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明]宋濂
【解题】明初“开国文臣之首”、金华婺学的集大成者宋濂(1310—1381),初居金华潜溪,后迁浦江县青萝山。退休后四年,即洪武十四年因孙慎涉胡惟庸案,举家流放四川茂州,途至夔门病死。刘基是宋濂的挚友,多有诗酒酬唱之作。此诗是唱和刘基《秋怀》二十二首,《诚意伯集》中有《秋怀诗》,只存八首,大概非其全部。且考其韵脚,竟无一首吻合,难道是和其意而非和其韵脚者?推其作诗之时,大约至正二十年以后。
我家潜溪曲,正面溪上山[1]。
揉桂作阖庐,文杏为重关[2]。
新栽二尺松,毳毳杂黄菅[3]。
白鹤寄书来,问我何当还[4]。
移之万仞冈,瘦骨撑孱颜。
——《萝山集》元刻本,改《四部丛刊初编本》(元刻)
【注释】[1]潜溪:万历《金华府志》:“潜溪,旧名根溪,发源金华山,南流十里,入航慈溪。”潜溪在今金华市金义新区傅村镇北二里,与义乌交界。溪西一里为禅定古寺,寺西二十步为宋氏旧宅故址。
[2]阖庐:住屋。《左传·襄公十七年》:“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杨伯峻注:“此阖庐为一词,意即屋宇、房舍。”宋濂《燕书》:“吾侪小人得有阖庐以蔽风雨者,非君赐与!”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3]毳毳:枝条柔嫩的样子。陈翥《桐谱》:“飞子结孕,披抵抽萌。条毳毳以嫰耸,叶茸茸而绿成。”
[4]何当:何时。王毂《苦熟行》:“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讲赏】宋濂赋写此诗时,已接受朱元璋的聘任,别妻抛子只身来到金陵。到京城以后,宋濂无时不想念自己家乡。是什么原因令宋濂如此局促不安?《游泾川水西寺简叶八宣慰刘七都事章十二元帅》一诗,记述了当年宋濂和刘基、叶深、章溢四人受聘赴金陵的经历。四人在朱元璋委派的军丁护送下,从金华乘舟起程,经兰溪,直下桐庐。而后逆水至新安(徽州),而后再北上至贵池、泾县,再由泾县下太平(芜湖),最后至金陵,绕了一个大圈,走了二十多天,而且路上险象环生,走得非常辛苦。“小舟劣容坐,大险曾不避。中流震撼数,性命毫发计”。这或许是战事原因,桐庐以北的苏杭湖及句容、宜兴等地,都是张士诚的地盘。所以宋濂对这次远行,心里十分不情愿:“水陆行兼旬,招摇月如醉。筋弛遂莫支,神痴但思睡。若非游名山,曷以豁幽闭”。初来京城,处处不如意,自然不会有好心情,加上人生地不熟,朱元璋队伍中人事复杂,战战競競,如履薄冰。过惯了山林生活的宋濂,觉得处处受束缚,不得自由,感到孤寂无援,思乡还家的情绪不断从心底泛涌而出。在宋濂笔下,潜溪多么美好:有山有水,静谧安详。事无是非之争,学有良朋之讲。所以诗末借闲鹤之书,“问我何当还”,希望早日归返故乡,和家人团聚。
【专家名片】黄灵庚,浙师大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专家解读2
题兰溪圣寿教寺[1]壁
[明]王阳明
【解题】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卒于明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正德元年(1506)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抗疏救之,触怒刘瑾,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于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其父王华(1446—1522)受到牵连,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此诗作于正德二年(1507)。