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太美了吧?!”“金华,精华!”——游客观众如是说;
“金华馆,是最有仪式感的”——前来巡展观展的领导嘉宾交口称赞。 7月6日—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柯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金华主题馆特设“婺风遗韵”非遗美学展、“拾遗·美谈”分享汇,另有15个非遗项目参加省专场活动,21个非遗项目参加展评,《先锋》和玉山大鼓为本届博览会奏响迎宾曲,《乌龟端茶》活跃在“非遗大舞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携儿子黄艺瑞在现场“少年非遗说”,介绍东阳木雕展品,还有经典婺剧《穆桂英》的精彩表演,赢得领导嘉宾一片盛赞,金华非遗华美亮相,美物美颜,美陈美展,美不胜收。据统计,四天展期,美学展和分享汇线上直播观展人次逾266万人次,参展非遗项目实现销售超13万元。 “婺风遗韵”绽放非遗华彩 特邀东阳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福礼、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红兵父子及团队制作的4.5米高的板凳龙《龙腾盛世》,通身泛着金光,昂首矗立在金华主题馆门口恭候四方宾朋,几位身着一色青蓝植物染中式群衫的姑娘低眉浅笑,莲步轻移,引导游客步入展厅,每一位游客嘉宾只要将视线落在金华馆,就不舍离开......“美”!众口一辞。此次金华主题馆的“婺风遗韵”非遗美学展汇集5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136件非遗精品,从最大的东阳竹编板凳龙《龙腾盛世》到最小的不足3厘米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核雕作品《龙头花灯》,“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沉浸式展览、艺术化展演、多元化体验,生动呈现一幅美丽动人的古婺画卷。展期四天开展了锡雕、永康铜艺、婺绣、浦江剪纸、浦江十字花、宋代点茶、插花、香篆、浦江古琴、磐五味等项目活态展示和体验近40场,“婺风遗韵”绽放华彩,让观者游历其间,浸润文化,共享非遗,感受中国美。 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连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华彩”为主题、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助力共同富裕”为主线,设浙江省内“11+1”地方主题馆,以及六大特色展区、“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商业展区,共有961个参展单位,其中人类非遗9项、国家级非遗近百项、省级非遗300余项,展览规模、参展项目数量创历届之最。在7月9日上午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金华参加展评的21个非遗项目收获金奖7个、银奖5个、铜奖4个,同时,武义寿仙中药炮制技艺、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永康铜艺3个展区获最佳展陈奖,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荣获本届博览会最高奖“优秀组织奖”。 “龙腾盛世”彰显中国气势 “金华馆,大气!”“中国龙,太猛了!”“金华馆有个金龙,我就在这儿等你哦......” 7月6日上午,金华馆一开馆就“火”了,展馆门前的大型竹编装置“龙腾盛世”格外吸引眼球,大家竞相驻足,拍照留影,“来金华馆,怎么拍都美”,金华馆迅速升温,成为本届博览会的网红打卡点。 据了解,策展团队之所以选择以龙为切入点,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在金华根深叶茂——有双龙风景名胜区,有板凳龙、九节龙、断头龙、滚地龙等众多与龙相关的非遗项目,还有“正月正,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赛龙舟”等龙主题节庆民俗,加之金华为金星、婺女星争华之地,因而,金华馆确定以龙为主概念、以金色为主基调、选取南宋金华籍宫廷画师刘松年的《青绿山水图》为主视觉背景进行设计布展,让金华馆“无处不金华、处处有精华”。展厅内,以龙为首,一条婺江蜿蜒曲折,50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136件非遗展品,通过“婺语·物语”“风华·芳华”“遗珍·草木”“韵致·宋雅”四篇章,静态展品和活态展演交相辉映,古今对话,将非遗项目展示、展销、展演、体验以及互动交流融为一体,利用直播平台线上线下同步传播,注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系列感官美学表达,铺陈独具匠心的“婺风遗韵”画卷,展示中国气势,彰显浙江气派,散发金华气质,呈现婺风遗韵气象万千。 “内美外美”成就非遗大美 “凌晨4点的绍兴,我只承认金华比我们强!”这是台州非遗同行发的朋友圈。5日是展览会开幕前一天,金华非遗的小伙伴们忙着布展到凌晨4点,其实这样的节奏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工作到凌晨成了金华非遗人的标配。回想刚接到任务时,大家共同探讨——非遗博览会的主题馆是个什么概念?如何用非遗的语言表达最美的金华?