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 >> 院团动态 |
当婺剧《三打白骨精》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谢幕时,满场2045名观众的欢呼声“掀翻屋顶”。这一幕揭示了古老剧种的当代答案:婺剧要更“有戏”,既要守住千年文脉的“魂”,又要踩准时代创新的“韵”,在守正与破圈中找到发展坐标。

婺剧的“戏”,首先藏在对传统根脉的坚守里。作为融合六种声腔的“活态戏曲博物馆”,“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三打白骨精》中,楼胜饰演的唐僧以“急速连续串翻身”等高难度技巧,打破传统文人的柔弱刻板;群猴表演融入抖空竹、矮子功等传统技艺,尽显婺剧功夫底色。
这种坚守不是复刻古董,而是让经典“活”在当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的传承传统尤为可贵:一级演员甘当配角,婺剧名家陈美兰38岁便力推新人。正是这种“薪火相传”,让婺剧的技艺与精神得以延续,避免了“人走艺亡”的困境。
婺剧的“戏”,更要靠创新打破边界,让老故事长出新模样。《三打白骨精》的出圈,恰是创新的生动注脚:杨霞云饰演的白骨精将变脸升级为“变脸+变装”同步,3张脸谱、4套戏服瞬间切换,既暗合角色“妖、人、魔”三重身份,又制造震撼视觉奇观;孙悟空的“保护圈”从简单灯光圈迭代为带脉冲涟漪的渐变色光效,让无形“法力”具象化。
甚至猪八戒现原形时化作金华“两头乌”,舞台上出现的金华酥饼、义乌红糖等,都让本土文化自然融入剧情。这种创新从不脱离内核——正如浙婺院长王晓平所说,“所有变化都服务于角色和剧情”。创新不是给传统贴“现代标签”,而是用当代语汇重新诠释传统,让年轻观众觉得“这戏离我不远”。
婺剧要更“有戏”,还需搭建“走出去、沉下去”的传播网络,让小众艺术变成大众热爱。浙婺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海外演出时,LED屏滚动当地语言唱词,《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剧目凭借“爱与救赎”的共通情感,征服了70个国家的观众;国内推广中,短视频平台上“白骨精变脸”片段点赞超180万,戏迷自发形成“自来水”传播矩阵。
更难得的是,浙婺不搞“一枝独秀”,主动向民营剧团分享经验、出借演职员,把优质资源下沉给基层院团,带动经典剧目变成整个“大婺剧”生态的“吃饭戏”。这种“上下联动、内外兼顾”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戏曲“剧场围墙”,让婺剧从“地方戏”变成了“国际文化名片”。

当然,婺剧的“有戏”之路,仍需警惕创新中的“失焦”。当下有些地方戏为追求流量,盲目加入与剧情无关的科技元素,反而丢了剧种特色。婺剧的探索始终守住底线:无人机扮演的“小蜜蜂”是为了表现孙悟空化身的灵动,网络流行梗“人家想你了”是为了贴合角色人设,所有创新都围绕“让角色更立体、让故事更动人”。正如编剧姜朝皋所言,“艺术无止境,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从浙婺《三打白骨精》出访25国,到浙婺年均演出500场,并带动增加浙婺分院、民营婺剧团等对外演出场次,婺剧的实践为地方戏发展提供了启示:传统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底气;流量不是目的,而是传播的手段。当一个剧种既能让老戏迷听出“老味道”,又能让年轻人喊出“真过瘾”,它便真正做到了“有戏”。
婺剧的锣鼓声还在继续,它的故事证明:只要守住文化之根、紧跟时代之步、贴近观众之心,古老戏曲就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出更响亮、更绵长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