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 文旅热点

《封神》片尾,有155位东阳木雕匠人的名字!

来源: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3-08-15 08:56   浏览量:

电影《封神》正在热映,票房已突破17亿。在这部耗时10年的重振国产魔幻巨制的片尾字幕中,出现了2204位工匠的名字,播放时长近3分钟。其中“置景木雕”一栏有155个名字,他们都是东阳木雕匠人。电影人以这种浪漫的方式向工匠精神致敬:“每一个场景里都留下了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剧组指名就要“东阳木雕”

有人说,《封神》开画即“封神”。这背后正是匠人与匠心,荣耀与高光不仅属于演员、导演,也离不开制作团队环环相扣的每一个幕后。作为一部神话史诗作品,剧组为此在还原了一个千年前的朝歌城。

《封神》第一部中的东阳木雕团队负责人吴向平是东阳市佐村镇上村村人,他介绍,《封神》木雕可以说是“东阳打造”。2017年,剧组招募木雕团队,指名就要“东阳木雕”,一位先前与吴向平有过合作的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找到了他。当年6月,吴向平带着10位技术出众的东阳木雕工匠,赴北京参加剧组木雕技艺测试。

吴向平初中毕业后就拜师学习木雕技艺,至今已有34个年头。平日里,吴向平经常跟着剧组做木雕,前前后后待过的剧组有40多个。他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向峰是表兄弟,不跟组的日子,他基本上在郭向峰的厂里精进雕刻技艺。

《封神》以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为背景,道具、场景等都要体现浓厚的商周元素。审核标准也非常严格,所有部件都使用红外线扫描,任何细小的偏差都会被记录。半年后,吴向平团队凭借出色的雕刻技艺顺利通过测试,“我们是第五批参加测试的,先前到的四拨人都没有满足剧组的要求。”

回到东阳后,吴向平从东阳、磐安“招兵买马”招来100多名东阳木雕工匠,整个团队人数达到了155人。吴向平结合大家的特长,挑出30多人组成道具组,剩下的人组成置景组,由他自己担任组长。2018年春节刚过,团队便启程赶赴青岛《封神》剧组。

木雕手艺人王洪群是吴向平的半个同村人,在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吴文彬的木雕工作室上班,期间也会接一些剧组的活。吴向平找到王洪群提出一起去青岛给《封神》剧组做木雕时,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一旁的吴文彬却直接替他答应了。

“人家就是看中我们东阳木雕,这是弘扬东阳木雕的好机会。”吴文彬说,在东阳,像王洪群这样的木雕手艺人有很多,他们有高超的技艺,却不贪图名利,只为干点活养家糊口。“他们值得被大家熟知,东阳木雕更应该被世界熟知。”

《封神》木雕两年纯手工打造

在《封神第一部》中,商王的“办公室”龙德殿等级最高,总占地面积超2500平方米,内部挑高达17米,气势恢宏。这座尽显奢华的大殿内木雕装饰的打造是东阳木雕团队的重头戏,为此团队全员工作了七八个月。

“龙德殿所有的木材均为东北松,殿内的梁柱等大型木结构由置景组雕刻,道具组则负责雕刻屏风、宝座、摆件等相对较小的物件。”吴向平说,制作过程中,他们也曾“返工”。

比如,影片中大殿门口的4根柱子,图案就几易其“柱”才符合要求。作为离门最近的建筑物,观众的视线从这4根柱子延展开来,剧组格外看重这个“门面”。“我们按照图纸雕刻,基本上没有偏差,但实物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效果图不一样。”

起初不少人难以理解,东阳木雕以做工精细闻名,讲究随机应变,再复杂的题材也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为何却没能满足剧组的“抠细节”。吴向平解释,影视道具与工艺品不一样,更注重审美,拿这些柱子来说,图案、纹样必须符合商周时期的风格,还得跟背景和谐融合,每个图案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为此,剧组美术组一次次比对调整,确定最终的美术设计方案。

龙德殿的木雕工程落幕后,部分木雕工匠回到东阳,吴向平与“留守人员”继续从事其他木雕工作。他在剧组待了整整两年,直到完成所有的木雕工作才离开。“这两年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剧组急用的道具、场景,半夜三更也要加紧弄好。”

电影上映后,因为对于注重细节与实景还原,好评如潮。精致的东阳木雕元素也为电影加分,比如龙德殿王座后面的屏风,除了雕有饕餮纹外,更呈现了一些战争场面及商朝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叙事性。

走进电影院,吴向平觉得一切都值了,两年的付出呈现在画面中,匠人匠心惊艳《封神》。“电影所呈现的效果震撼人心,画面里所有的木雕制品,都是纯手工雕刻的。”他也希望,这是东阳木雕出圈的契机,让更多人看见一刀一凿的刀木“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