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方岩纪静》中写道:“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
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一番畅游,妙笔著文,写下脍炙人口的《方岩纪静》。在他眼中,大家画作都相形见绌,这可以说是对方岩风光的至高评价之一了。让这位现代文学家感到比画还要美的地方,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大家纷纷前来一睹方岩之胜。
实际上,方岩自古就是一座名山。历代名人游历,络绎不绝。在永康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员会主任章竟成看来,永康诗歌的源头,是永康江,沈约泛舟水上,写下诗歌《泛永康江诗》,成为历史上有记载最早讴歌永康山水的诗人;而永康诗歌的高峰就是方岩,涌现了《别方岩》等一大批优秀诗歌。
历朝历代,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方岩出镜率很高。古人远比现在的人更亲近诗,不管是坐牛车还是马车,抑或步行,吟诗作赋无处不在,更何况是面对方岩这番美景。胡奎山笔下,方岩是“千寻峭壁耸晴空,屈曲飞桥架彩虹”,吴安国则感叹,“峭壁平如削,晴岚望更赊”……
一首诗 一个流芳百世的爱民故事
清明时节,雨中的方岩别有一番风味。浮云低沉,方岩的山峰兀自耸立,犹如粗壮敦实的擎天圆柱,伸入云霄,一座座山峰在涌动的云端若隐若现:好一番人间仙境。
雨中漫步,进山前,迎面遇见一块照壁,上书“赫灵”两个大字,这是宋高宗赵构赐给胡公庙的庙额。通俗来说就是“非常灵验”的意思,深藏着文人香客祈福永葆安康的文化情结。
丹霞地貌风景秀丽,胡公文化源远流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方岩山不高,380多米,因为胡公,方岩得以名扬天下。其实,胡公原先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的人。
胡则是永康人,一生做了40多年官,历任多地知州、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是他深得民心的关键。
拾级而上,随处可见胡则的故事。道旁凉亭处,有一首胡则写的诗《奏免衢婺丁钱》: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一首诗,一个流芳百世的爱民故事,讲的是胡则奏请皇帝免除了衢婺两地老百姓的人头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诏许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
胡则逝后,范仲淹为胡则作墓志铭,二人交往甚密,他曾在诗中掩饰不住对胡则的赞美之情:“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
历代皇帝给胡则十多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尊称他为“胡公大帝”。全国那么多分支机构,要说老牌正宗,毫无疑问是方岩山巅那一座胡公祠,这也是许多胡公忠粉不远万里,必欲至方岩一看的原因。
方岩与胡则的缘分,妙不可言。登方岩山,就是在追寻胡则的足迹。当年胡则就在方岩山顶读书,他读书的广慈寺,至今仍屹立在山顶。当时,和他一起读书的,还有“湖湘陈生”,可见,当时的方岩作为读书的好地方,已是声名远播。
下山赶考前,他对这片山水依依不舍,留下一首《别方岩》,诗中写道:“寓居峰顶寺,不觉度炎天……遍游曾宛转,欲别重流连。明日东西路,依依独黯然。”从此,一位布衣书生转身离去,一位北宋名臣迎面走来。
胡则离开方岩后的第二年三月,金榜题名,成为永康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可以说,他的梦想,就从方岩启航。这片山野,是他的福地。
一路行走,一路怀古。再往上,就是步云亭,方岩通道第一关,也是一个古亭,原名飞虹桥,亭外是一座飞桥,悬空建于崖壁上。上世纪40年代,上山缅怀胡公的香客把飞桥都给挤垮了,现在的飞桥是后来修的。一亭一桥,绝壁无他径,悬崖只一关,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
站在飞桥上,眼前豁然开朗,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仿佛苏轼笔下的如诗美景:山色空濛雨亦奇。远处山顶的圆梦塔,时隐时现,塔影云中深,平添几分神秘。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岩石之间有瀑布奔流,线路也是千变万化,捉摸不定。此情此景,难怪郁达夫发出感叹:“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吧?”
穿过一座“天门”,便到山顶,前面的树林深处,已经可以看到庙宇飞檐,蜡黄的墙面赫然在目。这就是胡则少年寄读的广慈寺,寺旁,便是大名鼎鼎的胡公祠,游人如织,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虔诚的百姓听闻胡公故事,至今仍感念其恩德,祈福缅怀,胡公文化随着那一缕缕青烟,从方岩发源,香飘万里。
门口一面照壁,刻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1959年,毛主席从庐山返京途经金华时,在专列上召集地、县委负责人座谈。毛主席提到胡公时说的这八个字,是对这位北宋清官的贴切褒奖。
44年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方岩,也曾站在照壁前深情地说:“在宁德当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它作为座右铭。”
一座书院一声遥远的绝响
天造地设的风光中,山顶的胡公祠与山脚的五峰书院遥相辉映。与山顶的香火鼎盛不同,山脚的书院是一方清净之地。
这是金华学术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五峰书院之所以有名,因为一个人,那就是陈亮。
吕祖谦、唐仲有、陈亮都是婺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曾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陈亮曾在方岩山脚下的寿山石室(五峰书院前身)授学,开启了“永康学派”的先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也曾在这里讲学。如今,陈亮的塑像矗立在书院前,供后人瞻仰。
这是一声遥远的绝响。《中国书院揽胜》一书介绍了全国50座书院,浙江只有一座入选,就是五峰书院。对于后世的文化人而言,寻访五峰书院,无异于开启一段文化朝圣之旅。
五峰书院位于方岩北侧的寿山。因这里有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环列而得名。穿过一径通幽的林间小道,头顶五座山峰,耳畔泉水叮咚。
峰岩如削,绝壁下多石洞,书院便依山而建,石洞深邃,将书院建筑含在“口”中。书院一角的龙湫飞瀑,宛如一条玉带,飞流直下。好一番山野秘境,因陈亮的出现,从此在学界熠熠生辉。叶适来了,吕祖谦来了,朱熹也来了……一方水土,荟萃四方才俊,大咖云集,往来酬唱,吟诗作赋。只可惜,天妒英才,50岁那年,陈亮考中状元,第二年不幸离世。
在五峰石壁上,今人刻有陈亮的诗作《梅花》: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明代时,卢可久主持下的五峰书院焕发又一春,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术启良知,恍示鸢飞鱼跃;讲堂开胜地,何殊鹿洞鹅湖。”书院一副楹联,生动展现了当年的盛况。
时光荏苒,曾经的琅琅书声、名家高论早已烟消云散,重楼、东鲁春风、丽泽祠、学易斋等书院建筑里,仍藏着几多昔日的辉煌故事。朱熹手书“兜率台”三个大字,至今仍浮现在石壁之上。
山和书院,章竟成来了无数次,他认为,当方岩偶遇五峰书院,二者融为一体。文章万世仰同甫,惠德千秋颂胡公。山水因人文成为风景名胜,人文因山水更得滋养、更富精神。方岩的名人遗迹、深邃思想、不朽诗篇,才是这座名山的秘境之基、文化之魂,才让无数人仰之弥高,心驰神往。
别方岩 宋·胡则 寓居峰顶寺,不觉度炎天。 山叟频为约,林僧每出禅。 虚怀思往事,宴坐息诸缘。 照像龛灯暗,通宵磬韵传。 冥心资寂寞,琢句极幽玄。 拾菌寒云下,烹茶翠竹前。 远荫临岳树,清响答岩泉。 僻径无来客,深秋足乱蝉。 松风生井浪,溪雨长苔钱。 自省随浮世,终难住永年。 遍游曾宛转,欲别重流连。 明日东西路,依依独黯然。 (选自《永康历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