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的国保单位马上桥花厅 市文旅局供图
何北山祠
长塘徐花厅
最近两个月,我市有60多幢老建筑的产权人陆陆续续收到了金华历史建筑保护证书。工作人员在发放证书时,收到不少疑问,譬如“历史建筑能不能进行一些保护性改造”“政府有没有资金补助修缮”,还有市民询问,自家的房子有上百年历史了,能被评为历史建筑吗?
近年来,市民对老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如何甄别、如何保护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性利用存在疑问。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部门,并结合市民集中关心的一些问题,在本期“深读”栏目中予以解答。
数量全省第一
关于老建筑,首先要捋清楚几个概念,有些属于文保单位,有些则是历史建筑。
在我国,老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主要由文物部门(文物局、文广旅游局)和建设部门(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由文物部门认定和管理的老建筑,一般称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主要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由建设部门认定和管理的老建筑,一般称为历史建筑。文物部门和建设部门在老建筑的认定和管理上,有部分职责重叠,通过协调达成一致,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按照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国务院、省、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实行分级管理。大家熟悉的太平天国侍王府、东阳卢宅古建筑群、义乌陈望道故居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市文旅局文博处副处长钱银屏介绍,老建筑一旦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文保单位要具备“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管理机构。
目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1处,总数为全省第一。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富,那些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具有较高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会被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均有登记,目前已公布1163处。
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登记工作量庞大而繁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未被定级,被称为三普登录点,这些老建筑也是受到保护的。
历史建筑则是有别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另一种界定,指的是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
我市的历史建筑认定从2018年开始,目前全市共有1843处历史建筑,数量同样位居全省第一。被市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后,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指导中心将为其设置保护标志牌,并按相关规范给每处编制历史建筑测绘档案。
我市对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工作正持续进行中。记者从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指导中心了解到,今年年底,金华市人民政府将公布市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谁使用谁负责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如是说。今年,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指导中心编辑制作的金华历史建筑保护证书将这段话记录其中。证书中还包括告知书、历史建筑基本情况和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使用要求、建筑图纸。
从今年8月开始,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指导中心开始一一向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发放保护证书。这是一本特殊的“房本”,在发放证书的同时,工作人员告知使用人要进一步规范使用和修缮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产权人或使用人应尽可能保留并延续历史建筑的原使用性质。如果要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改造,应当经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部门同意。
历史建筑的修缮经费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根据我省现有的保护条例,修缮经费一般由历史建筑的产权人承担,若产权人为困难户,政府可给予一定补助。关于修缮经费,我市地方法的相关条例正在制定中。
在这一点上,文保单位亦如此。按照当前的相关规定,文物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记者了解到,在修缮经费上,各县(市、区)根据辖区内财政安排,有不同的支持力度。
作为文物的一部分,古民居与老百姓的生活最为贴近。“民居建筑怕潮、怕火、怕白蚁,有人居住的民居会保护得相对好一些。”钱银屏介绍,市本级范围内属于文保单位的民居建筑基本已配齐消防设施,煤气管道的材质也由塑料改成金属,厨房灶台设置了防火板。文保修缮具有专业性,居民有维修需求时,可以联系所在地的文保单位,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针对古民居保护方式,我市文物部门出版了《婺州民居保护利用导则》,对空间、隔断、构架、吊顶、屋面等10多处不同点位的保护进行了详细指导。
郑义门的新探索
我市文物建筑多,保护性利用成为一个大课题。2021年6月,“郑义门古建筑群之郑氏宗祠、昌七公祠、昌三公祠保护利用案例”被评为浙江省第三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从这个案例中,能看到不一样的思路和探索。
“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古建筑群”早在200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获奖,省里给出的评价是:不仅尊重文物建筑的固有格局和特色,还通过现代陈列理念的运用和手段创新,全面展示、挖掘郑义门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木结构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案例。
隐于繁华都市中的古老建筑,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保护和活用之间觅得出路,又能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什么样的新思路?
当记者走进郑义门古建筑群,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郑氏宗祠、昌七公祠、昌三公祠三处建筑化身为陈列馆,展陈面积达1300平方米,展示郑氏家族深厚的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郑氏宗祠分“一门孝义三朝旌表”“一砖一瓦皆具匠心”“典籍双壁名扬天下”3个陈列专题,昌七公祠陈列《郑氏规范》共财合食规定,昌三公祠则展示郑义门婚嫁习俗和建文帝在郑义门枯井脱险的故事。
陈列馆里,年轻游客一边参观,一边拍照,“这里真不错,不需要讲解员就能看懂”。而在几年前,还有游客抱怨没有讲解就看不懂郑义门的历史故事。此后,浦江县文保所所长张智强和同事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普通人看懂古建筑和背后的历史人文,于是便有了如今多媒体展示和智能互动系统,游线更畅通,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
此外,人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馆中使用的展柜、展架等都独立支撑,减少了与文物本体的接触。“陈列设计遵循尽可能减少干预、正确把握审美标准等原则,展墙、展柜、多媒体等设备采用可逆装饰,兼顾防火、防盗、防潮等功能。”张智强说,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但文物利用并非易事,“好在国家对国保的扶持力度不小,国家文物局通过了陈列展示项目方案后,根据预算给予部分资金支持”。
向文旅场所转型
每到周末,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何北山祠就会传出孩童的琅琅书声。何北山祠是为纪念南宋理学家何基而建,现存建筑为光绪四年(1878)重建,于2018年入选金华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
“过去,何北山祠就是村里的祠堂,设施比较老旧。近些年对何基和北山四先生的文化挖掘,让何北山祠活了起来。”村党支部书记何宝平告诉记者,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市政协文史委、金华小邹鲁文化促进会、浙师大和金职院等部门及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到村里,帮助挖掘、推广何基的理学,并梳理金华学派的发展与传承,给何北山祠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去年,通过“一事一议”北山书院修缮项目,村里争取到了部分扶持资金,加上村集体的资金投入,对何北山祠进行了修缮,划分出了多个功能区,用于展示北山四先生的文化传承。同时,村里还与社会力量合作,恢复了北山书院,开设国学讲堂,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后溪河村这种做法与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不谋而合。意见指出,文物建筑日常管理维护难度大,保护任务量大面广,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或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金东区源东乡长塘徐村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大村,有不少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村党支部书记徐作仪介绍,为了方便统一管理和修缮,村里通过购买和租赁两种方式从农户处划转了老建筑的产权或使用权,大部分都是老民居。
经统一修缮,这些老民居有了新的身份和功能,被用作农耕馆、戏剧非遗馆、居家养老中心以及退役军人俱乐部。其中,市级文保点长塘徐花厅在金东区文旅局的支持下,建设成了源东红馆,展示源东红色历史故事,是金华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随着村里的老民居不断向文旅场所转型,长塘徐村又开始考虑如何吸引更多游客,为乡村振兴添一把火。这又成了老建筑保护性利用的下一个发展课题。
记者 孙媛媛 唐旭昱 文/摄 黄露/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