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云:“阳明在正德二年春二月赴谪至钱塘,七月下舟山,入武夷山。秋九月由武夷经西安、兰溪而归。故知此诗作在正德二年秋九月其由武夷、西安经兰溪归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7页)此年,章懋(1437—1522)已辞官归乡多年。弘治十四年(1501),朝廷任命章懋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他以守孝名义,拒绝赴任。至弘治十七年(1504)才赴任就职。后以不能胜任为由请辞,于同年获准致仕。因此,阳明在兰溪见章懋时,应该是在他此年致仕归乡后。
兰溪山水地,古寺趁云岑[2]。
况复径行日[3],方多避地心[4]。
潭沉秋色静,山晚市烟深[5]。
更有枫山老[6],时堪杖履寻。
——束景南《王阳明全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注释】[1]圣寿教寺:康熙《金华府志》卷二十四:“在县东南一百三十五步,梁大同间建,旧名招贤,宋祥符中更名圣寿,今为祝圣习仪之所。”
[2]趁:依靠。云岑:云山。《尔雅·释山》:“山小而高曰岑。”
[3]径行:任性而行。《礼记·檀弓下》:“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孔颖达疏:“直肆己情而径行之也。”
[4]避地:指避世隐居。文中子《中说·立命》:“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
[5]晚:日暮。
[6]枫山老:指章懋,字德懋,号枫山,兰溪人。光绪《兰溪县志》卷八:“枫山书堂,在纯孝乡渡渎,明尚书章懋讲学处。”
【讲赏】此诗载王阳明与章懋共登圣寿教寺之事。诗中王阳明以所见寺庙景色,联想自我政治处境,不免发出归隐之慨叹。诗中王阳明友人章懋辞官归乡,在阳明看来亦是他所羡慕的,这种隐居山林的耕读生活,可以摆脱官场政治的困扰。
【专家名片】鲍有为,浙师大人文学院教师,博士。
专家解读3
郑义门
[明]方孝孺
【解题】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以逊志名其斋,又称正学先生。洪武初,父方克勤擢济宁知府。孝孺年方十五六,侍父历览周公、孔子庙宅,问陋巷、舞雩所在,慨然有愿学之志。洪武九年(1376),以文谒宋濂。宋濂器之曰:“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馆置左右,悉心授经史。空印案发,克勤被诬,旋殁。宋濂也于此时致仕,讲学东明书院(郑氏义门为教育家族子弟所设书院)。孝孺来学,复往卒业,凡《五经》百家,以至理学渊源之统,名物度数之详,靡不探究。洪武十三年(1380)秋归省祖母,宋濂赠诗勖以远大之业,《送方生还宁海》诗云:“岂知万毛牛,难媲一角麟。”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博士,寻进侍讲,礼遇甚隆。靖难兵下金陵,召草即位诏,不屈死,夷其族,年仅四十六。《明史》有传。著有《逊志斋集》《周礼考次目录》《宋史要言》等集。
方孝孺因宋濂的关系得与郑氏子弟交往,甚为投契。其中郑楷与其同师宋濂,常常互通书信,仅《逊志斋集》便收录方孝孺与郑楷的八通信札。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亲书“孝义家”于郑氏,方孝孺即赋此诗。可见浦江郑义门的影响,方孝孺与郑氏家族的相契。
丹诏旌门已拜嘉[1],
千年盛典实堪夸[2]。
史臣何用春秋笔[3],
天子亲书孝义门[4]。
——《逊志斋集》卷二十四,《四部丛刊》景明本
