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基因,探索浙江何为。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结合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推出“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培育项目巡礼”系列推文,带领大家一同了解何以浙江,感受浙江璀璨夺目优秀传统文化。
浙江文旅发布的“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培育项目巡礼”系列推文第1期内容,就是兰溪鱼鳞图册!
历史的波涛中,古籍如明珠闪烁,记载时代脉络,镌刻文明印记。兰溪《鱼鳞图册》始于南宋而存续至今,2023年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与金华汤溪县鱼鳞图册、安徽省休宁县鱼鳞图册联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是国内档案领域的最高荣誉
2024年5月,兰溪鱼鳞册活化利用项目入围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激活文化基因的视角,走进兰溪鱼鳞图册的世界,聆听它跨越百年的前世今生,共同探寻活化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的可能,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光彩。
鱼鳞图册,是南宋以来官府为确认地权和征收赋税而攒造的土地簿册,内载字号、四至、亩分、等级、土名、地块简图以及业主(业户)、居住地等信息,因所绘地块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又称“鱼鳞册”“鳞册”。
农耕时代,人与土地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基石。《明史·食货志》记载:“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管理地籍的鱼鳞册和管理户籍的黄册,就是古代官府构建国家基层社会秩序的一经一纬。
南宋时,两浙、福建等地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也最早催生出鱼鳞图册,满足了朝廷“按图核地”“按图收税”的需求。自南宋创制以来,鱼鳞图册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前后共700余年,且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一项基本的国家制度。
对于明清时期的鱼鳞图册,美籍华人著名史学家何炳棣曾说“在第十四世纪末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赵冈则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计算机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史料”。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金华、衢、兰三江汇合处,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誉。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发达的水系交通,兰溪自南宋至民国一直是富庶之地,也成为鱼鳞图册的创始地和样板地。
据史料记载,从南宋起,兰溪至少有6次鱼鳞图册攒造记录,即南宋绍兴初年、元至正十四年、明洪武十九年、万历八年、清康熙朝、清同治四年至十一年,皆有造鱼鳞图册记录,且明万历、清康熙、清同治皆有实物遗存。兰溪鱼鳞图册攒造史可谓整个中国鱼鳞图册攒造史的缩影。
明初,朱元璋曾派人到兰溪,将“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籍以记之”。从这开始,鱼鳞图册作为样板,从两浙推广到全国。
清咸丰年间,浙江遭受太平天国之乱,各县衙保存的鱼鳞图册几乎全部被战火焚毁。战乱平定后,清政府饬令即刻“勒限赶造”。具有丰富攒造经验的兰溪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普查”,最终形成889册清同治《兰溪县鱼鳞图册》。民国时期又进行了补造,整合为820册。
同治《兰溪县鱼鳞图册》完整为820册,现存746册,约10万叶,记载了清末兰溪县城区10坊、乡区34都、149图的田土、山林、地形等情况,被学者们誉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以县为单位最完整、最系统、最连贯的鱼鳞图册档案”。
翻开这些册子,上面绘制了土地的形状简图,详细记载了地块字号、四至、亩数、等级、业主及居住地等信息,就连山川、河流、街巷、宗祠、寺庙等地理分布也能找到准确记载。兰溪市遗存的很多古建筑、古地名,诸如古城墙、城隍庙、东岳庙、药皇庙等,都能在兰溪鱼鳞图册中找到准确的记载。而那些已消失的历史古迹,如古县衙、学宫、云山试院等,也可以通过鱼鳞图册的详细记载,准确还原其具体的位置和面积。这是复原清末兰溪县城全貌最准确可考的史料。
《兰溪县鱼鳞图册》长期以来一直被官方使用,保留大量的印章、贴条、批注,为鱼鳞图册制度的研究提供极佳的样本,也为国家构建地方秩序以及地权、赋役、水利、宗族、基层组织、地方治理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且可靠的新史料,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分四路进攻兰溪。生命攸关之际,兰溪县政府紧急动员,分两批将鱼鳞图册转移到离城20公里外的甘溪乡(现在的黄店镇)的东坞村、张坞村藏匿。县城沦陷后,兰溪人民又冒着枪林弹雨,一根扁担两只肩膀,硬是把一箱箱鱼鳞图册挑到丽水景宁“避难”,直至日本投降才搬回兰溪。
几经辗转,这批带着血泪记忆的兰溪鱼鳞图册,虽有少量散佚,但大部分得到妥善保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兰溪县鱼鳞图册》仍被作为农业税征收的依据而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土地房产所有证诞生后,才真正被取代。
