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 文旅热点

兰溪建成全国首个鱼鳞图册专题展厅

来源: 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5-04-18 15:12 作者: 金彩云客户端   浏览量:

提起鱼鳞图册,你也许会想到之前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一段故事情节便是围绕鱼鳞图册展开。鱼鳞图册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这种图册?鱼鳞图册又有何具体作用?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

在兰溪市档案馆二楼,最新建成的鱼鳞图册专题展厅能揭开这些谜底。这是国内首个鱼鳞图册专题展厅,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如果你对鱼鳞图册感兴趣,不妨前去了解一二。


全国首个鱼鳞图册专题展厅

鱼鳞图册的表述因何而来?在古代,每块土地的信息以类似鱼鳞般紧密相连的方式登记造册,因这一特殊记录形式,故有“鱼鳞”二字的形象表述。图册上记载的每一片土地,从土地编号到业主姓名,从亩分到四至范围,无一不精,无一不详。

鱼鳞图册的发展,经历了从南宋的初步形成,到明代的推广、应用,再到清代的发展、完善,成为古代中国土地登记和管理的重要制度。

目前,全国现存鱼鳞图册共计4500册以上,现存的大宗鱼鳞图册主要以金华和安徽休宁为主,其中婺州大宗鱼鳞图册共1182册,分别是编造于晚清至民国年间的《汤溪县鱼鳞图册》,共436册,以及清同治年间攒造、民国时期补造的《兰溪县鱼鳞图册》,共746册;安徽休宁县大宗鱼鳞图册现存1168册,分属不同时期。


国内鱼鳞图册研究领域专家栾成显曾说,婺州是中国鱼鳞图册攒造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婺州鱼鳞图册具有数量巨大、系统性强、典型突出等特点,是一批极为难得的、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档案。同治兰溪鱼鳞图册,是迄今国内外发现的以县为单位最完整、最系统的鱼鳞图册档案。

2017年9月,《兰溪县鱼鳞图册》由兰溪市财政局移交兰溪市档案馆接收保管。作为“镇馆之宝”,兰溪市档案馆一直想对这一珍贵档案进行展示宣传,无奈场地受限。“在2022年兰溪市档案馆新馆交付之前,我们就有想法,要在新馆设置一个鱼鳞图册的展厅。”兰溪市档案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成德军说。


2023年1月,金华市档案馆、兰溪市档案馆和安徽省休宁县联合申报参评的鱼鳞图册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借此契机,兰溪市档案馆以鱼鳞图册展厅项目为任务内容申报“国家重点档案开发类项目”并获得批复。展厅项目得到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从去年7月开始建设,到今年3月验收通过,鱼鳞图册专题展厅终于建成开放,成为全国首个鱼鳞图册专题展厅,占地面积共250平方米。

鱼鳞图册专题展厅看什么

建设之初,兰溪市档案馆便确定了展厅定位,即立足兰溪,面向全国。“我们希望通过展厅揭开鱼鳞图册的神秘面纱,请老百姓一同探寻这份珍贵档案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与智慧光芒。”

在这里,每一册鱼鳞图册都以独特的方式讲述它的故事。关于鱼鳞图册的前世今生,你都能在展厅里看到。

先前我们回答了鱼鳞图册是什么,现在来解答鱼鳞图册的作用。

在古代,田赋是国家财税的首要来源,古人攒造鱼鳞图册是为了税收。朝廷为有效汲取财税资源,将一定范围内的田、地、山、塘和相对固定的重要地标物,以字号排列,绘制简图,并确定重要信息。于是就有了鱼鳞图册这种地籍档案。

攒造鱼鳞图册是一件严谨又繁琐的事。要经过组织筹备、编号绘图、计算亩分、确定业主、攒造鳞册、审核查补、存档保管,攒造完成的鱼鳞图册至少有两套。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计算亩分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种是步弓丈量,通过专业工具对每块土地进行实地丈量。展厅里展示了一架步弓,长五尺,约166.67厘米。古代的土地亩分信息可精确至小数点后六位,即分、厘、毫、丝、忽、微。“在兰溪鱼鳞图册中,我们发现了小数点后五位‘忽’的记录。”兰溪市档案馆文化科科长章毅说。

另一种是土俗计亩,也就是依照当地民间风俗进行亩分的估算。晚清兰溪、汤溪鱼鳞图册中土俗计亩主要有斗石计亩、房间数计亩、灌溉面积计亩三种方法。

鱼鳞图册要怎么看?我们通常看到的鱼鳞图册是书页的左右两页,其实两页为一页鱼鳞图册。一块土地的信息,一般由字号、地目、等级、图形、印章、土名、四至、业主及其住址、亩分、贴条组成。

通俗来讲,这块土地编号多少,是什么性质,归属于谁,面积多大,位置在哪,变更情况如何等都要记录在册。

可以看到,展示出的一些鱼鳞图册上有修改或补充的痕迹,比如亩分原为五分五厘,后修改为三分三厘。这说明,攒造好的鱼鳞图册并非就放在那儿,它是“活”的,是一直在使用的。

兰溪鱼鳞图册中的那些事

鱼鳞图册以《千字文》编字号,兰溪鱼鳞图册中的字号从“金”开始,到“德”为止,中间有10个字不用,共有159个字号。

展厅中有一张放大的清同治《兰溪县鱼鳞图册》,土地字号是金,其中金字一号为学宫,业主名写着官地,东南西北四至明确了具体以几号为界。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土地图形只有形,学宫的土地图形不仅有形,还清晰划分并注明了房屋名称,甚至画了泮池和泮桥。


兰溪是我国鱼鳞图册攒造的试办地和示范地。据考证,南宋以来至少有6次攒造记录。清同治四年至十一年,是兰溪历史上最后一次全县大规模的鱼鳞图册编造,共820册。因其攒造规范、方法得当、效率颇高,兰溪一度成为清末浙江鱼鳞图册编造的样板。

清同治《兰溪县鱼鳞图册》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过程几经坎坷。较为人熟知的,是抗战时期,兰溪几次转运鱼鳞图册的故事,直至1945年8月31日,鱼鳞图册才被安全运回兰溪。

在这之前,也发生过一件大事。1933年,时任兰溪县土地科科长陈开泗,在奉命修整县政府房舍中发现了清同治时期攒造的鱼鳞图册,此时他正为清查地粮工作苦恼。靠着鱼鳞图册,他仅用时8个月就完成清查地粮任务,重建了民国兰溪县的赋税体系,后成为浙江样板。


珍贵档案的重生,得益于一代代人的守护和传承。比如被誉为“兰溪活地图”的方君昭,从30岁起接手管理鱼鳞图册,直至1999年,其管理和使用册籍长达53年,80多岁高龄时还参与了兰溪鱼鳞图册的修复。他的一生都在保护、整理、应用兰溪鱼鳞图册。

展厅的中间,用了一整面墙展示《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这套合集完整、系统地整理了746册清同治时期兰溪鱼鳞图册官册,梳理了清光绪和民国时期的补造情况,还搜罗了部分散落民间的民册。

“鱼鳞图册专题展厅将成为兰溪鱼鳞图册的重要宣传基地,既能方便广大群众参观了解,满足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使珍贵档案得到更好的发掘、利用和传播。”成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