【注释】[1]“丹诏”句:是说郑义门拜领朱元璋亲书“江南第一家”巨匾悬于郑氏宗祠的厚赐。丹诏,帝王的诏书,用朱笔书写,故称。旌门,朝廷为忠孝节义的人颁赐匾额,悬挂门上,以示表彰。拜嘉,拜领美好的惠赠。《左传·襄公四年》:“《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韦昭注:‘嘉,善也。’”
[2]“千年”句:是说郑义门自南宋至明屡受朝廷旌表,恩遇甚隆,值得夸赞。千年盛典,自南宋至明数百年以来朝廷对郑义门隆重的恩典。郑崇岳《圣恩录》:“宋朝建炎初,兄弟义居,《宋史》具载其事。前元二次旌表其门,蠲免差役,今已十世,阖门二十余指,雍睦如初。”
[3]春秋笔:据事直书的史笔。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这句话意思是说哪里用得上史臣的史笔记录。
[4]“天子”句:指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亲书“孝义门”事。
【讲赏】宋濂之后,明代一世大儒首推方孝孺。纵论《明史》,方孝孺的气节、学问、文章都值得大书一笔。其诗接续越中派刘基、宋濂,堪称名家。明诗常与士人气节相互倚重,这首《郑义门》纪郑氏孝义治家,屡受旌表,与希直本人的风神自然相合。他们的气节、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鬯扬,这也是今天为什么还要讲郑义门的原因。方孝孺尝说“苟出乎道,有益于教,而不失其法,则可以为诗矣”,这是方孝孺对诗的理解。这首诗中也能看出些其诗尚用、尚理、尚气的倾向。
【专家名片】李圣华,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华洞天
[明]张孟兼
洞天万仞落空翠,
神仙何年上青霄。
蛟龙已去荒窟宅,
鸡犬无闻遗井瓢。
冰湍洒洒暗犹落,
岩雪阴阴春不销。
我欲乘风问生术,
林间黄精深雨苗。
——《白石山房逸稿》卷上,《金华丛书》本
九 峰
[明]胡森
遥岑亘南纪,九石起中天。
瀑下阴山雪,香飘玉井莲。
荒烟祠祭酒,古榻蜕金仙。
寄语风尘客,人寰虚岁年。
——明刻本《九峰先生文集》卷二,《重修金华丛书》第148册
留别五峰
[明]程文德
寂寂寄山房,岁晏百感集。
事业竟如何,流光任飘忽。
忆我寻幽来,仲春只昨日。
胡为转盼间,又见春阳逼。
落水自萧森,回岩空突兀。
我来还我去,来去成今昔。
固厚何雄蟠,覆我以广室。
瀑布从天来,珠玑满地掷。
西南有桃花,桃源迷咫尺。
覆釜何时满,我欲煮白石。
鸡鸣去已久,空有丹书迹。
我尝往来之,点画犹可即。
五峰真奇异,岂徒夸崒嵂。
天台与雁宕,令名遥相轧。
浮生乐山水,况此慵遍历。
清风明月时,猿鸟似相识。
冬穷不可留,感之徒太息。
凭高对相望,无言意自适。
书此别山灵,山灵应我惜。
——程尚斐编《五峰书院志》卷七,乾隆四十六年刻本
秋日偕诸同志游金华(其一)
[明]胡应麟
屈子歌远游,尚平有遐慕。
顾谢青云人,言寻赤松路。
历览穷幽深,冥探惬情素。
磵壑扪嵚岑,林峦陟回互。
崖倾黄叶积,谷转垂萝护。
高峰散馀霭,峭壁屯寒雾。
娟娟初月升,隐隐微阳暮。
长谣钦昔踪,独往怀蹇步。
虑由忘物超,道以遗荣悟。
迹契容成公,神交子支父。
徘徊北山文,恻怆淮南赋。
眷彼丘中人,回镳对岩户。
——民国九年番禺徐绍棨汇编重印清光绪广雅书局刊本《少室山房集》
圣览亭
[明]王畿
孤亭渺何所,幽傍蕊珠宫。
深旷市廛杳,萧疏墟里同。
境将尘虑澹,坐使道心空。
自得云霞侣,无劳羡赤松。
——清康熙间刻本康熙《金华邑志》
由兰溪县坐茭白船,晚至金华
[清]查慎行
疏林野岸开平远,
漠漠江天秋向晚。
陆龟蒙鸭戴嵩牛,
一带村家供画本。
赤松门外问长年,
指似金华小洞天。
偶然走入羊群里,
去作人间狡狯仙。
我与初平称莫逆,
重来已是千年别。
可惜岩头乏主人,
乱山依旧堆顽石。
——《敬业堂诗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游金华山三洞歌
[清]张作楠
昔闻洞天三十六,石室丹台隔尘俗。
金华秀出南斗旁,三洞谽谺森在目。
我家咫步三洞前,碧摩复岫高于天。
兴来着履试一往,振衣千丈峰之颠。
