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诗路金华 群星璀璨【已归档】 |
记者 孙媛媛
王廷扬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他当过京官,也在地方任过知县,还先后担任过浙江省视学、学务三厅议绅兼两级师范学堂监督。
《蒲塘十景诗》作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此时,王廷扬已经59岁。年近花甲,他宦游杭州,心系故乡。“庶于生长钓游之地,永系故家乔木之思。”他在诗序中写道,“枌榆桑梓,义取敬恭,里党弦歌,事资扇发,宗人父老或亦有取乎此也。”
在王廷扬的心中,家乡风物人情之善美,族人应当宣扬。那么,蒲塘村究竟什么模样?从列《蒲塘十景诗》之首的《清塘烟雨》中可见一二,短短数句七言律诗,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便展现在眼前。
村居春雨足池塘,漠漠连村云水乡。
隔岸锄犁闻叱犊,几家蓑笠正分秧。
衙官鼓吹蛙双部,舞羽低昂鹭一行。
泼泼游鱼知趁涨,儿童三五集鱼梁。
5月新夏,品读着《清塘烟雨》走进蒲塘村,这个临山水而居的古村落给人莫大的惊喜。村庄三面浅山坡环绕,树木郁郁葱葱,入村就能看到两口波光潋滟的水塘。上清塘和下清塘分别有25亩和22亩,水塘里满是大片大片的荷叶,一派生机盎然,即将迎来盛夏里怒放的荷花。
《清塘烟雨》描写的正是以这两口塘为核心的乡村景致。王廷扬在诗文的注解中介绍:“上下清塘,相距可五十丈,高下相悬可丈余,溉田数百亩,尤饶烟雨之胜,云树迷离,水田白鹭俨如一幅画图。”
漫步村庄,蒲塘村的文化内涵无不显露其中。清代民居的牛腿雕花上,用金华特产佛手取代了司空见惯的牡丹花;《蒲塘十景诗》一一配上插图在村文化礼堂上墙;蒲塘与金一中亦渊源深厚,抗战的烽烟中,金一中曾在这里办学,这里是金一中校长王宗元的故乡,也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方豪的外婆家……
记者 余菡
横跨永康江的西津桥,位于永康城西,在南北双溪合流处的下游。西津桥桥墩高于江岸,下可通航,中为亭阁。其独特之处是一反“河欲曲,桥务直”的传统,把廊桥建成了曲桥。从北向南看,排列成行的石墩呈弧形向下游微曲,桥顶椽、檩刷成土红色,显得古色古香。梁柱整齐排列,桥柱间设桥凳,供行人休憩。桥内两侧可供人们自由徘徊,外周设窗棂,可供人远眺。
西津野渡倚长桥,晚市人回隔水遥。
两岸苍烟迷去客,一肩寒日引归樵。
桨穿暮霭近桃叶,帆卷斜阳拂柳条。
东望石城明月上,渔歌何处隐闻箫。
品读该诗,美景已映入眼帘: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立在船头,远处燕子低飞,眼前鹜鸭争游,与农夫牧童同渡溪流,远影孤帆和渔夫艄翁,共叙沧桑。
因各种历史原因,西津桥几经修缮,如今,大红灯笼高悬,廊间梁壁书法遍布。桥中柱木挂了永康名流撰文、海内书法大家书写的楹联40余副,桥亭明间西侧悬挂着桥梁专家茅以升题写的“西津桥”匾额;南次间西侧和北次间西侧分别悬挂着沙孟海的“光前裕后”和陈从周的“义川普渡”题匾。此外,还有毛昭晰的“嘉惠万代”、李成昌的“长龙卧波”、葛敦禄的“双溪流月”题匾。
记者 赵晓
东江桥位于义乌义东路与江滨北路交叉处,于宋庆元三年开始建造。东江桥的特殊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持续的繁荣。
原本义乌江上只有这么一座桥。于是就有了一个说法,古时江的西面有位姑娘嫁到江东,站在东岸,可看见娘家的屋与田,甚至还可与爹娘喊话。但每次回家,只得拐十里路,到东江桥绕个大圈,或者趁水浅时涉江而过。于是,有些人家便以“过江走亲戚不方便”为由拒绝结亲。
前人留下有关东江桥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有南宋进士朝议大夫虞复,明朝王汶、知县周士英、进士虞德烨、吴百朋曾孙吴之器、金以琳,清朝举人张若霈等。清朝光绪年间“无名氏”还为我们留下了一本《义邑东江桥志》。
据史料记载,东江桥屡毁屡建30余次。如,乾隆四十五年,大桥毁于大水;嘉庆十五年和光绪十九年又两度重建。明崇祯年间,义乌知县熊人霖曾作诗《东江渡春》赞叹东江桥的“壮观”:
江桥东去海西涯,
海曙江春转物华。
著草初浓苍巘雾,
凭栏闲绕赤城霞。
村庄帖就栖双燕,
驿使书来见一花。
无限韶光随马首,
散风雨露与桑麻。
熊人霖称东江桥不仅是“义乌第一桥”,而且也是义乌最著名的“华川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