对于兰溪鱼鳞图册,浙江大学教授梁敬明曾这样评价:“这是一份时间跨度很长、内涵相当丰富,并且记录全县自清同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各类土地变迁信息的档案。就规模和完整性而言,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应是非常罕见。”
今天,兰溪鱼鳞图册虽不再作为土地征收的依据,但是它见证了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百年兰溪整个地区的土地变更、宗族分布、环境变迁,是兰溪乃至中国文明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珍贵的鱼鳞图册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对于它们,最好的保护就是唤醒它、用起来,让它“活”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兰溪鱼鳞图册正告别“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过去,发挥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效应和现实意义。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50册,收录高清图片20余万幅,叙录149篇,完整、系统地搜罗整理了清同治时期兰溪攒造的鱼鳞图册官册及部分散落民间的民册,首次公开出版了大量未经刊行、长期深藏的兰溪鱼鳞图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出版的以县为单位的完整的鱼鳞图册,也是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填补了大宗鱼鳞图册出版的空白。
这套大型档案文献丛书的正式发布,改变了鱼鳞图册利用困难、缺乏深度整理的现状,为县域范围的土地资料统计分析特别是土地占有与产权结构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借鉴,具有县域标本的作用。该成果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十四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在利用方面,浙江师范大学李义敏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兰溪鱼鳞图册上详细记载的资料,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晚清兰溪县城坊鱼鳞图册(3274号)细图拼合,科学复原百余年前兰溪城区的鱼鳞总图,并建立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弥补了以往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宣传方面,兰溪鱼鳞图册多次亮相杭州国家版本馆“盛世浙学”等大型展览;浙师大与央视联合制作的《兰溪鱼鳞图册》3D数字展厅,可以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2024年兰溪市档案馆启动建设固定档案陈列展,即250平方米的固定鱼鳞册专题展,更好呈现鱼鳞册独特魅力。不少影视剧以鱼鳞图册为题材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提升了鱼鳞图册的知晓度,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不管是集结出版,还是成为国家档案文献遗产,都只是唤醒鱼鳞图册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深入挖掘好这座文化资源富矿,让其“开口说话”,激活其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是普及古籍知识。顺应时代的阅读潮流与审美变迁,推出与鱼鳞图册相关的科普读物,以大字本、口袋本等多种形式,吸引各年龄层的读者;与学校紧密合作,向学生们科普鱼鳞图册的重要价值,讲述鱼鳞图册编纂和保护的动人故事。
二是开发数字资源。开发互动式数字化展览,增强趣味性,降低参观门槛,方便游客理解鱼鳞图册内容;借助数字扫描、人工智能、缩微技术等,对鱼鳞图册文字进行精准识别、自动标点、繁简转换,简化人工流程,让参观者动动手指,就能在“指尖”共享古籍数字资源。
三是演绎古籍故事。以兰溪历代鱼鳞册编纂、保护、重修的历程为题材,创排兰溪摊簧、婺剧、小品、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艺精品,将古籍中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多渠道拓宽宣传范围,用趣味短视频、科普直播等更新颖、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让古老典籍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实现文化的破圈传播。
四是推出文旅产品。邀请社会力量参与鱼鳞图册的研究利用和宣传推广,共同推动古籍的保护与传承,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出“跟着鱼鳞册去旅行”系列旅游线路和研学游项目,结合兰溪本地产业特色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做好相关话题营销,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兰溪鱼鳞图册的独特魅力。
未来,“浙”里将坚定不移地推动鱼鳞图册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积极探索并形成一套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来源:兰溪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