县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于此,因以为名。其峰际复有岩穴,外如窗牖,中有石林……”

在历史上,九峰山曾有过很多名字:九峰岩、龙丘山、九岩山……九峰山为金华南山支脉,山奇、石怪、水秀、洞幽,遗址、古墓、石刻、神话传说丰富,现有自然、人文景观80多处,相互辉映,融为一体。置身其中,避开尘世繁华,竟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

登山赏景  自然风光多绚丽

趁着春光,赴一场九峰之约,欣赏奇石美景,不失为一件乐事。

车过汤溪,便能远远望见九峰胜景,如芙蓉九朵高耸入云。再往前开,九峰山的样貌愈加清晰:峰峦嵯峨叠嶂,连绵起伏,壑涧峡谷深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研究员林胜华非常熟悉金西一带的历史文化,他告诉记者,九峰山方圆20余平方公里,南依南山,北临瀔水(龙游境内),东瞰八婺,西望三衢。

九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簇拥,凹凸跌宕,有达摩峰、牛头峰、芙蓉峰、寿桃峰、大马峰、小马峰、马钟峰、饭甄峰、箬帽峰,故而名曰九峰。康熙版《汤溪县志》记载:“高数百丈,岩洞玲珑,望之如蜂巢。然葛洪炼丹,徐安贞肆业俱在此……”说的便是九峰山。

从九峰山山门步行而上,沿途率先经过一片竹海,碧绿如洗,一阵山风吹过,发出沙沙声响,空气中弥漫着幽篁的清香。若逢雨季,你还能欣赏到山腰处有飞泉瀑布从天而降,如银蛇出洞,美丽壮观。明代进士胡荣就题诗赞曰:

兰谷东南峙九峰,

芙蓉朵朵插晴空。

飞流直下三千丈,

一抹青云挂玉龙。

“更具意味的是,九峰山几乎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山沟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汤溪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范天行说,九峰山一带流传着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如龟兔守天门、九峰岩拜堂会、孝子刘瑞木、彩鸾请客、疯道人、慈姑救考生等,为九峰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拾级而上,一直走到达摩峰顶,有一个观景台。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九峰山的巍峨壮阔。如果还有精力,你还能沿着九峰栈道继续向后山前行。“目前后山尚未完全开发,在那里可以欣赏到最自然的山色。”跟着九峰山景区管理员朱敏的脚步继续前行,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累了便坐在阶梯上小憩,一阵山风吹来,伴随着花香,感受美好。


贤人隐士  九峰山上避浮尘

谈到九峰山,不得不提及隐士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存在隐士这一独特现象,两汉时期风气更盛,他们避开尘世浮华,选择独善其身。九峰山自古以来就是隐士们的隐居之地,林中发出的声声鸟语,透过清风传到耳中,一切舒适而自然。路上,几只松鼠“横冲直撞”,或是沾染了九峰山的隐秘之气,十分自在。

龙丘苌便是九峰隐士的典型。龙丘苌,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太末人,与严子陵、钟离意等名士为友,长期在九峰山隐居,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读,过着耕读自足的生活。登山途中,记者试图寻访龙丘苌的遗迹,感受其隐居生活,可惜线索寥寥。

据史料记载,当年王莽曾以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屡次召他做官,龙丘苌始终不为所动。要知道,四辅三公在当时都是显赫的职位,可是他安贫乐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理念。当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隐士文化大有关联。

可以明确的是,龙丘苌高洁的品行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徐伯珍和徐安贞相继来到九峰山隐居,后人将他们三人合称为“太末三贤”,并在九峰禅寺中设立三贤堂祭祀。记者希望能从三贤堂中找到一些线索,发现九峰禅寺院中石碑地图上确有“三贤堂”的标注,但在禅寺内外走了几圈,并未发现。

“三贤堂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现在年久失修荒废了。”九峰禅寺住持永续禅师对于九峰山的隐士生活深以为然。虽然山中生活清苦,但他活得自在,闲时看看书念念经,心里便没有太多的杂念。永续禅师说,他们的日子与隐士差不多,除了采购必要的生活用品,禅寺中的师傅们很少下山门。禅寺中设有4间厢房,偶尔还会有前来清修的香客。

采访时,记者在九峰山上遇到好几拨游客,他们都觉得九峰山宁静致远,能给人一种释然放松的感觉。如今九峰山虽已开发成景区,但安详静谧的环境还在。朱敏说,未来还将在山中设置合适的景观带,在不破坏九峰生态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将景区从“小隐”变为“大隐”。


禅学相济  梵音下的读书声

九峰禅寺,这座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的千年古刹,在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兴衰,依然屹立在九峰山间。康熙版《金华府志》记载:“九峰禅寺,在县南十里,九峰山下。梁天监年间嵩头陀卓锡于此。”

