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上级文件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抓好三个“一号工程”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 11330700002592513L/2023-14185 发布机构: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发文时间: 2023-12-25 18:26:20
文号: 浙文旅〔2023〕25号 主题分类: 登记号:
生成日期: 2023-12-25 18:26:20 内容概述: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抓好三个“一号工程”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实施意见
有效性: 有效

来源: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发布日期:2023-12-25 18:26 浏览量: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抓好三个“一号工程”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省文物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专班):

为贯彻落实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精神,以具有文旅辨识度的硬核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在全省文旅系统落实落地落细,不断繁荣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紧扣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努力构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优势,为奋进“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贡献文旅智慧和力量。

(二)工作目标。立足新方位、把握大逻辑,按照“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定位,到2027年,全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引领和支撑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以文旅深度融合牵引创新发展,数字文旅产业成为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文化科技融合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创新机制全面激活,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新佳作迭代涌现。形成改革发展新格局。以破解深层次制度障碍实现改革发展,全面打造人本化、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文旅营商环境,文旅赋能共同富裕成为全国样板,数字化改革实战实效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文旅领域集成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实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开放发展,文旅产业链供应链能级实现跃升,“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成为浙江的鲜明标识,文旅成为“世界看浙江”的闪亮传播窗口,构筑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具国际视野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推进发展模式创新

(一)发展数字文旅产业

1.培育数字文旅产业新业态。开展数字文旅产业项目培育计划,丰富“网络型”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积极推动“直播电商+文旅”等新业态运营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鼓励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新模式。探索浙江文旅融合元宇宙平台建设,利用前沿数字技术对浙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改造提升。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博单位、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到2027年,培育5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旅产业项目。

2.壮大数字文旅产业规模。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文化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文旅服务功能和产品,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平台化拓展。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到2027年,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65%左右。

3.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活力。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培育壮大云演出、云展览、云旅游、云娱乐等新型消费形态。鼓励依托地方特色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数字文创产品,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发挥“浙里文化圈”“游浙里”等平台作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转化,实现“线上引流、线下消费”。加快智慧景区建设,从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营销推广、旅游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智慧化改造,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60%以上A级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景区。

(二)推进文旅科技创新

1.完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科研机构优先纳入省部级重点创新平台、创新团队扶持计划。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建设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到2027年,创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4家以上、旅游科技示范区2家以上,培育省文旅重点实验室10家、文旅科技创新示范项目50个,打造科技体验旅游点200个。

2.提升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水平。推动舞台演艺、观演互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等专用装备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加强丝织品、茶叶、古陶瓷等科技研究。推进旅游信息监测与管理技术、旅游数据智能采集技术、旅游场所智能感知技术、沉浸式体验技术等创新发展。推进旅游业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加强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低空飞行、房车等高端旅游装备和非接触式服务智能装备研制。到2027年,创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2家以上。

3.加强创新型文旅人才培养。支持浙江音乐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指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省内高校与全国科技型文旅企业联合建设文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在文旅科技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省“五个一批”人才、青年艺术新松人才、舞台艺术“1111”人才。建立文旅高层次人才政策标准体系,用好紧缺急需和拔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度,到2027年,引进100名以上文旅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

(三)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1.实施文艺创作攀峰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之江潮”杯文化大奖为牵引,持续打磨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推行重大文艺创作“揭榜挂帅”,深化省地共建共创机制,营造文艺创作最优生态。充分发挥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作用,打造高能级艺术创作平台。推进“唱响浙江”主题歌曲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好歌。振兴传统戏剧,坚持剧目新创与经典复排两手抓,探索越剧新大众化之路,擦亮越剧“小百花”、浙江婺剧团等文化金名片。

2.推进文明探源实证工程。积极主导或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华文明之源、中国海洋文化之源等重点课题,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充分挖掘在全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价值,努力取得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成果。统筹开展越文化、吴越国、宋韵遗址、温州古港遗址等考古研究。加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精“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项目。依托丝织品、陶瓷、玉器、茶叶等浙江特色文化内涵,推动学术研究国际化,进一步夯实浙江作为丝、瓷、茶之源的证据链。

3.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力挖掘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等省域特色文化内涵,通过培育省域文化标识增进文化自信。持续抓好浙江文化基因库建设,培育30个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温州古港遗址等申报世界遗产。着眼于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进“文物+旅游”“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深化“跟着考古去旅游”活动,策划打造文脉传承、文博之旅等各类主题游线。

