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院团动态 |
当婺剧《三打白骨精》的舞台上,从主演到龙套都以扎实功底实现舞台唱念做打翻技艺交织,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满台生姿,“浙婺不养闲人”的观众评价,实则道出了浙江婺剧团在事业发展与人才梯队建设上的深刻智慧。事业与人才从来不是单向的依附,而是辩证的共生。事业为人才提供淬炼熔炉,人才为事业注入永续活力。人人有戏,戏戏见功,以事业生态构建人才成长坐标系。浙江婺剧团深刻明白,人才的价值唯有在事业的土壤里才能充分绽放。他们打破戏曲行业主角独大,龙套陪衬的惯性,通过全角色艺术赋能,让每一个舞台位置都成为人才成长的试炼场。在《三打白骨精》中,连唐僧都有颠步、蹉步、跪步、滚翻跌摔的高难度技巧设计,金蟾怪的无遮挡变脸能成为流量话题,这种文戏武做,小角色大发挥的创作理念,本质上就是为不同梯队的人才打造量身定制的事业舞台。
从人才培养的维度看,这是一种分层赋能的梯队建设逻辑。青年艺术家,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领衔创作,以标杆效应带动技艺传承,中坚力量在复杂角色中打磨综合能力,实现从演员到艺术创作者的进阶式跨越。青年演员则在特色片段里挖掘个人亮点,快速建立舞台自信。当每个演员都能在剧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事业就成了人才成长的服务台和放大镜。让“闲人”在专业挑战中蜕变为“能人”。
传统为基,创新为翼,以技艺传承与突破锻造人才核心竞争力。婺剧的人才培养,牢牢扎根于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六大声腔的传统技艺体系,同时又以创新打破人才成长的路径依赖。他们将体操、杂技兄弟门类的跨界艺技与婺剧传统的翻打、砸险等融合,让演员在“守正”与“创新”的张力中锤炼功底,体现魅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对人才技艺边界的系统性拓展。以《三打白骨精》的变脸为例,它借鉴川剧变脸却又结合婺剧服饰瞬间变换这种创造,要求演员同时掌握变脸技法、身段控制与服装机关操作,倒逼人才成长为复合型技艺载体。在人才梯队建设上,这种培养模式形成了代际传承的活水效应。婺剧老一辈艺术家传授传统绝活,中青年演员探索创新表达,青年学员在融合实践中找到个人特色风格,让人才梯队始终保持传统根基牢,创新活力足的健康结构。
观众为镜,市场为秤,以时代需求激活人才价值闭环。浙江婺剧团的人才培养,从不局限于剧场内的技艺修炼,而是以观众和市场的反馈作为人才价值的试金石。《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的探戈打斗和网络流行语的巧妙融入,看似是对年轻观众的“讨好”,实则是人才与时代对话能力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演员既能驾驭传统程式,又能理解现代审美,在传统表演与当代表达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这种对时代需求的回应,构建了人才价值的闭环生态。事业发展,剧目创作提出对人才的时代性要求,人才通过能力升级满足需求,最终以市场认可。该剧海内外演出120余场,场场爆满,出现年轻观众占比超50%的“合家欢”观演热潮,反哺事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不再是被动的技艺执行者,而是主动的艺术创新者,事业也不再是静态的舞台呈现,而是动态的文化对话。二者在与时代的互动中实现辩证成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年轻观众与培养青年演员对戏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同等价值。
在共生中走向永续是事业与人才的辩证法则。“浙婺不养闲人”的背后,是浙江婺剧团对事业与人才辩证关系的深刻践行。事业没有人才的支撑,终将沦为无源之水。人才脱离事业的土壤,也难成参天大树。从人才梯队建设的分层赋能,到技艺传承的守正创新,再到时代价值的闭环实现,浙江婺剧团以人人有戏做,人人能成戏的人才生态,诠释了戏曲事业的永续发展,本质是人才与事业在辩证共生中不断突破,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智慧,不仅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更成为传统戏曲在当代真正破圈的人才建设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