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团动态
登台 让台 后台——表演艺术家陈美兰的婺剧人生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7-02 15:06:02 浏览量:

陈美兰已经很久不接受专访了。

每次想约她做专访,她都“推”给团里的年轻人:这个天赋很棒,那个努力刻苦,谁谁最近主演了一出新戏表现突出……就好像一个“大家长”劳心地推荐自己的孩子,个个都好!

听说这次只谈婺剧,她松了口:“我这一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她身上的标签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两度获得梅花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得主,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特级专家……一页纸可能都写不尽。

老师眼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婺剧领军人物,当代最杰出的婺剧演员;学生眼中,她是对舞台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一丝不苟的艺术家,也是对大家生活点滴关怀备至的热心肠;家人眼中,她“台词一句不落,名字一个不记”,一心执着于艺术,生活中常常“犯迷糊”。

“戏比天大”——正是有着这样坚定的目标,陈美兰几十年如一日为这份事业奔忙。作为金华地方戏的婺剧,也从濒临“人亡艺绝”到演遍浙江,走向全国,演到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享誉戏曲界的“浙婺现象”。

第一次,配角获了梅花奖

婺剧这条路,陈美兰是误打误撞迈进去的。

这个在沈阳部队大院长大的东阳女孩,从小就是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

13岁,她跟着部队转业的父母回到金华,放弃了家门口的学校,考进了离家30分钟路程的金华市环城小学——只因那边有歌唱队。她唱民歌,嗓子一亮,台下掌声一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美兰观看了一场婺剧表演,当时就被古韵唱腔和俊美扮相深深打动,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这是我日后一定要从事的工作。”

唱唱歌跳跳舞也罢了,想学戏?家长的思想很传统:好好读书考大学,别想些其他的。几次省级、市级院团来招考,都没让她去。

不会一句金华话,没有一点基本功,但是一颗想走文艺道路的心,坚定又纯粹。20世纪80年代,金华地区想为婺剧培养一批年轻人,开办了培训班,17岁的陈美兰瞒着父母考上了这个培训班。班里是金华从1000多名报考者中精心挑选的近40位学生,不乏一些从小跟着婺剧名家学习的年轻人。没有童子功,音域也不够广的陈美兰不算佼佼者,顺理成章当了配角。

“每每看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主角身段、唱腔,我心生羡慕。”骨子里的倔强和天性好强让陈美兰坚信勤能补拙。她默默地学、悄悄地练。

戏曲和唱歌完全不一样,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五法,指手、眼、身、法、步。都要从头学。

基本功弱,她就抓紧一切时间加练。同学印象里,她每天泡在练功房,两条腿绑着沙袋练习腿功,渐渐地,踢腿能踢到眉心了。

过去唱的是女中音,婺剧需要高亢声调,还得练嗓子。当同学们还沉睡梦乡时,她早早起来练功、吊嗓。当家人们都熄灯休息了,她偷偷在被窝里揣摩角色,一遍又一遍。

婺剧名家葛素云在学校教学,看到了这个独自用功的孩子,就手把手地教她。

“美兰人很单纯、正直善良、朴实本分、品行好,勤奋刻苦。她性格豁达,胸襟宽阔。”很多年后,葛素云在讲到自己的这位学生时,满是赞誉。

这种不服输的努力,让陈美兰进步得很快。1982年,她通过在开蒙戏《辕门斩子》中穆桂英的表演获得浙江省优秀小百花奖;后又向老艺术家徐汝英、楼敦传学习折子戏《拷打提牢》,还学了《穆桂英》《三请梨花》《奢香夫人》等全本大戏。1984年,陈美兰到浙江婺剧团实习,向郑兰香老师学唱功,技艺进一步提升。

她一边发愤图强,一边潜心钻研每一出戏,早早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梅花奖。“梅花奖是戏剧表演艺术的天花板,我明知自己够不着,但我相信天道酬勤。”她在床头贴上小纸条,在日记里立下军令状,“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1985年,陈美兰正式进入浙江婺剧团,被选中扮演《白蛇前传》中的小青。

其中《断桥》一折,是大众熟知的经典戏曲,很多剧种都有演绎,如何以婺剧创造经典中的经典?徐勤纳导演等老师们专门设计了十组造型,在保持传统婺剧文戏武做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蹈元素,对表演、唱腔、服装、化妆、灯光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早年,婺剧《白蛇传·断桥》进京演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有“唱煞白蛇、做煞小青、跌煞许仙”的美誉。陈美兰为了更出色地演好《白蛇前传》中“做煞”的小青,将婺剧这折“文戏武做”的代表作演绎得更美、更有特色,她想到了新的尝试:将优美的民族舞蹈融入表演之中。

