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金华 经典流传⑤】金华山色诗中看 浅吟低诵意更长 (上)

来源: 金华市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7-26 10:54   浏览量:

专家解读1

游金华山

[南朝]沈约


【解题】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约出身于士族之家,有“江左之豪,莫强周、沈”之说,其祖父、父亲皆位居高官,父亲沈璞在皇族内乱中被诛。沈约因逃匿得免,孝武即位后,大赦天下,始可安居。沈约笃志好学,故博通典籍,长于诗文,有“人伦师表”的美誉。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刘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朝时任太子家令、国子祭酒,梁时官至尚书令。他精于文章诗赋,留心治学,著述颇丰,文名盛于当世。齐永明年间,著《四声谱》,成为诗歌声律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此后近体格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沈约官至尚书令、太子太傅,封建昌侯,因死后谥号为隐,故世称沈隐侯。其诗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据林家骊《沈约研究》一书考证,沈约于隆昌元年(494)二三月间出任东阳太守,建武三年(496)春末或夏季任满还都,在东阳官署(即今天的金华市)居留近三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欣赏山水佳趣是士大夫的普遍爱好,沈约亦有烟霞之癖。在东阳太守任上,沈约畅游浙中山水,集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此诗即是其中之一。金华山一名长山,又名北山,自古即为道教名山。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金华山,在县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处,出龙须草。”金华山上有溶洞,古名金华洞,由朝真、冰壶、双龙三洞组成,因传金华山是赤松子得道成仙处,故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至今双龙洞旁仍有白石累累,据说是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双龙洞南侧,有始建于晋代的金华观,供奉着赤松真人。虽时移世易,今日的金华山依然巍峨耸立,神仙洞府幽深瑰奇,松柏苍翠,绿竹猗猗,白石累累,山花烂漫,不愧为道教之灵山宝地。


远策追夙心[1],灵山协久要[2]。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3]。

未乘琴高鲤[4],且纵严陵钓[5]。

若蒙羽驾迎[6],得奉金书召[7]。

高驰入阊阖[8],方睹灵妃笑。


——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注释】 [1]“远策”句:是说诗人不辞路远,前来游览金华山,追偿许久以来的心愿。远策,策马远至。夙心,指平素的心愿。

[2]“灵山”句:是说山正与诗人畅游山水的旧约相合。灵山。此处指金华山。久要:指旧约。《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3]“天倪”二句:描写金华山高耸入云,上接天府;山中有通往神仙洞穴的通道。

[4]“未乘”句:是说自己未能如琴高一般,得道成仙,乘赤鲤出入。琴高鲤,指赤鲤。《抱朴子·对俗》:“琴高乘朱鲤于深渊。”典出刘向《列仙传》。

[5]“且纵”句:意谓姑且像严子陵那样,放纵自我,江边垂钓,过着隐逸的生活。

[6]“若蒙”句:是说如果能有幸得仙人车驾相迎。羽驾,仙人的车驾。传说中仙人多乘鸾、跨凤、驾鹤,故称羽驾。

[7]“得奉”句:意指得以奉仙书召见。金书,指仙书。《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武帝向圣母求赐道术,“上元夫人曰:我无此文也。昔曾扶广山见青真小童有此金书秘字”。

[8]“高驰”句:是说诗人想象自己乘仙车升天,驰入天门的情形。阊阖,指天门。《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讲赏】 魏晋士人乐于吟赏山水,沈约也有此雅好,他多次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在东阳太守任上,沈约遍游金华山水,既借此怡情养性,亦从中体悟道性玄理。本诗是沈约记游之作,游览道教名山金华山,是他久存于心的愿望。金华山是赤松子叱石成羊、得道成仙之处,它高耸于云际,山中又有地道直通神仙洞府,令诗人难抑神仙之思。他想象着或有仙人前来迎召,自己能够登上天宫仙府,一睹神仙芳容。

从内容上来看,虽然是一首记游之作,但亦明显是一首游仙诗。这固然与金华山浓厚的道教文化传统有关,同时也是南朝士人多借神仙世界寻求精神解脱的结果。沈约出生于吴兴武康,这正是东南沿海天师道盛行的地域,其高祖沈警、曾祖沈穆夫都是道教徒。沈约一生笃信道教,游此道教名山,有此神仙之思,正是其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沈约另有一首《赤松涧诗》,或为同次游览后所作:“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惟有清涧流,潺湲终不息。神丹在兹化,云軿于此陟。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渴就华池饮,饥向朝霞食。何时当来还,延伫青岩侧。”诗篇中同样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强烈企望。对读两诗,可感受金华山浓厚的道教文化,体会沈隐侯诗中奇幻瑰丽的神仙想象。