九峰山下,原有一间九峰书院,原名“安正书堂”,是徐安贞读书之处。《龙游县志》载:“九峰书院在县东,九峰山下,徐安贞读书处,今废。”

“汤溪之地的书院起源较早,可上溯东晋末年汤溪人徐璠之建立祛蒙山精舍(书院)讲学,后南齐时期太末人徐伯珍在九峰山设堂授徒千余人,唐代徐安贞弃官隐居在九峰山时创建‘安正书堂’著书立说。”林胜华说,书院是古代民间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九峰书院对当地学术文化发展、人才培养曾起过推动作用。

唐朝时期,诗僧贯休曾在九峰禅寺担任住持。之后,丽泽书院吕祖谦常受邀前来九峰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九峰山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人才辈出。”林胜华介绍,明成化八年(1472)汤溪县建县学,青阳人胡超考中进士,为汤溪建县后第一名进士。之后,乡贤胡森、胡炜等人尽力传承与传播,使九峰尊教崇学之风延续至今。

在一众史料中,依稀还能感受到九峰书院的往日辉煌。明天顺四年(1460)出任龙游知县的王瓒曾写下《九峰书院》一诗:

昔贤书院在岩间,

千载高风不可攀。

莫道夜台灵去远,

文星犹自照空山。

乾隆四十八年(1783),曾簒修《汤溪县志》的冯宗城也写过一首《九峰书院》:

轩楹重整焕新模,

环碧峰峦列画图。

秋宇云停青玉案,

夕扉藜照绛纱厨。

只看墙竹文逾茜,

尽有书田砚不枯。

更锡嘉名编志乘,

山光耸秀正盘纡。”

……

可惜的是,九峰书院如今已难觅踪影。“从史料来看,九峰书院是金华最早的书院之一,曾经对思想界、学术界都产生过影响。”林胜华认为,九峰书院至少对汤溪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难想象,在如此幽静之所听着阵阵梵音,学习圣人之道,自有一番意境。


代表诗作


寒望九峰作

唐·贯休

九朵碧芙蕖,王维图未图。

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居。

雨歇如争出,霜严不例枯。

世犹多事在,为尔久踌躇。


九峰岩

宋·赵抃

龙丘石室人难继,

安正书堂世莫登。

但见烟萝最高处,

九峰排列一层层。

【旅游攻略】


泡九峰温泉


九峰温泉位于九峰山景区,倚靠达摩峰,隐没苍翠绿野。九峰温泉为AAA级优质温泉,属于典型的负离子温泉。

九峰温泉体验馆占地面积约12亩,拥有21个室外特色泡池及6个各具特色风情且有独立温泉池的VIP房。九峰温泉常年对外开放,无论冬夏均可享受。


游寺平古村


寺平古村是一个以农耕为业、乡风淳朴、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厅古屋遍布全村,古建筑工艺精美,古砖雕保护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其中,古建筑门面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雕刻着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戏剧人物等图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寺平古村厅堂众多,全村以七星伴月的布局构建, 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宅2.2万多平方米。近几年来,寺平古村已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次,拥有多家大型农家乐餐馆,能容纳500人用餐,在这里你可以品尝汤溪的特色菜——葱花肉和烂菘菜滚豆腐……


玩九峰牧场


九峰牧场位于汤溪镇石羊村旁,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九峰观光大道直达,坐拥万亩生态茶园,南靠九峰山风景区,西临寺平古村和国家级生态乡莘畈,周边配套农牧对接5000多亩种植基地。

九峰牧场与万亩茶园相邻,游客能够直接接触到金西广阔的自然景观,还能欣赏古建凉亭,品味茶香奶香,观看奶农挤牛奶,体验休闲采摘和垂钓。

牧场里还有配套乳品加工体验工坊、有机奶牛观光示范区、休闲采摘区、儿童游乐区、科普展示厅等旅游功能区,是体验亲子时光的理想之地。


逛汤溪城隍庙


汤溪城隍庙,1989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溪城隍庙约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有“江南第一庙”之誉。

每年农历四月十六,乡民会带上自家准备好的祭品从各地赶来祭奠“城隍老爷”,祈愿国泰民安。当天,还有当地百姓展示才艺,贩卖蔬菜果品、手工艺品、民间古玩等,热闹非凡,可前往一观。


吃地道汤溪菜


地道的汤溪菜味道浓郁、香辣可口、土味十足。风行汤溪千百年的大席酒“十大碗”(俗称“十碗头”),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食文化。如今,传统的“十大碗”已演变成饭店寻常待客的“新十大碗”。

古法白切鸡、白皮辣椒炒肉、汤溪山里腌菜、烂菘菜滚豆腐、汤溪牛腩千张、汤溪葱花肉、胡瓜炖黄鳝、毛芋梗煮青豆、汤溪鸡蛋面、汤溪小肉圆,每一道菜都经历了无数次变身,沉淀出特有的汤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