翼翼椒亭峥洞口,石室凿开天户牖。
蚴蟉盘攫走双龙,逼是拏云好身手。
炬行内洞崖擦顚,怪石错立翔群仙。
钟撞磬戛釜缶裂,老蛟据地神蜿蜒。
天人衣撮翩褼影,雷雨深湫驻斜景。
直敎飞步凌天涯,脚底乾坤恣超迥。
冰壶侧在岩之阿,倒饮白虹纹促波。
褰裳濯足忽无路,猿攀猱掷蜂悬窠。
仰面方惊眠井底,汹涌飞流玉河水。
拔萝蹑屣上朝真,吐口牛鸣窌中是。
天池深黑蟠长虬,石梁舵掣龙门舟。
一线光穿五云表,玲珑罅烛空中楼。
寒肌起粟双肩竦,啸倚孤岚人冲孔。
回看下界云铺锦,蓦地旋飙撼山动。
绀枝碧叶荫桐柯,认巢鸟织腾空梭。
玉女坟荒草森瑟,牧羊人去峰嵯峨。
誓游五岳从兹始,老缠婚嫁何时已。
他年一鹤招我寻,走傍乘烟赤松子。
——民国十三年邵咏堂辑本《翠微山房遗诗》
潜溪,一个回不去的梦
□中国作协会员 王晓明
“伴君如伴虎”,对于宋濂来说,人世间最凶险的事,莫过于在深宫重闱的皇宫大院,伴随喜怒无常的君主,为他们讲经释道,为他们出谋划策,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头纷纷在身旁滚落……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宋濂就身处这样一种看似无比尊崇、其实凶险重重的境地。数年前受朱元璋聘任,他别妻抛子只身来到金陵,并在前后十九年间,一直在这位开国君王身边“恒侍左右,备顾问”,研讨帝王之学,探究治国策略,并辅导太子朱标十余年,效尽了犬马之劳。
封建君王的统治之术那样血腥,当朱元璋几乎把所有当年和他一同起兵打天下的功臣全都送去地狱的时候,似乎只有这位老臣还能硕果仅存地回乡养老,并且仍向他提出“不嗜杀人”的建议,朱元璋却一直找不到借口对宋濂下手。一是因为他的温良恭俭让,宽厚待人,低调处事,从不与家人朋友谈及政事。二是因为他的光明磊落,正直坦诚,从不随便说别人坏话。以致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宋景濂事我十九年,未曾讲过一句谎话,未曾批评过一个人的短处,宠辱不惊,始终若一,他不只是个君子,可以说是贤人了。”
不过透过这首诗,我们仍能从看似波澜不惊的精巧诗文里,窥见这位被尊为“五经师”之大儒内心深处的暗涌潜流。在这远离亲人的深宫重闱,他思念家乡潜溪的青山绿水,山上“毳毳”的“二尺松”;他听见家乡白鹤捎来的问讯,一心渴望着早日归返故乡和家人团聚。正是对当年田园农耕生活的思念向往,反过来映衬他对周边环境的深重不满与不安。
这种惶恐与不安最终被验证,洪武十三年(1381)宋濂全家因牵涉谋反案系狱,以衰病之躯风烛残年千里流放,行至夔门时悲惨死去。当长江最后的涛声涌进他耳边的时候,我想宋濂眼前,肯定又浮现出故乡潜溪的那泓清流。
岁月苍苍,斯人已去,只有清清潜溪仍在村边蜿蜒,汇入航慈溪和婺江,奔流成一条诗情不断、画意满眼的清江大流。
潺潺潜溪一定至今还照映着宋濂勤奋读书的剪影,回响他童稚之声念出的千古文章,所以才流淌得这样沉稳坚定,带着诗人一样跳荡的激情和学者般深邃的闪光,恰如在书山学海中那个早已消逝,却依然深深铭刻于天下学子心头的坚定背影。
奇妙的是,在潜溪流过的今古河道两旁,文化的花儿依然璀璨开放,许多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在这儿诞生:艾青、冯雪峰、吴晗、施光南……
第八期
继续征集“云上读诗”
记者 孙媛媛
第七期“云上读诗”活动吸引了不少省内外诗歌爱好者和朗诵(吟诵)发烧友的热情参与。因征集的作品较多,我们择优分批推送,本次推送的均是吟诵作品,请扫码聆听“诗路金华”的回响吧。
“云上读诗”第八期诗歌今起推出,本期诵读诗歌是宋代王淮的《白沙溪遣兴》,具体诗文也请扫描二维码查看,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一起加入金报云上读诗团。本期读诗作品征集截止时间为5月30日下午5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