(四)强化文旅项目支撑

1.实施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投产,滚动推进100个在建实施类、100个谋划招引类重大文旅项目。聚焦省“千项万亿”工程,推进68个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1847.9亿元。加快建设“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以优质项目推动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打造全国知名文旅融合“景观长廊”。到2027年,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

2.抓好文化地标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高水平建成之江文化中心,持续提升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省域文化地标建设。加快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嵊州越剧博物馆、缙云黄帝康养特色小镇等一批区域性文化地标建设。统筹抓好“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规划和建设。到2027年,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3.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从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做深做透小项目、微项目,推动面上量大面广的文旅开发建设向“轻资产、重策划”的创新模式转型。坚持策划在前,突出规划先行,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山区26县“造月工程”、乡村旅游升级工程等重要载体充分结合,推出一批优质文旅产品和示范样本,不断塑造“微创意”空间,激发“微场景”体验。到2027年,全省完成10000个“微改造”示范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

三、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推进制度系统重塑

(一)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1.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健全文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推进文旅产品IP化,建立高价值文旅产品IP清单,开发文旅知识产权数字化管理平台。到2027年,全省示范级文旅IP达到50个以上。推进文旅治理的标准化,完善覆盖文旅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文旅标准体系。到2027年,文旅地方标准总量达到40项,主导制修订文旅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到50项。推进ISO14785《旅游咨询服务指南》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

2.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全省文旅行政审批指南,推进文旅市场“数字审批”改革和“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无证明化”改革扩面,制定发布文旅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跨省通办。推进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破解制约建设项目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文旅行业纾困帮扶措施,形成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谋划推出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产业投融资对接服务,实现文旅领域政银企合作项目和融资金额明显增长。

3.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现合法性审查100%覆盖,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前置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建设“信用+监管”数字化平台,深化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分类监管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拓展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监管事项和监管对象全覆盖。稳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和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机制。

(二)加快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

1.加快浙里文旅一体化平台建设。全面系统梳理资源管理、项目投资、产业发展、文旅消费、公共服务、文艺赋美、非遗保护、市场管理、执法监督、文物安全等核心业务,按照“存量整合+增量开发+迭代升级”原则,建设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浙里文旅一体化平台,在后端整体打造“浙里文旅工作台”,在前端统筹构建“浙里文旅在线”。完善省市县应用协同开发、集成贯通和共享落地模式,构建“一地先行、全省推广”机制,形成数字化改革滚雪球效应。

2.迭代重点文旅数字化应用建设。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持续迭代“浙里文化圈”“游浙里”等重点应用,加强运维保障,加大宣传推广,丰富市县分站点内容,推动应用用户数、影响力持续提升,打造具有浙江文旅辨识度的现象级数字化改革成果。整合全省各级文化场馆、演艺剧场、旅游景区资源,加快文旅“一码通”和统一支付系统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廉价、更便捷的文旅消费体验。

3.构建文旅数字化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文旅大脑”建设,提升底层数据丰富度,加强算法模型开发,以数据流驱动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全面提升文旅系统监测、预测和战略能级管理水平。完善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管、网络表演监管、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改革实战实效。筑牢数据安全屏障,完善数据安全制度规范、技术防护和运行管理体系,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全面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三)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1.深化“扩中提低”改革。实施山区26县“造月工程”,争取每个县至少拥有1家达到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的核心产品。加快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施“万村景区化”2.0计划和乡村文旅运营“5百计划”,开展民宿、非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开展“先富带后富”推广行动,健全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使文化和旅游成为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探索促进精神富有跑道。深入开展精神富有理论研究,扎实推进精神富有试点,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持续探索文化和旅游促进精神富有的有效路径。深入实施分人群精准供给,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村群众、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探索公共文化“供应链”管理,打造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和体验空间。完善精神富有评价、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富有评价工作,逐步迭代升级指标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工作流程,视情在全省全面推开评价工作。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加快健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着眼于城乡一体、开放共享,充分激活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建立健全运作机制,促使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重点推出200个展示统一标识的演出场所,每年开展街头展演3000场次以上。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重点推动100家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等创建成为A级旅游景区。

(四)加强文旅领域集成改革

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改革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浙江模式。研究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等管理规范,选择试点县开展文化类社会组织(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提升文化场馆运维能力,培育高品质城市文化“运营商”。在坚持场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以绩效为导向,支持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参与运营公共文化设施。

