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爱花,簪花也是宋代的时尚潮流之一。不论男女老幼,从皇帝、大臣到百姓都爱簪花,并且有根据不同的节令插戴不同花卉的习俗。当时正月的节令花是梅花,人们喜爱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开放的气质,于是往往在春节时分佩戴梅花出门,有人插戴真花,但更多的人是插戴丝织品做的仿真花或者镶嵌宝石的花形金银首饰。
除了头上的装饰,宋代的服装布料上也多用花卉纹饰。这与宋人对花草的喜爱也密不可分。在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溯洄从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服饰展”中,也可以看见依据宋代复原的服饰上,她们的布料暗纹基本都是花草纹样,而当时特别有代表性的一种图案被称作“一年景”,在布料的暗纹或者首饰中都能看见。
何为“一年景”?从名字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它流行于北宋钦宗靖康年间,往往将四季的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结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一年景”,在布料中,一年景纹通常是连续的表现形式,结合散点、缠枝、折枝等手法进行排列。在展厅中也陈列着一顶装饰有“一年景”图案的头冠,四季花卉盛放于一株主干之上,整体造型精美,当时人们为了便于实用,大多将头冠制作为中空镂空的款式。
除了簪花,还有一个与梅花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那就是绘制九九消寒图。从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被称为“冬九九”,人们常用九九消寒图来数九,文字版常为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均为繁体,每字都为九划,共八十一划。图画版也称“画九”,是在白纸上用线条勾勒出梅花的花瓣与花枝,还可以根据每天的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金华市博物馆馆藏的《梅花喜神谱》中的梅花图案,就十分适合作为九九消寒图。
《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的木刻画谱。最早的版本是金华双桂堂于景定二年(1261)刻印的木板画画谱,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称上博本《梅花喜神谱》。金华市博物馆收藏的为清代版本。《梅花喜神谱》分为上下卷,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八个阶段,画出不同姿态的梅花一百幅,并有五言诗配画。
新春之际,正值腊梅开放时节,假期内既能簪梅花、赏梅画、寻梅香,也可以来金华市博物馆展厅,探寻古人衣袖发冠之间的“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