怎样的打开方式才能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面对诸如此类的一大堆问题,在这个没有一个专业策展人的团队里,有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条,还有“非遗大美”的共识。为了打造独树一帜、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非遗美学展,大家凝神聚力,齐心协力,发扬“钉钉子”精神,进行攻关破题,随后深挖金华婺文化,梳理近年来开展的“婺风遗韵”品牌活动经验,独辟蹊径,确立“美学展”的定位,探索独具审美意趣的策展思路。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创意为先、品质第一是标准,加班加点、克难攻坚是常态。为完美呈现“金华龙”,东阳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福礼、何红兵父子克服时间短、难度大、结构复杂等问题,在开展前一天顺利完成长6米、宽2米、高4.5米的大型竹编“龙腾盛世”。为确保完好、准时将这件巨作运到展馆,在外出差的何红兵晚上10点半下飞机就直奔装车现场,和师傅们一起想方设法,开料打板、加固装车,直到凌晨1点,这条展示龙的传人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作妥妥上车,奔赴绍兴。 在兄弟市的交流中,展品问题一直被反复提及,而在金华,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金华馆的“上汐”椅做工精细,线条流畅,以人体力学原理定制的木质家具,体验感极为舒适,许多游客甚至兄弟馆工作人员都会专程来体验一番,忍不住询价想买,得知价值不菲,哪怕多坐会儿也觉值得。但在借展之初,因“上汐”桌椅的高贵、借展数量不小等问题,工作人员担心传承人不一定会支持。可是,当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腾飞老师的电话一接通,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他毫不犹豫,随即安排人员按需对接,按时运送展品,还帮忙搬运、布展。原定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盛一原负责的锡雕项目,他因临时有事请了永康锡雕团队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应远志参加,应老师为了让锡雕的敲打声在博览会期间不绝于耳,展会4天,他和传承人钱陆存随时提供项目体验,耐心细致地指导,金华馆里吸引一群又一群大小朋友,而应老师每天的午饭时间都延迟到14点后。还有送核雕展品的传承人俞中华老师,上午9点送完展品本可以离开,可他到了展馆就秒变工作人员,一起拆展品、布展,忙到晚上9点才踏上归途……金华馆的美,不仅仅呈现于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作品,更闪耀在这一群善良朴实、富有情怀的非遗传承人的行动中。 创意创新 心相融向未来 婺风遗韵,入诗为八咏、入画为宾虹、入茶为举岩、入医为丹溪、入火为婺窑、入戏为婺剧……勤劳智慧的古婺先民孕育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金华非遗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5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婺风遗韵”品牌历经10年发展,已迭代升级为集“会、赛、展、戏、课、剧、市”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近三年累计开展线下活动600余场,服务市民近2000万人次,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4177万元,网络点击量超7000万。 心相融,向未来,此次“婺风遗韵”非遗美学展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 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金华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金华市各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金华市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联合协办,得到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金华市女子中学、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东阳市大世艺术品有限公司、浙江大清翰林古典艺术家具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创新策划的“婺风遗韵”非遗美学展将传统非遗展示赋予舞美设计理念,重塑手工技艺的高端品质形象,有助于提升非遗价值,实现非遗共富,让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出时代光彩。金华市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叶顺清说,作为非遗大市,金华文旅还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促进非遗与产业、市场的融合,加快推进金华非遗产业和非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增添活力,为非遗强市建设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