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天,上台一分钟,下台一身汗。
最近,这样送戏下乡的动人画面接连刷屏“美丽浙江”“中国蓝”“金彩云”网等网媒。
义乌的婺剧演员们三伏天赶“烤”,一声唱腔一身汗,感染了广大市民。
据悉,为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看到高质量的戏曲表演,由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礼堂有戏 婺剧来了”百场演出活动正在义乌市各镇街开展。
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挑选了《小宴》《宋江杀惜》《辕门斩子》《李逵探母》《断桥》《拷打》《杀庙》等剧目送戏下乡,每天两场,每场时长不低于90分钟,从7月初持续演出至9月。
“这白娘子唱得太好啦,看着真得劲儿!”“我第一次看《拷打》,过瘾!”“大热天的,剧团辛苦啦,为他们点赞!”7月17日晚,在义乌市佛堂镇稽亭村文化礼堂,看完演出的观众们交口称赞,纷纷为演员的精湛技艺和奉献精神竖起大拇指。
大热天的戏曲表演,对演员的挑战可想而知。
有的文化礼堂没有空调,有的演出安排在露天广场,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妆造,许多演员都随身携带迷你风扇,一边吹风一边化妆。“我们古装戏的妆比较浓,很多是脸谱化的,浓厚的妆容让皮肤难以透气。”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舞台上灯光一打,热上加热,乱舞的蚊虫和飞蛾,还不时给演员们添乱。
但随着铿锵的锣鼓响起,婺剧演员们包头扎靠、着装严整,水袖轻扬、云步慢移、腾挪翻转、满台飞舞,唱腔或悠扬婉转或高亢激昂,演出一丝不苟,丝毫不打“折扣”。
“这种天气,大家在台上都是大汗淋漓的,戏服一脱,可以拧出水来。”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汪珠红告诉记者,此次百场演出,该中心共派出了80多人的队伍。演出剧目以折子戏为主,剧目交替上演,可以给演员多一些的休息时间。“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说,只要村民爱看,再累再热也值!”
这样的酷暑天下乡演出,中暑的演员自然不少,但大家都经受住“烤”验,台上演出、台下刮痧,坚持完成了演出。还有的演员连续几天下来,嗓子疲惫沙哑,仍然坚持到最后。“开戏了就不能停,这是传统。”
令人欣慰的是,活动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跟着哼,唱到高潮处,观众也不会吝啬掌声,都说“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气温直逼40摄氏度的高温天,穿着“棉袄”唱念做打是怎么样的感受?
婺剧演员刘海渊用“火焰山”“蒸桑拿”来回答。27岁的他,在《李逵探母》中饰演李逵,是个花脸演员。演出中,不断渗出的汗已将他的花脸晕染得有些斑驳,豆大的汗珠密密麻麻地附在鼻头、额间,又顺着下巴大滴流下。他说,这样的妆面就像抹了油漆一般紧绷,就算汗流到眼睛、嘴巴里也不能触碰,以防花了妆。每次下台等待的间隙,他都喘着粗气往风扇处跑去。“太热了,汗会流到眼睛里,但不能一直眨。”
不过,相比身上层层叠叠的戏服,妆面问题则显得有点小儿科了。褶子、袍衣、胖袄、领头,再加上胡子等,刘海渊一整套衣服下来足有几十斤。
尤其是花脸必穿的胖袄,即日常可见的厚实的棉马夹、坎肩,作用类似于垫肩。它不仅能把演员的肩垫平垫高,还能把整个上身都撑起来,让演员的身架更显魁梧,但保温效果也是非比寻常。所以,厚实的衣服再加上灯光直射,“感觉就跟蒸桑拿一样”。
对于这样的热度,28岁的应鋆汗深有同感。他主演《断桥》中许仙,虽是文戏,但婺剧“文戏武做”的特色让他在台上少有不动的时候。扑虎、吊毛、僵尸摔等连串技巧,可说是一刻不得闲。“婺剧里有一句话叫‘唱煞白蛇,摔煞许仙’。每个技巧都要提着一口气,摔完跌完接着唱,考验挺大。”应鋆汗说,每次演完都觉得又累又闷,透不过气,下台就得安排上消暑药。但他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身体,更多的是担心演出受影响,“动作不到位、摔得软了”,尽全力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35岁的季灵萃在《杀庙》中饰演韩琦,作为演员中坚力量的她每次下乡都是当仁不让,有演出都参加。她说,看到台下观众追戏而来,她就不觉得热,越演越起劲。“天气很热,但观众的热情更热。观众的鼓掌给我们带来丝丝清凉,就和空调一样。”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将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各村,把舞台搭到乡间地头,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乐享文化大餐,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礼堂有戏 婺剧来了”,涵养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食粮,也为迎亚运营造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