老戏新演的《白蛇前传》以众多高难度舞蹈造型贯穿始终,小青又是其中最“武”的一个。陈美兰一方面以粗放夸张、大开大合凸显婺剧传统表演风格,另一方面为了突出亦人亦蛇的人物特征,以敏捷轻盈的蛇步、快速灵动的摆蛇头、弹蛇舌、缠蛇形等舞蹈表现手段,来展现蛇妖之气、蛇仙之美,尽显功底,也将小青爱憎分明、果敢泼辣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白蛇前传》令人耳目一新,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从而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高度赞扬。

1988年,《白蛇前传》在北京竞演,一炮走红。凭借“小青”这个角色,25岁的陈美兰斩获了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次由配角获“梅”,到目前仍是唯一。

有专家评论:“婺剧在当代的改革创新发展,陈美兰这版《白蛇前传》中的小青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部戏的创作,婺剧的创作方法不断积累,创作思路不断突破,创作理念不断出新。传统婺剧从此开始升级换代,由草根步入大舞台。”

后来,陈美兰又以《辕门斩子》中的穆桂英、《拷打提牢》中的洪苏秀、《梦断婺江》中的柳彦青等角色,出现在2007年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名单上,成为“二度梅”获得者。

艺术巅峰时,她主动“让台”

不到40岁,正处于艺术巅峰的陈美兰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看不懂的决定:让台。

经过很多年沉淀后,她给出了这个选择背后的答案:“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要甘为人梯,为后起之秀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年轻时学习《辕门斩子》,年岁渐长、艺术技艺不断提升的陈美兰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上一层楼。剧团外请了一流的编剧和导演,为她量身定制改编新版婺剧传统剧目《穆桂英》。剧本完成了,专家研讨、项目成立会议都开过了,她却提出:“这个穆桂英,能不能让杨霞云来演?”

“穆桂英我演了20多年,现在当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是《大破天门》这折戏,武戏技巧多、节奏快,我觉得霞云基本功扎实,表演也日益成熟,已经能胜任全本大戏的主演。”

描写鸦片战争前后,浙东沿海军民奋力抵御外侮的《铁血红颜》,原本也是为陈美兰量身打造的。陈美兰和唱腔老师一字一句设计唱腔,作为学生的杨霞云跟在旁边认认真真记录。唱腔设计好了,霞云也会唱了。陈美兰又“让”了。

陈美兰觉得,相比个人的荣誉和得失,她更想让婺剧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她始终认为,学生的成就就是她艺术生命的延续。

陈美兰(右二)指导学生排练。 浙婺供图

结合自己的经历,她有了主意:让年轻人有机会在舞台上磨炼,在比赛中历练,在奖项中积累信心,最能帮助他们成长。于是,《白蛇前传》《昆仑女》《穆桂英》《拷打提牢》《江南第一家》等陈美兰的代表作,成了成就杨霞云、巫文玲、陈丽俐等年轻演员的大舞台。

“许多老一代婺剧艺术家都为我做出了好榜样,比如婺剧老艺术家徐汝英在很年轻时就主动把舞台让给了学生郑兰香,我的老师葛素云又培养了我,把舞台让给了我,她们都在引领我不断发扬婺剧界‘传帮带’的光荣传统。”陈美兰是这么理解“言传身教”的。

今年5月,陈丽俐到上海竞“梅”的三出折子戏,正是陈美兰的代表作——《拷打提牢》《辕门斩子》《白蛇传·水斗、断桥》。陈丽俐克服突发的身体不适上台,得到了所有演职人员的鼓励。“后来我才知道,是美兰老师一个一个发微信给演员、化妆、服装,让她们给我加油打气。”说到这里,陈丽俐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面。

得知陈丽俐身体出了状况,陈美兰心急如焚。她一边联系医院保障治疗,一边联系团队鼓励演员,一边为演出做了最坏的打算:安排学生杨霞云、楼依婷同步化妆待命,一旦陈丽俐身体撑不住,立刻补位上场。“大家都是买了票来看我们婺剧的,就算放弃竞‘梅’,我们也绝不能让台下近千名观众失望。”回想那两天,陈美兰直说压力真的太大,“演完第二天,我就累病了。”

