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编者按
大概1600年前,谢灵运过东阳溪时,以民歌调子,写下一段动人爱情。这大约是金华第一首有记载的诗。
此后,沈约到来,登临八咏,金华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
白云千载,婺江西流。多少诗人行走于金华山水间,留下灿烂诗篇。
从今日起,“千年文脉 诗路金华”第三季“经典流传”正式推出,为读者诸君奉上百首诗词经典,以及部分诗词的精彩解读。“经典流传”分五大系列:名人名作、山水诗歌、经典八景、民歌民谣、红色诗歌。让我们在经典诗词里,再一次读懂金华。
专家解读①
东阳溪中赠答二首
[东晋]谢灵运
【解题】 谢灵运(385—433),本名公义,字灵运,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人。谢灵运出身士族名门,是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南朝刘宋时,任散骑常侍、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等职。谢灵运耽情山水,其摹写吟咏之作,工妙一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其行为放任不检,为有司所纠,元嘉十年(433),因“叛逆”之罪被杀。谢灵运家居会稽始宁(今浙江绍兴嵊州一带),后出任永嘉太守,两地皆以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而著称。谢灵运曾在诗作中将出任永嘉太守一职描述为“循禄返穷海”,仕途的困顿使他倍感挫败,故纵情于江南秀美山水之中,聊以忘忧解愁。《东阳溪中赠答》二首大约作于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辞官由永嘉郡返乡途中,经东阳江时拟作的民歌。东阳溪,即东阳江,流经金华市区段与武义江汇合后称婺江或金华江。
其一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1]。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2]。
其二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3]。
但问情若为[4],月就云中堕[5]。
——《玉台新咏》卷十,清吴兆宜注,程际盛删补,清乾隆三十九年刻、嘉庆间印本
【注释】 [1]“可怜”二句:是说这是谁家的可爱少女,在江边濯洗着白皙的双脚。可怜,可爱。缘流,沿着江流。素足,白皙的脚。
[2]“明月”二句:将洗足的女子比作云中明月,皎洁美丽却又遥不可及。迢迢:遥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可怜”二句:是说谁家可爱的少年郎,乘着素色的小船顺江流而下。素舸,不加漆画纹饰的船。
[4]“但问”句:是说只想问问你对我的情意到底如何。但,只。若为,若何,如何。
[5]“月就”句:用明月从云中落下,暗喻女子对男子的钟情。就,从,自。堕,落下。
【讲赏】这两首诗是谢灵运摹仿民歌的作品,以男女情歌赠答的形式,表达了江南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两心相悦的美好恋情。
男子乘舟沿江而下,看到可爱的女子在江畔濯洗素足,其皎洁清丽之美,如同天上明月,美丽却遥不可及。男子借歌声表达爱慕之情,女子亦朗声唱答:只要男子情真意切,即便是明月也可从云中落下。诗歌运用的意象如江水、素足、明月、素舸,皆明丽净洁;女子沿清江濯足,天真自然,毫不做作;男子乘素舸而下,大胆倾吐心意,不涉轻薄,只是真诚的爱慕赞美。这是青春的诗句,饱含动人的情意,清透灵动,优美纯净,故足以作为文人拟作乐府民歌的典范。李白《越女词》之四中,即以“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的诗句,浓缩再现了这首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动人形象,更间接表达了对谢灵运此诗的赞赏。
谢灵运诗歌的语言往往有生硬晦涩之病,但这首民歌自然清新,活泼晓畅,再现了南朝时期金华一带山水秀美清丽、男女温柔多情的风土人情。
【专家名片】 于淑娟,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解读②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
[唐]李白
【解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出生西域碎叶城,长于四川昌隆县,诗风浪漫奇崛,后世誉为“诗仙”。李白一生漫游天下,天宝三年,渡浙江,再次入浙东,是护送贺知章回会稽永兴(今杭州萧山区),然后乘船上浦阳江,诸暨,又从诸暨到金华,访赤松山。慕仙好道的李白对黄初平深感兴趣,所以《古风》中留下了“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的感慨。京兆,在唐代是指京都长安(在今西安市)。韦参军,已无考,不知遭罹何罪,而贬谪至“日南”(今越南国)。后遇赦“量移”近处,被安置于东阳县。其时李白正在浙东遨游,和韦参军不期相见,于是写下这首诗。原诗二首,此选其中第二首,选自《李太白集》。
闻说金华渡[1],东连五百滩[2]。
全胜若耶好[3],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4],松风五月寒[5]。
他年一携手,揺艇入新安[6]。