2.深化文艺院团、文博场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一团一策”落地见效。推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研究制定政策意见,挖掘非公有制艺术单位创作表演潜力。支持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参与旅游演艺发展。创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场馆体制机制,谋划创建省市县多级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推动列入国家试点的博物馆在事企分开原则基础上,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与省文投集团等合作开展博物馆公共空间运营和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3.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有利于专业化运营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全省A级旅游景区专业化运营。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旅游业发展机制,形成先试先行的制度创新成果。支持文旅企业适应“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推进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通过产品迭代、跨界合作、营销引流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指导旅行社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旅行社旅游服务质保金机制。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统计体系。推进旅游行业协会规范发展。

四、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途径,推进深度交流互鉴

(一)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1.推动文旅产业链能级提升。实施文旅产业带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四条诗路文化带、红色文化旅游带、蓝色海洋文化旅游带、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带。打造高能级旅游吸引物,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2个、度假区2个,累计创成5A级旅游景区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培育千万级核心大景区50个。积极运用“文旅+”模式,推动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打造“浙江味道·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派好礼”“百家千艺”“浙里千集”五大文旅消费品牌,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2.推动重要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充分发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的平台作用,支持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发挥宁波、温州、绍兴等“东亚文化之都”载体作用,加强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打造文旅高水平开放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组织“诗画浙江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举办“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茶和天下·雅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良渚文化论坛、“丝绸之路周”、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国际性文化和旅游活动。

3.推动企业主体能级提升。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进入浙江文化和旅游领域投资兴业。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股权收购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到2027年,培育上市(挂牌)文化和旅游企业50家、全国知名综合性酒店集团10家、五星级品质旅行社60家,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中国旅游集团20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前列。

(二)擦亮“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

1.构建省域品牌传播体系。整合全省政府侧文化和旅游宣传资源,吸引文旅类头部媒体和自媒体资源,开发全省统一的“文旅宣传雅集”云服务平台,既让好内容找到好媒体,也让好媒体找到好内容,以云服务平台为“船”和“桥”联结政府侧和媒体侧,形成具有内生性的全省文旅宣传联盟。制定市县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规范,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为统领,形成品牌塑造合力。探索省域品牌授权、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产品免费使用,不断提高省域品牌影响力、市场使用率和公众认可度。建立“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传播贡献度评价指数。

2.加大国内市场推介力度。针对长三角、华东等短线客源市场和珠三角、京津冀等长线客源市场,量身定做、精准推出专门营销活动,打造一批跨省域精品旅游线路。做强长三角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指导各地针对主要旅游客源地开展精准营销。强化线上营销作用,加强与国内大型线上旅游运营商合作,建立浙江旅游品牌专区。指导旅行社建立合作联盟,联合开展旅游产品直销。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徐霞客开游节等重要展会与节庆活动。

3.推动区域一体化协作。创新推动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合作平台建设。推进长三角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享誉国际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和旅游圈。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镇-名村”国际黄金旅游线。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打造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探索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旅游发展。拓展一体化发展合作内容,推出长三角文旅“一卡通”、“高铁+”等系列产品和线路。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三)打造“世界看浙江”文旅窗口

1.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推进国际航空港建设,开辟、加密国际和地区航线。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优化国际旅游环境,在境外预订、金融支付、网络通信、医疗救助、语言标识等方面大力提升国际融合度。探索设立国际货币兑换点,完善入境消费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流程。加快旅游国际化改造,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抓住举办亚运会的重大契机,举办“文旅赋能亚运”活动,开展“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亚运全球推广。到2027年,年入境过夜游客数突破500万人次。

2.加强境外市场营销。实施浙江文化“出海计划”,推动影视、图书、动漫等优秀文化产品海外传播。实施浙江“金名片”海外推广工程,打造10组100项海外推广精品。推出“千年宋韵”“丝绸与丝路”等一批文物外展精品。瞄准东南亚、港澳台等境外重点客源市场,加快布局境外宣传营销渠道,探索建立5-10个境外旅游推广中心(点)。加强与国际旅行商合作,设立运营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开展境外客源地市场精准营销。借助浙籍华人在外创办的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拓展推介渠道。选聘一批传播达人、友好使者。

3.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探索推进沿线城市在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务实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旅游重要枢纽。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支持旅游行业组织、旅游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及海上丝绸之路推广联盟、运河推广联盟、内地游学联盟等机制,加强与兄弟省市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共拓国际旅游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工作专班,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以三个“一号工程”为重点,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各项工作。各市县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相应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建立联动机制。坚持全省“一盘棋”理念,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协同机制,建立目标任务分解台账,强化跨区域协同配合,加强常态化分工协作,形成共抓大项目、共促大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强化工作落实。将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重点工作纳入全省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稳进提质赛马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日常督促指导,完善问题整改闭环处置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推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