  【专家名片】 于淑娟,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解读2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解题】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唐朝著名诗人。少从萧颖士求学,安史之乱时避居鄱阳,闭门读书,后以监察御史里行出为东阳县令。因曾任容州刺史一职,故世称戴容州。戴叔伦在唐时诗名极盛,其文集早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全唐诗》中存诗二卷。

这首《兰溪棹歌》是戴叔伦在东阳县令任上时,模仿当地的民歌所作。兰溪地处越中,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有不少渔民世代生活在这里。船夫们行船水上时所唱之歌即被称为棹歌,是民歌的一种。

自戴叔伦作《兰溪棹歌》后,多有诗人创作同题诗歌,如明汪广洋的《兰溪棹歌》:“棹郎歌到《竹枝词》,一寸心肠一寸丝。莫倚官船听此曲,白沙洲畔月生时。”清毛奇龄的《兰溪棹歌》:“春水碧泱泱,春兰覆水香。中流不用棹,直渡浦江阳。”这些民歌反映了金华旧时的风土人情,清新晓畅,活泼动人。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1]。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2]。


——《唐诗类苑》卷一百六十,明万历刻本

【注释】 [1]“凉月”二句:是说傍晚时分天气寒凉,弯月如眉,挂在长满柳树的江湾上空。江面平静,仿佛是一面明镜,倒映着越中的山色。越中,越地中部,今指浙江金华,包括兰溪市。镜,比喻清澈平静的江水。

[2]“兰溪”二句:是说正值桃花盛开时节,因连日降下春雨,兰溪江水高涨,夜半时分,鲤鱼在江边浅滩上跳跃出水面。桃花雨,桃花开时的雨,指春雨。

【讲赏】 兰溪地处浙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春天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傍晚时分,月如弯眉,挂在江湾茂盛青翠的杨柳梢上。江流缓慢,水面宽阔平静,宛如一面明镜,映照着青翠秀美的山峰,看上去更加清丽明净。数日来绵绵的春雨催开了兰江岸边的桃花,随着春江水涨,夜半时分江中鲤鱼活跃异常,竟在江边浅滩上跳出水面,发出扑棱棱的声响。

诗人既描写了兰溪春天的山水景色,也赞美了物产的丰饶富庶。月挂柳湾,江水如镜,桃花鲜艳,山峰叠翠,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越中山水图。兰江水产丰富,尤其是各种鱼类。据清代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兰江有白、松、车、乌、鲫、鳜、青、鲤、鳝、鲇等十三种。诗中所写夜晚游上滩头的鲤鱼,是古代兰溪有名的特产,明何景明《津市打鱼歌》中即有“邻家思妇清晨起,买得兰江一双鲤。”兰江鲤鱼鳞片较大,有须,尾鳍处为金红色,也被称为金色鲤鱼。清朱彝尊《兰溪道中怀远》中有云:“银丝细脍兰江鲤。”戴叔伦此诗写出了越地山水之美,物产之丰,清新优美,活泼晓畅,是戴诗中的名篇,也是唐诗中的佳作。


【专家名片】 于淑娟,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解读3

白沙溪遣兴

[宋]王淮


【解题】 王淮(1126—1189),字季海,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名相。绍兴十五年(1145)登进士第,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等职。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淳熙十六年(1189)去世,获赠少师,谥号“文定”。

王淮为官四十年,被宋孝宗称为“不党无私,刚直不阿”。他竭力举贤,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为政尽心恪守,颇有贤名,《宋史》卷三百九十六有传。著有《东轩文集》,惜已佚,传世诗作甚少,清代朱琰编的《金华诗录》收其诗《题福祐王庙》一首,与《白沙溪遣兴》主题相近,均是题咏祠庙之作,正可对读。


白沙三十又六堰[1],

春水平分夜长流。

每岁禾田无旱日,

此乡农事有余秋。

功驰汉室为名将[2],

泽被吴邦赐列侯[3]。

千古威灵遗庙在,

至今血食偏遐陬[4]。


——杜翔凤编《昭利庙志》卷五,宣统二年刻本

【注释】 [1]白沙:即白沙溪,金华江主要支流,长65公里,发源于遂昌、武义交界的狮子岩,流经婺城区沙畈、琅琊、白龙桥三个乡镇,并于白龙桥后杜村汇入金华江。溪上筑有三十六堰。

[2]“功驰”句:据传,开凿三十六堰的为东汉初年的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末年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称病谢免。后随冯异讨伐赤眉军有功,不居功、不受赏,率部三十六人,退隐辅仓停久(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20余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尊为“白沙老爷”。