【注释】 [1]金华渡:金华古城在婺江之北,是东南十四州的交通枢纽,水路交通发达,古渡津也多,由义乌江自东而下近城者有戴店渡、下演渡、航慈渡,由武义江自南而北近城者有古溪口渡、临江渡、叶家渡,由双溪而下至兰溪者有西关渡,麻车渡、不知李白所说“金华渡”在何处,以下“东连五百滩”推之,这个“金华渡”在“五百滩”之西,或许是西关渡,待考。《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这个“金华岸”,和“金华渡”,应是同一处。
[2]五百滩:在今金华城区西,已辟为五百滩公园。光绪金华县志》中称其“俗名磨石滩,县南五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滩盘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
[3]若耶:若耶溪。浦阳江水自南向北,流经诸暨县,至苧萝山下,称若耶溪。传说西施在此浣纱,故又名浣纱溪。
[4]千溪合:千溪,形容汇合于婺江的溪流甚多。如东段有白溪、东溪、西溪、坦溪、含香溪、玉泉溪、示松溪、通玄溪、状石溪、售溪等,西段有松溪、梅溪、回溪、白沙溪、倒流溪、桐溪、黄烟溪等,故以“千溪”名之。
[5]“松风”句:状金华赤松山胜景。赤松山是黃初平得道成仙的福地,多虬松,虽五月初夏,松风翛翛,寒意袭人,如临初冬。如吕祖谦所述,“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古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游金华赤松山记》)。
[6]新安:明朱谏《李诗选注》:“新安,今徽州。水出桐庐与浦阳江合入于浙江。”新安在今安徽歙县,新安水出黄山,东流至严州,与兰溪水合,是为富春江。富春水至萧山与浦阳江合,是为钱塘江。李白其时乘舟离开金华,经兰溪江,至严州,然后逆水而上至新安,而后游黄山、九华山,所以有咏黄山、陵阳山诸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也说:“乱流新安口,北指严陵濑。”其游历路线和此诗是一致的。
【讲赏】 李白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而和他不期相见,于是作此诗赠送于他。说金华水渡,东连东阳县,必然要经过五百滩。那个五百滩的美景啊,即使诸暨的若耶溪也比不上,千万别说路难行啊。金华四周的溪水多得数不过来,最后汇归于婺江,气势磅礴,很是壮观。赤松仙境,虬松林立,调皮的猴群在林中跳踯、啼呼,风过如涛,是隐士乘凉避暑的好地方。如逢胜缘,他日将和韦君相携驾舟,由东阳以入新安,游尽东南一方胜景,其乐何似耶?但是,李白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是,现在金华至新安,已有直通高铁,无须绕来绕去走水路。
【专家名片】黄灵庚,浙师大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专家解读③
题沈隐侯八咏楼
[唐]崔颢
【解题】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官司勋员外郎,唐代著名诗人,《旧唐书·文苑传》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人并提。其人浪漫耿直,诗歌激昂豪迈,气势雄健。有《崔颢诗集》一卷。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是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谥号为隐,后世称“隐侯”)任东阳太守期间,修建于金华江边。沈约为之作《玄畅楼八咏》,为诗中名篇,后人据此诗改楼名为八咏楼。盛唐时文人多好游历山水,崔颢慕名登临金华八咏楼,并涵咏题写此诗。
与崔颢最著名的诗歌《黄鹤楼》相似,《题沈隐侯八咏楼》也是一首融记游、写景、咏古、抒情为一体的诗歌。诗人描写了登临八咏楼时所见的空旷凄清的景色,追忆昔日的古贤遗风,诗歌情景交融,时空阔大而哲思深邃,是崔颢的五律佳作,也是八咏楼题诗中的名篇。其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两句,为曹雪芹所引,作为《红楼梦》中林黛玉题写的潇湘馆里间门口的对联。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1]。
绿窗明月在[2],青史古人空[3]。
江静闻山狖[4],川长数塞鸿[5]。
登临白云晚,留恨此遗风[6]。
——万竞君《崔颢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注释】 [1]“梁日”二句:是说昔日梁朝时的东阳太守沈约,建造此楼以守望越中大地。东阳守,东阳郡太守,指沈约。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署即在今金华市。沈约在南齐隆昌元年(494年)至建武三年(496年)间任东阳太守。此句写作“梁日”,当是崔颢误记。
[2]“绿窗”句:意为沈约《八咏诗》中所写的绿窗明月依然如故。沈约《玄畅楼八咏》第一首即为《登台望秋月》,有“持照明月光”“入青琐而玲珑”等句。
[3]“青史”句:是说垂名青史的沈约如今已无处追觅。青史,古人用竹简作书写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因此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古人,指沈约。
[4]“江静”句:描写傍晚时分宁静的金华江上,只闻得山猿哀啼。江,指金华江。狖,一种黄黑色长尾猴。
[5]“川长”句:开阔的平野上,只看到数点南飞的大雁。川长,指平野修远。塞鸿,塞外南飞的鸿雁。沈约《玄畅楼八咏》第六首即为《晨征听晓鸿》,其中有“塞草寒兮无色”“春鸿旦暮返,客子方未归”等句。