这就是她的“戏比天大”。

从陈美兰第一次折“梅”开始,婺剧已有5人6次获得梅花奖。1997年,她的搭档、白蛇扮演者张建敏荣获第14届梅花奖;2015年,杨霞云夺“梅”时不过32岁;2021年,34岁的楼胜一举拿下当年梅花奖的“榜首”;今年,38岁的陈丽俐夺“梅”,后三人都是陈美兰的学生,也是青春版《白蛇传》青蛇、许仙和白蛇的班底。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也早早开始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如今,90后、00后已在院团的梯队传承中崭露头角。陈美兰的艺术生命在婺剧新生代中不断延伸,其学生已有20余人荣获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白玉兰奖等全国大奖。

婺剧传下去了,还要走出去

为了让青年演员快速成长,陈美兰带领他们不断编演新剧。

2012年,“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陆续创排了《血路芳华》《郑义门》《清澈的梦想》《信仰的味道》等新剧目。

不仅教艺术,更教做人。

“平时晚上演出时间是7点,一般人都会在下午5点才开始化妆,但陈老师3点钟就会开始化妆,她常说慢工出细活,一笔一笔慢慢地描。老师平时很随和,但是对艺术非常严谨,对戏永远那么认真。”

杨霞云记得,无论演出在城里还是农村,陈美兰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不仅是表演的技巧,还有对人对事的态度。要真正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是‘德艺双馨’。”

她们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婺剧传下去了,还要走出去,让全世界欣赏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6月13日和14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携新编好戏《三打白骨精》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戏曲热”。

这是浙婺2023年新创排的剧目。舞台上,演员们身着精美绝伦的戏服,凭借扎实功底,将《三打白骨精》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美呈现。

尤其是白骨精一角,不仅在开场的瞬息之间完成三次惊艳变脸,还巧妙融合瞬间变装技巧,每一次变化都引得台下观众连连惊叹;孙大圣变蜜蜂时,竟有一架无人机模拟的蜜蜂嗡嗡飞在头顶,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为了让当地观众对婺剧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还专程在两场演出前举办了导赏会。”陈美兰说。

内容上也要大胆创新。以《三打白骨精》为例,村姑一角原本唱白不多,而婺剧改编版中,加入了旋子360度、空心前桥、倒插虎等高难度动作,极大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扮演猪八戒的演员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学习当地语言里的俏皮话,总能引发全场笑声。

根扎在农村,枝遍布全国,花开满世界。一个地方剧团,演出足迹遍布6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观众500多万人次——这是浙婺交出的文化出海成绩单。

明年,浙婺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陈美兰还有更多期待。她说:“今后,我们还会带着更多精彩剧目,奔赴世界各地,让世界聆听中国戏曲之声。”

【人物名片】

陈美兰,1964年出生,浙江东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婺剧界乃至全国戏剧界享有盛誉。

从艺40多年来,她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更在婺剧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链接】

陈美兰的“迷糊”

一见面,家人王晓平先“吐槽”:“美兰晚上忙演出,睡得晚。我们家保留固定电话是给她‘叫早’用的,我上班早,我打过去响三声,她在微信上回我个‘ok’,我就放心了:今天不会迟到。”

一连几件,都是陈美兰“犯迷糊”的小事:到了小区门口找不到回家的路,错帮别人付了机票钱,叫错领导名字……

但是采访过程中,她处处劳心:天气热,矿泉水有没有给我们,窗帘要不要拉上点。每次说到戏,她更是一丝不苟,不容一点差错,眼睛闪闪发光。

的确,陈美兰身上有好多矛盾点。

她是个听话、温和的人,却在选择婺剧的时候瞒着家里叛逆了一次。

她活得像个“古人”:不用支付宝,日常都带着现金;记性不好,就买了很多信纸和笔,每天记录备忘……这样传统,却又在剧目创新上与时俱进。

在农村,她有两次严重的受伤:一次被对手戏演员的道具误砍到眼睛,鲜血直流;一次从台阶上踏空,造成骨裂,但是她都坚持着演完了再去医院。但在学生受伤或身体出状况时,第一个找到身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晓平协调:给她放假休息!

我问她:为什么呢?

她也“迷糊”:就是啊,为什么呢?

包括那个广为人知,而我却最好奇的问题:在艺术巅峰时让台给20岁的年轻人,为什么呢?自己演几年再让也不迟啊?

她说:那时候我还不会说。自己那么年轻就拿这么多荣誉,就觉得不能耽误,不能耽误人,更不能耽误婺剧。

我想,艺术家总是有点个性在身上。陈美兰的心思,完完全全给了婺剧。“戏比天大”,确实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无怪乎她的老师葛素云会将“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这样重的头衔,冠在她头上;更无怪乎,在这样的“领军”之下,婺剧从出去要先介绍“婺”字怎么写,走到今天“刚下春晚、又上村晚”,主角和龙套个个身怀绝技,艺术之花香飘海内外。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