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以礼仪文化为中心,形成具有独特风貌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千百年后的今天,后人依旧会被过去的锦绣华服惊艳。
1月18日,由金华市博物馆携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团队联合举办的“溯洄从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展”正式开展。展览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为脉络,展出从战国秦汉至明清的复原装束数十套/件。
各个朝代的流行服饰不同,但都有对美的追求,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息息相关。约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了衣、裳连属的深衣袍服制,汉代初年,国家休养生息,提倡节俭,所以服饰依循旧制,以直裾和曲裾深衣为典型,风格端庄严肃,到了东汉,古礼中的大佩制度恢复,出现了襦裙袿衣制,奠定了魏晋时期褒衣博带的服饰基础;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杂居,文化相互碰撞,出现了从北方游牧民族中演变而来的褶裤、半袖衫等实用衣着;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纺织业发展,服饰更为精美,安史之乱后,上层社会追求奢靡的穿着,并逐渐兴起华丽怪诞的风格;宋代文人群体推崇儒家学问,追求儒雅之风,所以偏爱质朴含蓄的服饰;明清时期封建礼教盛行,女子服饰大多严正端庄,男子服装以袍为主。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被排在第一位的“衣”不仅有保暖蔽体的功能,更是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展厅中可以看到根据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90窟供养人像复原的仕女披袄、根据陕西渭南唐惠陵地表石刻复原的职官常服、根据内蒙古赤峰元宝山一号墓壁画及同时期服饰复原的蒙古族男子便装、根据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人镜阳秋》插图复原的仕女便装……展厅仿佛变成一个步入式衣橱,观展者既能欣赏历史上适配于各种身份与场景的服装与饰品,还可以在互动区域亲手触摸绢、绸、纱等制衣材料。
看着精美细致的复原装束,不由得让人好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团队的成员胡晓介绍了复原步骤,首先要研究出土的同时期纺织物、壁画、陶俑等文物,参照史料与历代文献,确定服装的形制、配色、花纹以及制作工艺,而后定制面料,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定版,按照古代的方式进行制衣。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服装一直传承演变,我们在进行复原的时候,考虑最多的就是某个时期的古人能用到什么材料与技法。古代有很多观念是超出当代人认知的,通过服装了解他们的心理,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胡晓说,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团队成立于2007年,在传统服饰可视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现已复原1000余套先秦至清代的装束和百余款发型、妆面,以往都是通过展演、走秀等动态方式展示的,这是第一次把复原成品搬进博物馆。
“这次突破了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方式,希望在春节到来之际,让大家感受中国古代服饰的华美。接下来我们还会参照复原服装的纹样,设计并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市博物馆副馆长许倩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4月7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参观。
来源:金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