[6]“登临”二句:是说诗人在白云悠悠的傍晚登上八咏楼,因追念古贤遗风而感到无限恨憾。留恨,犹遗恨。
【讲赏】 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金华江畔的八咏楼。沈隐侯建此楼,借以登高望远,观览浙中山水,怡目娱心。《玄畅楼八咏》诗中所描写的山河风景如故,而诗人沈约却早已无从追寻。楼边的金华江无声流淌,只听见山猿哀啼声声,江水悠长,只看见数点鸿雁振翅南飞。在这白云飘荡的傍晚登临此楼,诗人因不见古贤遗风而感到恨憾叹惋。
崔颢将八咏楼作为古今时空的连结点,将至今犹存的绿窗明月与消失无踪的古人作为对照,将今日登临与旧时始建相呼应,突显了南朝古迹八咏楼的历史沧桑感,以及对先贤遗风的无尽追念。诗中着力描写了八咏楼所见景致,水深流静的金华江,山中有猿声哀啼,落晖之中,只见江上点点飞鸿。景致的空旷凄清,与先贤古人的杳然无踪相衬托,融汇了诗人的怀古幽情,情辞并茂而又哲思深邃。今天的八咏楼仍可登临其上,观览明月绿窗,欣赏长川飞鸿,追念先贤往事,吟赏名诗佳句。
【专家名片】 于淑娟,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登玄畅楼
[南朝]沈约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沈休文集》卷二,明万历刻本
入道士馆诗
[南朝]庾信
金华开八景,玉洞上三危。
云袍白鹤度,风管凤凰吹。
野衣缝蕙叶,山巾篸笋皮。
何必淮南馆,淹留攀桂枝。
——许逸民校点,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
望乡夕泛
[唐]骆宾王
归怀到不安,促榜犯风澜。
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志,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骆宾王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景明翻元本
送人入金华
[唐]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送律师归婺州
[唐]张籍
京中开讲已多时,
曾作坛头证戒师。
归到双溪桥北寺,
乡僧争就学威仪。
——《全唐诗》卷三八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和杨使君游赤松山
[唐]贯休
为郡三星无一事,
龚黄意外扳乔松。
日边扬历不争路,
云外苔藓须留踪。
溪月未落漏滴滴,
隼旟已入山重重。
扪萝盖输山屐伴,
驻旆不见朝霞浓。
乳猿剧黠挂险树,
露木翠脆生诸峰。
初平谢公道非远,
黯然物外心相逢。
石羊依稀龁瑶草,
桃花仿佛开仙宫。
终当归补吾君衮,
好山好水那相容。
——《全唐诗》卷八二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苦吟。
一杯今日酒,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韦庄集笺注》,聂安福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熟悉又陌生的美
□浙江省特级教师 朱昌元 谢灵运、沈约、庾信、骆宾王、李白、崔颢、张籍、贯休、韦庄……他们可都是中国诗歌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神奇的是,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都与金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有的是金华本地人,像骆宾王、贯休,更多的则是“远方的客人”。这些“远方的客人”,有的到金华做官,像沈约、韦参军,有的到金华游历,像谢灵运、李白,而有的只是送友人远赴金华,是随友人“神游”金华。不管有没有踏上金华的土地,他们都写下了歌赞金华山川风物的作品,引得千百年以后的我们不断地吟咏这些作品,从吟咏中回望金华,回味金华,陶醉其中,情难自已。 诗人笔下的金华山水、金华风物,我们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谢灵运笔下的东阳溪就是现在的东阳江,依旧日夜向西,奔流不息;五百滩还是叫五百滩,只不过相连的金华渡早已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通南达北的大桥;从沈约的玄畅楼到崔颢的八咏楼,尽管换了名号,楼还是那一座楼,毁了重修,修了又毁,而今依然矗立在婺江北岸、八咏街头…… 我甚至想,假如早出生一千五六百年,沈约就是我们的父母官,兴许能为他建造当时的标志性工程玄畅楼添些砖加些瓦,然后最早一批登上高楼,四临眺望,山川历历,晨夕变幻的景致尽收眼底。假如早出生一千二三百年,或许能在东阳江边碰到“天下第一驴友”李白。据对李白行迹考索,李白游剡中后,经东阳,到缙云,探访时任缙云县令的叔父李阳冰。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我们还是生活在当下,我们对家乡的感觉,对家乡美的感觉,在钢筋水泥的挤压下,在熙来攘往的推拥下,似乎变得有些迟钝有些麻木了。连谢灵运的诗、李白的诗、崔颢的诗,都感到好生陌生了,他们写的就是我们的金华?我们金华的自然、风物、人物,有这般的秀丽、美好?好在这一干诗人的诗,是耐咀嚼、耐品味的,他们写实又想象的文字,在我们细细的吟味中,会让我们对美的感觉变得敏锐变得强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金华自然山川风物的美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