[3]“泽被”句:《昭利庙志》载,卢文台卒后,百姓于停久修建祖墎庙。孙吴黄武四年(225)三月,祖墎庙被洪水冲毁,香火漂至白沙村南,居民范匠儿晨见复于官,官请吴王,王命诸葛恪、杜宣核实,准许建庙。由于他的丰功伟绩,历代朝廷都对其进行敕封。

[4]遐陬:边远一隅。卢文台享受历代香火供奉,仅在白沙溪流域就有白沙庙36座之多,还有周边邻县,如兰溪、遂昌、浦江,甚至义乌、丽水等地,也都有纪念、敬祀卢文台的白沙庙宇。

【讲赏】 位于金华西部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是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2020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十六堰筑成后,使原来易受洪旱灾害的白沙溪二州三县八都,万顷农田成为自流灌溉,旱涝保收的粮仓。王淮写于淳熙九年(1182)的《白沙溪遣兴》中所描述的“每岁禾田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正反映了这一时和岁稔的景象。

对于卢文台的历史功绩,当地百姓时刻怀抱感恩之心,四时祭祀,香火不断。无数文人墨客也对卢文台的传世功勋叹为观止,题咏连篇。《白沙溪遣兴》在众多诗词中,词藻与用法并不耀眼,但平白直叙,朗朗上口,而且某种程度上蕴含了王淮的人生志向。他的另一首诗《题福祐王庙》:“关中失鹿人争逐,一去鸿门不可寻。千古英雄死遗恨,封侯庙食更何心。”对无益于百姓,却享受庙食的福佑王不以为然,与他赞颂的卢文台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卢文台归隐,并未选择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而是汲汲于农事,开堰利民,造福千秋。这样的人生选择,或许对王淮的立身处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专家名片】 金晓刚,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博士

重温经典

泛永康江

[南朝]沈约


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

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临睨信永矣,望美暧悠哉。

寄言幽闺妾,罗袖勿空裁。

——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婺女极目亭

[宋]楼钥

危楼雄据郡城东,

扫尽秋云快碧空。

目力不容山隔断,

诗情长与酒无穷。

先分楼下双溪水,

高挹人间万里风。

兴逸不知真近远,

五弦声里送归鸿。

——《攻媿集》卷七,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题阮孚墓

[宋]巩丰

千古高风挽不回,

故山花落又花开。

莫欺亭畔苍苍藓,

曾印高人屐齿来。

——何德润《武川诗钞》卷一,《武义文献丛编》,中华书局,2019年


游赤松宫

[元]胡助

真境玄冬际,空山静窈然。

旧游如隔世,清坐欲通仙。

蓬岛虚无地,桃源小有天。

寒云依竹屋,晴雪涨丹泉。

林影日光薄,梅花春意先。

盘桓松鹤外,舒啸石羊边。

未暇窥龙洞,何由访鹿田。

山人朝觅句,羽人夜谈玄。

——《纯白斋类稿》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兰溪舟中

[元]萨都剌

水底霞天鱼尾赤,

春波绿占白鸥汀。

越船一叶兰溪上,

载得金华一半青。

——《萨天锡诗集》,《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和黄晋卿北山纪游韵

[元]吴师道

三洞金华北,苍苍夹径松。

泻空喷百涧,拔地立千峰。

林石欹还整,岩梯绝复通。

向田瑶草碧,隐树晚花红。

嵌窦推舟入,椒庭载酒从。

洗觥忙羽士,捧砚喜山童。

陟岭惊逾峻,沿流竟莫穷。

千年杏仙鹿,两寺互僧钟。

擘裂森开峡,传闻旧化龙。

转霆奔雪浪,禜旱却玲珑。

水际朱藤荫,岩阿青桂丛。

亭荒馀磊磊,云出正濛濛。

兰若知何许?芙蓉复在东。

五盘随屈曲,一路听琤琮。

山断俄为野,湍平不见空(一作名)。

暮房深榻静,朝磬小楼重。

传玩遗髹钵,兴嗟对殡宫。

拂衣登岭出,穿棘少人逢。

飞殿仍遥峙,重关故不封。

归寻草堂卷,坐恋水轩风。

两纪三人合,相看一笑中。

孤踪忻影逐,薄技愧才雄。

别袂分残雨,衡门翳野蓬。

后游宁未卜,思剧谩憧憧。

——《吴师道集》,邱居里、刑新欣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兰皋雅集

[元]贡师泰


弭节兰江渚,散策嘉树林。

良俦亦以集,式慰离索心。

列坐引疏酌,暂欢契冲襟。

风清暑气薄,日落潭水深。

高荫多鸣蜩,时时曳余音。

岂无缱绻意,淹留畏官箴。

烟尘庶可息,吾将遂投簪。

——《玩斋集》卷一,明嘉靖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